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大道市政府大楼813室 电话-07113830162 -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实名认证机构
   
- 积分
- 220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
|
祠堂里的特殊课堂 | ———华中农大大学生暑期支教纪实 | 来源:鄂州日报
从城区驱车两个多小时,绕过弯道众多的乡间小路,记者一行来到了隐藏在青山绿水之中的太和镇胡进村,闷热的天气掩盖不住这一方山水的清凉与宁静。
7月5日,原本安静的梁子湖太和镇胡进村变得热闹起来,华中农业大学雨露中国公益社梁子湖支教队一行14名在校大学生的到来赢得了村民的热烈欢迎。
“用爱浇灌希望,用梦照亮未来”是这次公益活动的主题。大学生们告诉记者,能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很不容易,在支教活动启动之初,他们要通过体能测试、安全教育、心理素质等一系列的测评,各个方面均符合活动要求的学生才能进入到支教的团队。
“这里的孩子拥有纯真和热情,拥有一颗热爱生活与感恩的心,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大学生刘龙芳对记者说。
刘龙芳是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一学生,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她身兼数职,不仅是音乐、舞蹈、数学、安全教育等课程的老师,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祠堂变课堂村民送桌椅
在被问及胡进村的居住条件时,刘龙芳说:“因为村里住房紧张,我们每天晚上在村委会把床板拼起来睡觉,虽然天气炎热,但我们都在武汉上大学,早就习惯了这么热的天气。”由于教学环境嘈杂,上课时必须放大音量,没几天嗓子就受不住了,刘龙芳也丝毫不在意,因为在她心里和眼里,都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说到孩子们送给自己的小礼物时,刘龙芳的声音哽咽了:“孩子们都特别可爱,课余时间还给我准备了亲手做的小礼物,像绘画、贴纸等,上面还写着‘老师您辛苦了’。虽然很简单,但是孩子的心意真的让人感动。”课间,孩子们拉着刘龙芳的手不放,不舍地问:“老师您什么时候走?我们会想您的,明年还会来吗?”虽然时间不长,但师生间已产生浓浓的感情。教学地点在祠堂里,这一点让记者十分惊讶。据了解,原本定于胡进小学的支教点,因为学校施工而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让大家一度犯了愁。教学点负责人吴艳红积极与村委会协商,希望可以用村里的祠堂作为课堂。但是,祠堂是全族祭祀和办红白喜事的地方,要想改作教室,需要全村人的同意。为此,吴艳红在队员们到达之前,对村里的4个湾进行了两次走访。队员们到达后,吴艳红又带着队员挨家挨户地说服村民。
在大家的努力下,村民们表示积极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听说祠堂改为教室没有课桌椅,一大早村民便冒雨从村里的小学搬来课桌椅,孩子们也纷纷自发帮忙搬课桌椅。70多岁的柯爷爷也加入到了搬课桌椅的行列,并把读三年级的孙女柯思思送到支教队员面前说:“思思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我把孙女交给你们,让她多学点儿知识,你们得多待一段时间。”在支教队员水产院水族1201班的卫玉婷的支教日志中这样写道:“在布置教室时,村民们都很热心,很多老人一大早就过来帮我们搬课桌椅。当看到和桌子差不多高的小孩子也帮忙搬时,我下定决心,这20天,一定要为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准备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他们学得开心,玩得开心。”热闹的第一堂课
7月5日上午,当支教队员进入祠堂改成的教室时,里面已经坐满了学生。第一堂课,队员们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学习吗?”小朋友们立刻用他们稍显稚嫩的声音回答道:“喜欢!”当小朋友被问到喜欢学什么时,有的小朋友说数学,有的说音乐,有的说舞蹈……随后,支教队员表演了文艺节目。接下来,支教队员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支教队员发现了一个问题,高年级的小朋友可以轻松地跟着读,可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很多字都不认识,甚至连拼音都不会。支教队员只好实行分班教学,一二年级为一个班,三至六年级为一个班,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进度,又使班级人数得到平均。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支教队员在每天7节课的课程外,还开设了国学、音乐、舞蹈、绘画、安全教育等课程,以课业辅导和素质教育并行的方式,开展支教活动。在胡进村祠堂,73名大声朗读《弟子规》的孩子,大多是当地留守儿童。在往年的暑假里,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只有爷爷奶奶,做完暑假作业,不是去田间捉泥鳅,就是待在家里。但从今年开始,当地第一次设立起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点,有了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孩子们的假期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琅琅的读书声,优美而动听的歌声,回荡在胡进村的上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