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童力群 2014年7月21日星期一 第一节、《英雄记》关于“欲从赤壁渡江”的四则史料 一、《艺文类聚•火部》记载“欲从赤壁渡江南” “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即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火部》) 二、《太平御览·筏部》记载“欲从赤壁渡江”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排,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住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船走舸百艘烧排,操乃夜走。”(见《太平御览》卷771《筏部》四) 三、《太平御览·火部》记载“欲从赤壁渡江” “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沿汉水下,至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艘,艘有五十人施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数千人,至乃放火。火燃,即回船走去。须臾,烧数千簰,火起,光上照天,操乃夜去。”(见《太平御览》卷868《火部》一) 四、《太平御览·火部》记载“欲从赤壁渡江” “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密使轻船走舸百艘,艘有五十人施棹,持炬火……”(见《太平御览》卷870《火部》三) 【童注:《太平御览》卷868《火部》一所载,明显抄自于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火部》所载。其余两则另有所本。总之,四则大同小异。】 第二节、《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的作用 《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只对“黄州赤壁说”有利: 1、赤壁位于长江北岸。 2、赤壁在汉水入江处的下游,即今武汉市的下游。 3、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 如果《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能成立,真是能起到“一言定乾坤”的作用,所有的相关论文、专著都不必写,所有的争论都应该停息。 第三节、质疑与化解 1、质疑: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为何不标“王粲”之名? 1、化解:裴松之看到的《英雄记》是个残卷。《英雄记》是个笔记汇总,作者多人,行文风格不一(例如对曹操的称呼不一),裴松之慎重而不标“王粲“之名。【但《英雄记》反映出来的年代,都是在王粲去世之前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英雄记》共74条,这数量与其它注引比较,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基本上是只引用,不辩驳,可见裴松之对《英雄记》史料的高度重视。 2、质疑: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英雄记》共74条,为什么没有“欲从赤壁渡江”这一条史料? 2、化解:或者裴松之看到的《英雄记》是个残卷,他根本没有看到这一条。或者裴松之看到了这一条,但他觉得这一条与其它史料有矛盾,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感觉一样,就不采用这一条。 3、质疑:“周瑜镇江夏”有这回事吗? 3、化解:三国时期,有“遥领”太守之风气,即没有到达或没有控制某个地方,君主却任命某个将军是那个地方的太守。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另外,孙策、孙权反复攻打黄祖,江夏郡的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黄石市一带)是孙军经常路过的地方,形同控制,而周瑜多次担任孙军的都督,所以,周瑜还是“镇”了一点“江夏”郡——“这一点”的面积,略大于现代湖北省的两个地级市。 4、质疑:“乘簰”能水战吗? 4、化解:“乘簰”能水战。南方有丰富的竹子,可供制作竹排。 5、质疑:曹军“无船”吗? 5、化解:曹军有船,“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但远远不够。 蒙冲小艇每艘容纳水军二十人,斗舰每艘容纳一百人。 按照20人一艘船的比例来计算,一万名水军需要战船500艘,假设曹军有八万名水军,则需要战船4000艘。 来自北方的曹军本部没有带船来,完全靠刘琮降军的船。 刘琮之父刘表是荆州刺史,他拥有的战船前后应该超过万余艘。 建安四年、建安八年、建安十二年、建安十三年春,孙策、孙权先后四次征讨黄祖,每次缴获黄祖战船应在千艘以上。 仅建安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孙策获黄祖船六千余艘(应含有民用船)。 建安十三年夏,刘琦继任江夏郡太守,至少拥有战船千艘。 这样算来,江夏郡前后拥有战船、民船一万艘。 这一万艘船,对于曹操来说,只是个〇! 刘备离开樊城时,“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这“数百艘船”,都是刘表的。这“数百艘船”,对于曹操来说,只是个〇! 曹操之所以两次从江陵出发,应该是江陵有大量的船,而且江陵有造船能力。 然而,这些战船主要是开到巴丘(云梦泽——今潜江一带),以供水军训练。 因此,真正开到黄州赤壁前线的战船不会很多。 所谓战船,其实又分许多类型——侦察巡逻船、运输船、指挥船、战斗船等等。 用船运输,是赤壁战役里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因此,开到黄州赤壁前线的战船里,又必须用许多船专事运输。 这样,开到黄州赤壁前线的战船专事战斗的船并不多。 总之,曹军不是“无船”,而是“缺船”,缺少大量的船。 第四节、王粲是否有顾虑? 中国儒家文化里有“为尊者讳”的传统。 曹操发起赤壁战役,尽管占了刘琮的便宜,但与孙刘联军对阵时是大败而归。曹操是如何掩饰这次极丢人的败仗呢?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写道:“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 “遭离疫气,烧船自还”就是曹操定下的基调! 陈寿号为良史,但晋承魏绪,落笔仍颇多顾忌。他在相关记载里,只字不提“黄盖诈降”之事;在《蜀书》、《吴书》里,类似“火烧赤壁”的句子一带而过,根本没有具体经过;赤壁战斗、乌林战斗,根本没有曹军任何将领的姓名。 曹操到达襄阳后,很快给王粲封了侯。王粲心存感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写道:“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 假设《英雄记》“欲从赤壁渡江”一段是王粲写的,王粲是否没有完全按照真实的情况写呢? 当然,这只是我以自己的小人之心来度王粲的君子之腹。 第五节、《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的史料价值 一、这个赤壁就是黄州赤壁! 《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肯定是有缺点的。 我今天撰写本文,其重点不是为《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回护。 我今天撰写本文,其重点就是论述《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条文的史料价值。 一个有缺点的史料,难道还有什么史料价值吗? 《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表明了: 1、赤壁位于长江北岸。 2、赤壁在汉水入江处的下游,即今武汉市的下游。 3、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 显然,这个赤壁就是黄州赤壁! 二、迟至公元624年奉旨编修的类书记载了黄州赤壁 《英雄记》没有署王粲之名,裴注没有“欲从赤壁渡江”史料,“欲从赤壁渡江”史料没有记载曹军有船,等等,这些软肋,对“1、赤壁位于长江北岸。2、赤壁在汉水入江处的下游,即今武汉市的下游。3、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都没有影响! 《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其价值在于它的时间! 如果《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是王粲写的,如果《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史料是王粲同时代的人写的,无疑价值最大。 我暂且撇开“王粲及其同时代人”的因素,来讨论《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的史料是否仍有价值。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火部》记载了“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即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 《艺文类聚》成书于何时呢? 360百科写道:“《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武德七年(624年)成书。” 因此,迟至公元624年(唐代武德七年),奉旨编修的类书就记载了“1、赤壁位于长江北岸。2、赤壁在汉水入江处的下游,即今武汉市的下游。3、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 显然,这个赤壁就是黄州赤壁! 因此,迟至公元624年(唐代武德七年),奉旨编修的类书就记载了黄州赤壁! 三、《艺文类聚》早于诸书 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比赤壁战役经历的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晚416年,《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条文还有史料价值吗?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一)赤壁战址在蒲圻县之说,最早亦见于唐代诸书 1、杜佑《通典·卷183·岳州·巴陵县》引李泰《括地志》:“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还写道:“今据《括地志》为是,(赤壁)当在巴陵、江夏两郡界”。 杜佑在《通典·卷183·鄂州·蒲圻县下》注云:“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于赤壁,即今县界。” 2、《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写道:“操后败于赤壁。”李贤注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 3、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鄂州·蒲圻县下》写道:“吴大帝分立蒲析县,因蒲沂湖为名。本属长沙郡,隋割属鄂州。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 (二)主张“蒲圻说”的书籍的成书时间 1、李泰《括地志》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41年)。 2、李贤《后汉书·注》成书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十二月三日。 3、杜佑《通典》初稿,成书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三)《艺文类聚》早于诸书 1、《艺文类聚》比李泰《括地志》早17年。 2、《艺文类聚》比李贤《后汉书•注》早52年。 3、《艺文类聚》比杜佑《通典》初稿早144年。 4、《艺文类聚》比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早189年。 第五节、“黄州赤壁说”至迟比“蒲圻赤壁说”早189年 古代蒲圻县范围较大,李泰《括地志》、李贤《后汉书•注》、杜佑《通典》都只说赤壁山在蒲圻县内,而没有指出精确方位。 只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指出了蒲圻赤壁的精确方位,并且与现代蒲圻赤壁的方位吻合。因此,只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才具备讨论的意义。 因为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比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早189年,所以,“黄州赤壁说”至迟比“蒲圻赤壁说”早189年! 因此,在目前对赤壁战役的讨论里,《英雄记》的“欲从赤壁渡江”条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