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言欢浅议
文/吴二师
“握手”这个肢体动作,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在当今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且畅通无阻。它能增进握手者彼此之间的友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沟通彼此之间的隔阂。
但人们也许不会想到,“握手”在古代的中国另有说法,其含意与现如今公认的通用的社交礼仪天差地远,有如风马牛不相及。
活人之间的握手,在古代中国却只跟死人紧密相关。
《新唐书·礼乐志》和《大明会典·丧礼》等古籍都对丧葬中的“握手”有所论述,大意都是说,古人举行殡殓仪式时,要往死者嘴里放钱币、谷物等,以示要有吃有花,所放之物称为“含”;往死者耳朵里填塞棉球,以示充耳不闻阴间鬼哭狼嚎,此填充物称之为“充耳”;而死都手中拿着玉或者其他物品,以示不能让死者两手空空前往另一个世界,此物则被称为“握手”。
于是,有人推断古代中国人见面没有“握手”这种礼仪。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
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仪是“作揖”,即两人相见,抱拳拱手,躬身施礼。更为隆重的见面礼仪便是跪拜乃至磕头。
可我却在同样是古已有之的《后汉书·李通传》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刘秀与李通“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言欢”。这意思显然是说,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交谈良久,彼此还握了手,双方都非常高兴。这其中的“握手”,跟现在流行的握手礼仪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致的。
那么,“握手”作为社交礼仪,到底是咱们中国古已有之,还是泊来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