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幕帐上,猪八戒、孙悟空等角色在表演者的操控下活灵活现,配上生动的声乐和唱腔,不时博得观众阵阵喝彩。16日晚,陆羽广场文化月活动皮影戏专场上,一出《猪八戒背媳妇》引得数千市民前来观看。 《猪八戒背媳妇》是市皮影艺术家协会专门为广场文化月活动排练的一台新戏,历时近一个月。协会主席杨燕山说,像这样的新戏,每年大约会排练两部左右。 “如今,排练一部新戏非常不易。”杨燕山坦言,除了经费,表演人员还需要从各个地方拉来。 表演现场,60多岁的江先平正在准备表演的道具。江先平是彭市人,也是市皮影艺术家协会的一员,在广州的一家服装厂上班。为了排练新戏《猪八戒背媳妇》,参加此次广场文化活动皮影戏演出,她6月初回到天门。 虽然迫于生计在外打工,但对于皮影戏的热爱,江先平热情不减。她说:“每年只要协会有演出活动,不管在哪里,我都会想办法回来参加。” 江先平的生活是我市皮影艺人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众多皮影艺人纷纷外出务工,演出时才会走到一起。在市皮影艺术家协会,这样的皮影戏表演艺人有近百人。 晚7时许,戏曲还没开始,陆羽广场已是人头攒动,前来看戏的观众已经集聚在幕帐前,翘首以待。 为了赶上当天的皮影戏,70多岁的艾爹爹专程从卢市赶来。他说,小时候就是看皮影戏长大的,每当听到周边哪个村有皮影戏表演,不管多远、多忙,都会去“赶场”。“这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文艺活动,如今在农村几乎看不到” 。 在我市,对于皮影戏的推广和传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肖木宣告诉记者,该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在改变老戏迷口味的同时,希望吸引更多的新戏迷加入。 “关键就是在于创新。”肖木宣说,以这次的《猪八戒背媳妇》为例,就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在背景选材上。以往多以唐朝历史故事为主,而这次选用的《西游记》神话题材,贴近观众,尤其受小朋友欢迎。 二是在操作上。以往一个皮影只需要一个人来操作,一场戏4到5人就可完成,而《猪八戒背媳妇》这出戏,一个皮影需要2个人来操作,表演者更是多达10人,虽然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但表演更加细腻、生动。 三是在声乐上也有所改变,不仅有传统皮影戏伴奏的锣鼓,而且又加上京胡弦乐,唱腔融入变嗓,真假相兼,让戏尽量欢快,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掌声响起来,皮影戏艺人的热爱与奉献,和观众的快乐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