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市把握“增量提质、争先进位”的总基调,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适度增长的势头。
昨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市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负责人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汇报。
经济形势实现逆转
二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实现逆转。
元至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49.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15亿元)的49.2%,一季度仅为20.1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4.29亿元,比一季度环比提高12.02个百分点,利润达14063亿元,工业企业的效应在逐步回升。
截止6月底,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30.62亿元,同比增长0.4%,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支出增长的需要,我市财政资金调度紧张问题较为突出。
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4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招商引资质效有所提高。
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黄石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税收收入分别高于黄石平均水平的1、3、4、2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在黄石市的考核排名呈上升趋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5月份进1位,固定资产投资较5月份进6位,上升至第2位。
一二产业稳中有增
上半年在非税收入下降14%的情况下,财政总收入完成30.62亿元,同比增长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1亿元,增长5.03%。全市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4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28.49%。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工业投资项目累计完成127.05亿元,同比增长21.27%。
经初步预测,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92.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工业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8.3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除去已经关停的28家企业外,生产量同比下降的企业仅有15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5%。农产品产量增长平稳,上半年的夏收粮食包括小麦、豆类、薯类、油菜和与上年持平略增,蔬菜产量同比增长10.4%,牲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8%。市场消费中,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44亿元,同比增长13.7%。
第三产业增速明显
上半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向积极方向调整,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增量和规模在扩大。去年10月至上半年,全市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限、进规117家,达到270家,数量上已经接近规上工业企业。供电部门的用电量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85%,其中,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30.75%,且用电量在逐月递增。
其次是工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增速和效益好于工业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37家科技型企业(包括有新产品的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5亿元,同比增长46.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52.3%;实现利税11.8亿元,同比增长28.6%; 5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0.32亿元,同比增长30.6%。产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24.8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利税增长均超过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经济“怕冷不怕热”
虽然我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是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产业机构不优。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7.36::67.57:25.07,第三产业特别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受经济增长趋缓、需求乏力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市经济“怕冷不怕热”的特征比较明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仍较为艰巨。
同时,由于劳动成本增加、利息支出增多、订单下降等增支减利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利润率不断走低,形成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严重挤压企业盈利空间,造成部分企业被迫减产观望或停产。
此外,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多因素制约,我市大部分乡镇存量土地不足,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导致很多工业项目落户难。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欠债较多,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凸显,导致贫富分化较为严重,民生保障压力较大,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与“中部首强”差距大
湖南省长沙县是全国百强县市中“中部首强”。数据显示,1-6月,长沙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6亿元,是其首次破千亿元大关,这个数据是大冶的2倍有余。
而我市主要经济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指标上与其差距明显,大冶想在百强县市中前行压力很大。
转型升级初显成效是上半年长沙县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之一。此前工程机械产业“一业独大、单点支撑”的局面正逐步向“产业均衡、多点支撑”的趋势发展,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而这,与大冶从“一矿独大”产业机构中的转型升级是极为相似的。上半年,大冶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8%,而且在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劲牌保健酒、特钢磨具钢、机电制造、金属深加工和建筑业等5个百亿产业集群,着力推进铝型材、纺织服装、非金属和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引进和培育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但是后劲明显不足。
下半年,我市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性项目,力争全市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
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壮大、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潜力。构建“多业并重、重点带动、多点支撑”工业经济格局,围绕龙头骨干企业,以产业基地、配套园、园中园为主要载体,引进和培育关联企业,提升产业配套率。
拓展新城区,建设大城市,是目前全市重大战略性决策之一。全市将推进尹家湖、熊家洲、三里七湖、铜绿山“四大片区”开发建设,拓展新城区,实现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