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
中士
 
- 积分
- 34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本帖最后由 关中刀客 于 2014-8-1 14:49 编辑
走转型之路 解“三农”难题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无论历史如何演进,这一基本规律不会改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农业的依存度高,农业基础地位极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近十年来,中央每年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主题,对“三农”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一个新的“农业时代”已经来临。然而,“三农”工作面临的农业基础薄弱、农村面貌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以及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不活等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需要顺应趋势、探索路径、破解瓶颈、促进转型。
倡导新理念。每当春节长假结束,“中国式离别”在全国各地上演,亿万农民为了生计,告别亲人,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从依依不舍的离别中,折射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径,给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告别“中国式离别”,关键是要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让广大农民就业在“全产业链”上,居住在“新型城镇”里,生活在“均等公共服务”中。
开辟新路径。当前,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和热议城镇化问题。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纽带,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需要我们“两手准备”,做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所谓“顶层设计”,就是抓紧研究制定涉及城镇化方面的户籍、国土、财政、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逐步打破城乡二元“藩篱”,妥善解决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城镇成为“优生活”的代名词,成为有“善意”的地方,真正让农民“进得放心,入得安心”。所谓“基层探索”,就是积极引导基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探索和践行城镇化发展路径,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和市场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农民以流转土地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推动农民“洗脚上楼”、“转地进城”。
探索新模式。长期以来,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方式仍然是分散经营、粗放种养、低效作业,土地二轮延包虽然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依然没有解决好小而散的农业传统经营模式。“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最基本的方法论。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也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用市场的办法、群众的智慧,闯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选择一批管理好、实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联合经营。培育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在“补、奖、贷、保”四个方面实施加以扶持:“补”就是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倾斜;“奖”就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贷”就是将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并探索将农作物产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保”就是提高财政对其农业保费补贴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
培育新农民。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种田的农民以老弱为主,他们大多没有受过系统农技培训,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普遍不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提出“职业农民”,到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说明农民职业化将是大势所趋。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积极引导中职和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建设新生活。建设“美丽中国”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它顺应了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优生活”的更高需求。当前,农村面源污染、白色垃圾污染十分严重,建设“美丽中国”,更要呵护“美丽乡村”,倍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对农村这些环保项目,要在城乡规划中明确布局,在涉农项目中予以倾斜。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垃圾转运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营运经费,保障农村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管控,完善生态镇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扶持政策,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农村人口也过上城市现代文明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