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张晗 实习生 屈丹)古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文学团体,一直为历代文人传为美谈。他们或因相同的文学流派而组合在一起,又或因彼此常有密切往来,朝夕宴饮、吟诗作赋,形成了接近的艺术风格。
今天,在黄石大冶,已经在文学田野上相伴耕耘了半个世纪的“伍仁圃”迎来了五人合集的出版。查代文、李相淦、王全豫、明庭映、柯尊解这五位平均70岁高龄的老作家,以“伍仁圃”的名义互相协作进行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的创作,还是在电影、电视剧本方面的打造,都书写了前所未有的传奇。
《伍仁圃文集》为五位作家量身定制,精心筛选了他们的生平力作,汇集在一起,就像一坛经过漫长岁月酿制的陈年老酒,散发着令人回味无穷的醇香气息。
一部电视剧开启五人合作之路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查代文与李相淦、王全豫就因在报纸上发表作品相识,随后与另两位年纪相仿、同为大冶本土创作者的明庭映、柯尊解结识。
那时候,还没有“伍仁圃”这个名字,彼此之间只是兴趣爱好相投的文友。查代文与李相淦、王全豫曾合作写电视剧本,获过一些奖,在文学圈子内已经小有名气。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冶相关部门邀请他们五人合写关于开国将军伍修权生平的电视剧。虽然由于客观原因,这部电视剧没能继续下去,但五个人也不灰心,反而碰撞出了别的灵感。
没过几天,一部反映下岗职工生活的电视剧初稿就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出来了,这是他们五个人第一次合作。
有了第一次愉快地合作,大家对于发挥集体智慧的感觉都非常好,于是有人提议,我们干脆组合在一起。
“其实我们的创作主要方向不同,有的喜欢写小说,有的喜欢写剧本,那时候,我主要写诗歌,我们几乎凑齐了各种文学类型。”五位中,年纪最大的查代文出生于1940年,对于五个人组合在一起的那个决定,每次提起来,他还是显得很兴奋。
五个人的组合应该叫什么名字?斟酌再三,“伍仁圃”这个名字大家都点了头,意为五个人以仁爱之心共同耕耘一块文学的小园圃。
有个工作室以后,“伍仁圃”接连合作创作出《明月几时有》、《寡妇堤》等电视剧本,其中,8集电视剧《寡妇堤》曾在大冶取景,在中央八套播出过。在个人作品的创作上,大家也是互相探讨,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五本书收录各自创作精品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伍仁圃中有几位老作家的身体抱恙。
半年前,黄石作协开年会时,诗人向天笑提出,我们应该给“伍仁圃”出一套文集。大冶市作协主席曹茂海当即就认可,并表示将尽快拟定方案。
“他们五位在黄石文化界是很有影响力的,是湖北、乃至全国都罕见的文学创作团队。”曹茂海表示,“伍仁圃”这种团队合作、互相切磋、碰撞思维的精神,非常值得后辈学习,为他们合出文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随后,曹茂海立即与向天笑、姚应洲、查代文、明庭映、柯尊解等人先后就编稿、印刷、出版、首发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在这期间,曾有人请“伍仁圃”去编一些文化史,五位老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病,竟欣然答应了。曹茂海为了这件事,和五位长辈生气,“您们怎么能拿生命开玩笑。”回过头来,曹茂海又被五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文人责任感给深深感动。
《伍仁圃合集》由5本组成,分别为《秋砚杂墨》、《寻觅诗魂》、《小巷海棠》、《香妃恨》以及《庄屋》。书里收录的都是“伍仁圃”五位创作的精品,其中,柯尊解的《庄屋》是一部长篇小说。
曹茂海告诉记者,柯尊解的原稿有50万字,按照合集的规格,必须删减到20万字。同为作家,曹茂海以为柯尊解可能舍不得“砍”自己的文章,但没想到,一天,电话响起——“我已经把小说减到19万字了”,电话那头,是身在广州身患疾病的柯尊解难掩激动的声音。
文人相亲当是文坛表率
《伍仁圃文集》经过了三次校对,曹茂海亲自任主编,并且负责把书稿来回送往五位作家手中与出版印刷厂之间。
这时,已经73岁的李相淦因病无法久坐,夜不能寐。编校“李相淦卷”时,曹茂海建议让他的女儿李翠代劳,没想到李相淦一口拒绝。后来曹茂海才知道,李相淦是在不断更换坐姿和跪姿之间,自己完成三校任务的。
“伍仁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套《伍仁圃文集》,更重要的是伍仁圃崇敬文学的精神。”曹茂海与伍仁圃结识已久,他深知文学曾改变命运的他们五位前辈,这一辈子走到哪里,都是在用文学去灿烂自己的人生。
作家写文章,都喜欢写自己的感觉,但怎么样把自己的感觉让他人也感同身受?伍仁圃的创作方式就是这样一种典范。
“我们从第一句开始讨论,每句话,都要经过五个人的同意才算确定下来。”查代文回忆,他们热衷于讨论,有时候,谁的意见大家不认可,其他人就会默契地低着头不说话,但经过反复琢磨,最终,他们都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单打独斗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想在文学上有超越,就应该提倡互相切磋。”曹茂海十分认可“伍仁圃”的合作精神,他时常在与作协会员交谈时,建议大家互相取长补短,“现在文坛上迫切需要这种合作和碰撞,否则想提升自己很难”。
出版之际,大冶市政协主席胡志国亲自为《伍仁圃文集》写序,题为《伍仁圃是一个传奇》。序言里写到,“伍仁圃中每个人工作岗位不同,但他的们的理想和信念是相同的:在清贫而富有、苦涩而欢欣的文学道路上,他们笔耕不辍,辛勤耕耘……伍仁圃是‘文人相亲’的表率,五个人携手走过半个世纪,这必然是一个传奇。”
或将设立“伍仁圃文学奖”
除了为他们出版这样一套“前无古人”的创作合集,曹茂海还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大冶文坛设立“伍仁圃文学奖”,以鼓励大家传承伍仁圃精神,创作出更多精品。
关于设立伍仁圃文学奖,曹茂海已拟定初步方案,计划每三年一届,奖励本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以及由正规出版社出版过纯文学作品的文学作品。曹茂海表示,“我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辛勤耕作是可以得到社会承认和肯定的,大家应该以自己是文化人而感到骄傲。”
《伍仁圃文集》即将举行首发仪式,查代文拿着还未公开面世的新书反复翻看,脸上写满了欣慰,他感慨道,“这对我们五个人来说,是最好的纪念和总结。”
如今,“伍仁圃”已经成为当今文坛的一种催人奋进、助推文学进步的文学现象。未来,“伍仁圃”更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