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张晗 实习生 屈丹)
“伍仁圃”中最年长的查代文一直扮演着“好大哥”的角色。查代文从事业余创作四十余年,从在《黄石日报》发表处女作《炉火熊熊》拿到0.5元稿费至今,笔耕不辍,从他的身上,折射出一代文化人坚持不懈的可贵品质。通过对话查代文,我们对“伍仁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互相启发同探讨 形式多样且自由
记者:您们五位的创作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异同?
查代文:我们五个人的主要创作方向不一样。明廷映写剧本,他是大冶有史以来第一个出版个人戏剧专集的作者。他的风格严肃,深刻,表现力强。王全豫,主要写词。柯尊解写小说、剧本很擅长,但他不写诗。李相淦主要写散文。我什么都写,散文、诗歌、小说、剧本都写一点。但我们五个人的创作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农村题材较多,可能因为我们都是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生活熟悉,所以对这类题材比较得心应手。当然,因为文字风格基本上可以保持一致,所以才能走到一起。
记者:五位一起创作时,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合作?
查代文:我们五人属于紧密型和松散型兼备的写作方式。比如,某个人提出了一个好点子,那我们五个人就会一起讨论这个题目的可行性,如果一致通过,就进一步纵深发展。这种合作,主要在创作电视剧本上居多,毕竟其他文学种类不适合合作。有时,五人中某两三人之间有了好的灵感,也会小范围探讨,最后大家一起署名。如果是五人各自的作品,虽然署个人名字,但仍属于我们这个创作团体的成果。可以说形式多样,比较自由。
团体创作灵感多 合出文集意义深
记者:对于这套“伍仁圃文集”的出版您有什么想法?
查代文:其实我们之前都各自出过书,但五人合出文集的意义完全不同。一开始,我并不同意出这个书,因为预计要花上十万元,但是大冶作协十分坚持,真的很感谢大冶作协对我们的重视。我觉得这套文集是三个重要的总结——首先,这是对“伍仁圃”这种文学现象的总结,记录了大冶曾经有这么一段团体创作的文学历史,有这么几个对文学感兴趣的作者;其次,这是对我们五个人团体创作的总结;最后,这也是对个人写作的总结,这套书收录的文章基本能够证明每个人在写作的道路上到底写了什么东西。
记者:五个人一起创作印象最深的是哪部作品?
查代文:应该是1997年左右开始创作,1999年完成的电视剧《明月几时有》。那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20集。当时我们五个人就是准备一壶茶,一边喝一边讨论每一集怎么写。一集电视剧被拆分成三、四十个镜头,每个镜头怎么安排,每一集出现哪些人物,讲个什么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表达意见,其他人再补充。最后,由其中一个人执笔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电视剧主要是矛盾冲突和结构,所以互相启发灵感很重要。
文人相亲不相轻 情感更比作品重
记者:您认为“伍仁圃”能一直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什么?
查代文:以前大家常说“文人相轻”,我们希望能够做到“文人相亲”,是“亲热”的“亲”,这是伍仁圃的心愿。其实我觉得,“伍仁圃”之间的情感成分比“伍仁圃”的作品本身更重要。如果我们五人当中有任何一个人认为,个人的成就比五个人在一起大,那我们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我们既有共同的文学追求,也是生活上的知心朋友。
记者:许多后辈都将“伍仁圃”作为学习的榜样,您觉得“伍仁圃”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什么方面?
查代文:“伍仁圃”这种文学现象在大冶不多,确实有点现实意义。我们五个人风风雨雨几十年,一直相处融洽的关键是心灵相通,志气相投,写作风格也相近。几个月前,听说要出文集,病重的几位只能在家选稿。联系书号和出版社、送到印刷厂、三次校对等等,这些都是大冶作协主席曹茂海在操心,他每次都亲自送到五人家中,这是很费时费力的事情。黄石作协的向天笑也为我们出谋划策,大家的关心,才是最重要的。以“伍仁圃”的名义出这套文集,或许可以给下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有一点启示。谁发表了作品,首先不是嫉妒,而是都替他高兴,这样才好。
“伍仁圃”成员简介
查代文,1940年生,大冶市刘仁八镇查和泗村人。平生以文为乐,创作诗歌、散文、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著有诗集《乡情录》,散文集《心之旅》,中短篇小说集《麻石街轶事》,长篇小说《老街情殇》,诗文选集《查代文诗文集》。
李相淦,1941年生,大冶市四棵人。大学文化程度。曾担任教师、专业文艺创作辅导干部、《大冶报》副总编辑,大冶一中书记、校长,大冶市作家协会主席等,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坚持业余文艺创作,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和电视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在那遥远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