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昏招迭出的“蒲圻赤壁登陆行动”(上) 童力群 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第一节、“蒲圻赤壁登陆行动” 一、“曹操目的” 赤壁文化网2012年12月7日发表了冯金平先生的《周郎赤壁论——论赤壁文化(二)》。该文写道: “答日本朋友三好彻先生问 问:曹操因何要选在乌林驻扎? 答:曹操目的是占领赤壁和陆口,进而派锐旅沿陆水穿过羊头山偷袭东吴军事基地柴桑,其水军顺江东下,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但此举被周瑜识破,吴军提前两天占据了赤壁,曹操初战即败,引次江北,屯兵乌林。” 二、“穿越羊头山直袭柴桑” 2012年10月13日,《广州日报》B9版发表了卜松竹先生的《赤壁古战场:七大以弱胜强战役中唯一留存了原貌》。该文写道: “冯金平指出,对于江南岸的地理优势,曹吴双方都很清楚。如果赤壁、陆口一失,曹军陆军可以沿着陆水河,穿越羊头山直袭柴桑;水路可顺江东下,牵制孙刘主力。如此则战略大局逆转。为此曹军星夜兼程,甚至不惜冒着浓雾强渡洞庭湖,但可惜在大雾中迷了路;而疾奔而来的孙吴联军则提前两天占据了赤壁和陆口一带的战略要地。就是这两天,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走向。在联军占领陆口的第二天,曹军的先头部队便已在上游不过4公里处的赤壁登陆,但立足未稳便被吴军全歼。曹操的全盘计划成了泡影。” 三、“一举粉碎其穿越羊头山偷袭柴桑的战略计划” 2009年3月31日,冯金平先生在《龙翔斋主(冯金平)的博客》里发表了《三国赤壁论 》。该文写道: “赤壁战时,周瑜大军占领陆口的第二天,即在其上游四公里的赤壁与部分登陆的曹军相遇。趁其立足未稳,打败了曹军,一举粉碎其穿越羊头山偷袭柴桑的战略计划,又扼住曹操水军不能沿江东进,从而迫使曹操大军引次江北,屯兵乌林,使两军南北对峙。” 第二节、虚假的事件 一、没有依据的两个事件 上述三段引文,内容基本同样——叙述两个事件:一是曹军在蒲圻赤壁登陆,二是周瑜军队提前两天占领了陆口。 冯金平先生只说事件,没有说构成事件的依据。 我现在对有关赤壁战役的史料,可以说是烂熟于心。我可以非常负责的告诉大家:冯先生说的两个事件,都没有史料依据。 这是可以“摆擂台”的——如果哪个网友不同意的我的说法,你可以拿出一条史料来驳斥我。 我可以“自家摆擂台”——不过对立面的言论还是源自对方,我暂且举个例子演示一番。 “甚至不惜冒着浓雾强渡洞庭湖,但可惜在大雾中迷了路”,这一句,貌似有史料依据,实则没有。 2009年3月31日,冯金平先生在《龙翔斋主(冯金平)的博客》里发表了《三国赤壁论》。该文写道:“巴丘是古代的军事重镇,曹操大军下江南,途经巴丘,请问他该不该占领?要占巴丘,又该不该走于巴丘湖之湖中?” 就这么两个反问句,打了马虎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道:“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这个“巴丘”,不是江南的洞庭湖,而是江北的云梦泽——今湖北省潜江一带。汉末的云梦泽,在今潜江、仙桃、洪湖、监利之交界处。 冯金平先生在《三国赤壁论 》里写道:“曹操兵败,要退回南郡,必须经过巴丘湖之湖口,更何况败军于此,不知何处为吐纳,故而误入巴丘湖中。《英雄记》因此载有:‘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就说明了当时曹军兵败,仓促溃逃,不辨东西南北。加之孙刘联军水陆并进的追击,曹操误入巴丘湖哪有不可能呢?” 《英雄记》的“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个“云梦大泽”,被冯金平先生说成是洞庭湖。 我对冯先生的这个误解暂且不论。 《英雄记》的这条史料只告诉我们“曹公赤壁败”时“遇大雾”,根本就没有说曹公从江陵出发到巴丘时“可惜在大雾中迷了路”。 曹公从江陵出发到巴丘时“可惜在大雾中迷了路”的史料依据,难道是“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 二、简述三个巴丘 赤壁战役前后,有三个“巴丘”,今后我将有专文论述“巴丘”。 这三个巴丘的方位: 第一个巴丘,位于今江西省峡江县处,周瑜曾驻扎。 第二个巴丘,位于今湖北省,是江北的云梦泽——今湖北省潜江一带。汉末的云梦泽,在今潜江、仙桃、洪湖、监利之交界处;是荆州战役期间曹军水军训练基地,是曹操派出的张喜骑兵部队的出发地,是曹操在赤壁、乌林战败后走华容道时烧船处。 第三个巴丘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赤壁战役后由巴丘山变为巴丘邸阁,冯金平先生念叨的“军事重镇”,是赤壁战役之后的事情;该巴丘是周瑜病逝处。【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吴蜀划定湘江为界,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筑城屯军。《水经注》称“巴丘邸阁”,《元和郡县志》称“大屯戍”。晋太康元年(280)于此建巴陵县。】 从1988年开始,黄州赤壁说方面就不断的指出:湖北省有个巴丘,这是曹操再三停留的巴丘;湖南省的那个巴丘,与赤壁战役不相干。 然而,蒲圻赤壁说方面长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意避开湖北的巴丘,津津乐道湖南的巴丘。这与做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是格格不入的! 第三节、赤壁战役里曹操、曹军未过长江的四个证据 问:建安十三年(208年至209年初)曹操征荆州时到过江南吗? 答:回答是否定的。尽管曹操当时到江南,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但他还是没到江南来,这是有史料为证的。 一、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一论据 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一论据是“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写道:“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日:‘……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此“先帝”就是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 一个“屡”,表示有多次。实有三次:赤壁战役、濡须口战役、郝溪战役。 辛毗进谏于黄初三年(222年),比赤壁战役晚14年。 二、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二论据 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二论据是“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 1、《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写道:“肃上疏日:‘……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 此“武”即魏武帝曹操。 王肃上疏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1年),比赤壁战役晚23年。 2、曹操征讨孙权,“临江而不济”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建安十三年的赤壁战役; 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 3、曹丕《述征赋•有序》云: “建安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 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颻;跃甲卒之皓旰兮,驰万骑之浏浏;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维天网之毕举;(屯)南野之旧都,聊弭节而容与;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4、显然,曹丕参加了赤壁战役。 辛毗敢在曹丕这样的皇帝面前说假话吗? 5、魏明帝曹睿是绝顶聪明的人,运筹帷幄的能力超过了他的父亲曹丕,司马懿最佩服的就是魏明帝。 王肃敢在魏明帝面前说假话吗? 三、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三论据 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三论据是“往者军逼,而自引还”。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写道: “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殚,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能败也。荆土本非己分,我尽与君,冀取其馀,非相侵肌肤,有所割损也。……往年在谯,新造舟船,取足自载,以至九江,贵欲观湖漅之形,定江滨之民耳。非有深入攻战之计,将恐议者大为己荣,自谓策得,长无西患。……以君之明,观孤术数,量君所据,相计土地,岂势少力乏,不能远举,割江之表,宴安而已哉?甚未然也。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亦未必也。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越为三军,吴曾不御,汉潜夏阳,魏豹不意,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凡事有宜,不得尽言,将修旧好,而张形势,更无以威胁重敌人。然有所恐,恐书无益。何则?往者军逼,而自引还……” “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亦未必也。”——如果要凭借水战,在长江之畔建立要塞,使我的部队不能渡江,也不一定就能达到目的。 “往者”——即以往曹操征讨孙权的战役。 “军逼”——军队逼近长江。 “往者军逼,而自引还”——以往几次战役军队逼近长江而自动返回去。 “往者军逼,而自引还”与“临江而不济”之义同。 曹操征讨孙权,“往者军逼,而自引还”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赤壁战役; 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 四、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四论据 (一)“以此料之,岂能越长江与我争利哉?” 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四论据是“以此料之,岂能越长江与我争利哉?” 《三国志·吴书·朱治传》写道:“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江表传》载治说贲曰:“破虏将军昔率义兵入讨董卓,声冠中夏,义士壮之。讨逆继世,廓定六郡,特以君侯骨肉至亲,器为时生,故表汉朝,剖符大郡,兼建将校,仍关综两府,荣冠宗室,为远近所瞻。加讨虏聪明神武,继承洪业,揽结英雄,周济世务,军众日盛,事业日隆,虽昔萧王之在河北,无以加也,必克成王基,应运东南。故刘玄德远布腹心,求见拯救,此天下所共知也。前在东闻道路之言,云将军有异趣,良用怃然。今曹公阻兵,倾覆汉室,幼帝流离,百姓元元未知所归。而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殣相望,士叹於外,妇怨乎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此料之,岂能越长江与我争利哉?将军当斯时也,而欲背骨肉之亲,违万安之计,割同气之肤,啖虎狼之口,为一女子,改虑易图,失机毫釐,差以千里,岂不惜哉!”】贲由此遂止。” “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时间在赤壁战役期间。 “贲畏惧,欲遣子入质”——事先必定有曹操委派的说客来活动。 “故刘玄德远布腹心,求见拯救,此天下所共知也。”——这“腹心”就是诸葛亮。 “前在东”——此“东”或为朱治任太守的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市),或为东吴临时首都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下面我算一算行程账: 1、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到京口有1280华里,乘船逆水而行,快速每天航行70华里,19天可到达。 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市)到柴桑的距离是340华里,骑行三天可到达。 因此,“治闻之,求往见贲”,路途花费22天。 2、“道路之言”,从豫章郡(今南昌市)传到京口,需要多少天? 豫章郡(今南昌市)到柴桑的距离是340华里,骑行三天可到达。 柴桑到京口有1280华里,乘船顺水而行,每天航行150华里,9天可到达。 因此,“道路之言”,从豫章郡(今南昌市)传到京口,需要12天。 3、假设十月初八曹操从沔口派出说客,该说客多少天可以到达豫章郡(今南昌市)? 从沔口到柴桑有500华里,顺水四天可到达。 豫章郡(今南昌市)到柴桑的距离是340华里,骑行三天可到达。 因此,曹操的说客从沔口到豫章郡(今南昌市),7天可到达。 4、十月十五日,曹操的说客到达豫章郡(今南昌市)。 十月二十七日,“道路之言”,从豫章郡(今南昌市)传到京口。 十一月十九日(208年12月14日),“治闻之,求往见贲”,朱治到达豫章郡(今南昌市)。 结果,曹操招降孙贲未遂。 (二)“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 《三国志·吴书·孙贲传》写道:“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 显然,“使者刘隐”就是“曹操的说客”! 刘隐表面上是汉献帝的使者,实质是曹操的使者。 十月初八,刘隐从沔口出发;十月十五日,刘隐到达豫章郡(今南昌市);十一月二十日,刘隐离开豫章郡(今南昌市)——因为孙贲对于是否送儿子到洛阳去当人质,已经有了明确的答复。 在十一月二十日刘隐离开豫章郡(今南昌市)之前,朱治对孙贲反问“以此料之,岂能越长江与我争利哉?”,可知曹操及曹军没有越过长江是刘隐、孙贲、朱治共知的事实,而刘隐是在沔口告别曹操才动身前往豫章郡(今南昌市)的,由此可以推断曹操十月初一率军从江陵出发这一次大规模高规格行军,没有越过长江,没有到达江南,当然曹操及曹军就不会从蒲圻赤壁(地块)登陆。 第四节、曹军未过江是衡量“蒲圻赤壁登陆行动”真假的根本标准 因为蒲圻赤壁(地块)在江南,所以,曹军未过江是衡量“蒲圻赤壁登陆行动”真假的根本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