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数月的干旱少雨,加之持续一个月高温炙烤,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堂梨山村400多名村民,24小时轮流守候在一口几近干枯的水井旁等待取水。村民们称急需政府送水解燃眉之急。4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向苌庄乡党委副书记方方转达村民的诉求和呼声,该官员始终不作答,却要求记者先沟通再录像,随后开车离去(08月05日 11:53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得多年前,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对笔者调侃道:乡镇干部是国家干部的尾,农村干部的头。想想这句话,觉得非常精到。作为一个乡党委副书记,应该是离农民最近的干部,是最了解农民期盼,最知道农民忧愁,与农民最贴心的国家干部。看到农民“24小时轮流守候在一口几近干枯的水井旁等待取水”方副书记应该是感同身受、忧心如焚,应该是想尽一切办法救民于饥渴。但位这方副书记“面对记者转达村民的诉求和呼声”,却先是“始终不作答”,继而“要求记者先沟通再录像”,最后干脆“开车离去”。开始一看,笔者也深为不解,甚至还有些恼怒。转念仔细一想,方副书记这样做可能也有不得已的原因,笔者揣摩再三,认为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可能是平时接待记者采访的事情太少,和媒体打交道的机会不多,应对记者经验不足的缘故。一个乡镇平时接触的记者绝大部分都是市县级媒体的,而且大都是搞正面报道,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把手出面接待,副职即使参与其中,也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只做一些补光、对焦、添色、敲边鼓之类的事情,绝少有唱主角的。至于省级以上媒体的记者深入到乡镇采访,那更是有上级宣传部门的官员陪同,都是党政主职接待。乡镇副书记单独接待、回答记者采访的机会基本为零,想来方副书记也不例外。事情接触得少,应对得少,自然经验就少。所以,关键时刻掉链子就很正常。 第二、在有些班子中,身为副职,有工作权,无决策权;有应付权,无表态权;有发言权,无拍板权。常常是,表态不能兑现,说话不能算数。遇上记者采访,说抽屉话、说模糊话又怕被记者抓辫子,所以干脆不说话。象这样给村民送水的事,牵涉到资金、车辆、人员等人财物,岂是一个乡党委副书记拍得了板的事?明确回答说可以送水,到时兑现不了,群众骂,舆论批,上级训。明确说不能送水,当场就会下不了台,媒体还会大做文章。因此,方副书记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以对、然后开溜。 第三、想必方副书记生活优裕,不必为用水难发愁。方副书记悠然地“开车离去”,不知道方副书记开的是私车还是公车?如果是公车,苌庄乡难道副书记也配了车?依中国的现实情况,好象还没有这种事例。如果是私车,一个乡镇副书记能够开上私家车,日子肯定过得很滋润,还有可能是家在市区的“走读生”。因此尽管下面有村民24小时轮流守候等待取水,但方副书记家绝不会遇上这样的情况,做饭、洗澡都不会为难。对村民渴水、盼水的现状和心情缺乏切身的体会,你渴我不渴,你痛我不痛,没有切身的感受,没有焦渴之痛,没有真诚的回应也就理所当然。 也许还其他原因,但主要可能就是这三条,但不管是哪些原因,都只能说明这位方副书记经验不足,应对能力太差。你以为你不说话记者就无话可说?你以为你“开车离去”,记者就离去开车?错了,问题没解决,群众没水喝,你就是死不说话,群众也会怨气冲天,记者也会揪住不放。因此,不管你开车速度有多快,离开得有多远,质疑是离不了,责任是离不掉的。这不,一条“河南旱区村民昼夜排队等水 记者转达诉求官员不应”的新闻,不就把你放到了聚光灯下了吗?所以,方副书记要吸引教训,平时要多练应对记者基本功,但更要苦练真心为民的真功夫,这样,再遇到这样的采访时,就不会这样尴尬,就能够从容应对了。那样,发展才会更顺,前程才会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