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
|
阳新地处吴头楚尾,素有“山川毓秀连吴地,人物风流耀楚天”的美誉。阳新有2500多年军事战争史、2200多年县治文明史、1000多年耕读文化史和536年兴国州文明史。这些都是阳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很强的正能量,会越来越有“市场范”。
从阳新建县和县名来看阳新历史。阳新县历史悠久,是全国有数的古县之一。公元前201年建县,汉、三国、晋、梁、陈、隋、唐,历名下雉、闰光、阳新、奉新、安昌、永兴、富川。宋、元、明、清先后称兴国军、路、府、州。“下雉”一名从公元前201年到 公元9年改名闰光,208年复称下雉县到412年废止,下雉县名使用了414年。221年,孙权将下雉分成下雉、阳新两个县,这是“阳新”一名的开始,到589年改阳新县为富川县,这一时期阳新县名用了368年;1914年2月,再次更名为阳新县。1376年,朱元璋降兴国府为州,到1912年改兴国州为兴国县,“兴国州”一名用了536年。
从阳新鼎盛时期来看阳新历史。宋代是阳新最繁荣的朝代。964年,永兴县通羊镇置通山县,965年永兴县青山场置大冶县,977年永兴县置永兴军,978年永兴军改名兴国军,隶属江南西道,领永兴、大冶、通山3县。兴国古城是宋、元、明、清的历史文化遗存,始建于宋代,978年开始建城垣,1081年在莲花池边建沧浪亭,历代文人在沧浪亭咏吟诗赋,留下宝贵的墨迹诗篇。1044年建儒学,从此开创了阳新1000多年的耕读文化。抗金斗志高昂,岳飞驻境练兵、取铜铸剑;王质“挑灯看剑忽伤神”名句荡气回肠;1225年,知军李宜拒降金兵,焚其书斩其使,率将士抵抗。
从阳新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来看阳新历史。宋代苏东坡、王十朋、谢枋得曾来阳新或游览或居官,苏东坡留下《过石田驿》、《后垴山桃花尖乞茶栽雪堂》等名篇,王十朋留下《至兴国军》、《谋野堂》、《怀坡阁》等名篇,宋臣谢枋得自号叠山谪居兴国军四年,1576年知州杨士元在谢枋得居住处建叠山书院。孟宗“哭竹生冬笋”以行孝著称于世;王质《雪山集》入选《四库全书》,诗经研究著作《诗总闻》独创十闻之体;还有“明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被乾隆册封为“怀远将军”的蔡卜年、“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刘湛恩。鸡笼山、戎湖、三溪口有伍子胥屯兵扎寨遗址。太平天国时为西征大本营,兴国军包打洪山,刘继盛考取状元,武汉东湖“九女墩”、半壁山“铁锁沉江”摩崖等传说或胜迹都记录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民间还广为流传孙权和朱元璋的故事。
从阳新红色革命来看阳新历史。阳新是一个党史、革命史大县,全县遍布红色革命时期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战场旧址、烈士就义地,无名烈士墓林和将军旧居。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以阳新为中心由21个县组成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12军、红8军、红15军、红3师等27个团级以上工农红军,其中9个师级以上,还组建了鄂东南兵工厂、彭杨学校;1932年4月全县党支部有800多个,党员1.2万人,占鄂东南党员人数48;苏维埃政权自下而上建立,1930年5月阳新苏维埃政府成立;除了抓武装、党政建设外,还抓宣传、经济、民生、教育等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阳新组织了富河流域保卫战,阳新人民共赴国难投入到修筑野战工事和支前战斗之中,为武汉保卫战和抗日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阳新古籍来看阳新历史。阳新县志古籍有《富川志》、《下雉纂》和五个版本《兴国州志》。1297年—1307年,马镛用一生精力纂写《兴国志》,死后未完稿的11卷则由儿子马涛续写完成。尽管志稿因故未能制版印刷,但马氏父子是传承文明历史的典范。光绪版《兴国州志》编纂者是三个翰林院庶吉士陈光亨、王凤池和刘凤纶,前后用了30年时间完成。这些地方历史古籍真实准确记载了阳新两千多年的地方历史遗迹、风土特产和人民生活状况。
从阳新遗址和传统文化来看阳新历史。阳新境内发现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8处商周遗址。经济开发较早,东汉引富河水灌田。传承至今有布贴、木雕、石雕、砖雕、民间八字门、骑马墙、屋脊画、采茶戏、舞龙舞狮民俗、传统美食等,有的是带“国”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建筑以造型别致、装饰精美著称,如漆坊“国师府” 陈光亨故居,1000余处木雕精美装饰,一人多高的抱石鼓精美石雕;伍氏宗祠木雕石刻一应俱全,一根木雕月梁长达30余米,上有人物故事连台本戏100余个;富水石角山杨家“圣旨坊”,全木结构,气势恢宏雕刻精美,是第一明代牌楼。阳新农村“一正两厦、马头墙、门匾题字”的明清古民居,是农民自己双手制作的土产品。兴国镇、富池镇、阳辛镇、氵韦源口镇等都是千年古镇。
(黄石日报)○盛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