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20
少校
 
- 积分
- 13959
IP属地: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2014-8-13 16: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沔沟
2011年08月25日
原作者:金色de海湾
原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9188aa0100ub20.html
在三伏潭境内的通顺河北,今天还留有解放前沔阳与天门的界沟,即人们常称的沔沟。它西起百亩湾村与双楼村的接壤处,过去这里曾有一道堤,百亩湾人称之沔阳堤,双楼村人称“北堤”。堤下的沟由此东去经官岭村的“官山”前,康王村的“朱家湾”后,北上要兴村的“四房湾”前,再向东去经青年村的“崔家湾”前,南堤村的“宝善桥”,最后从三湾村“何小垸”的輨头尖(田块名)出大沟(今头号沟)。
说沔沟神,不是说它是古天沔之界,而是指它是沟南、沟北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界”;说它奇,不是指它时沟时堤或堤沟并存,弯弯曲曲,时宽时窄(3—10米),而是对其形成感奇:是先界后沟,还是先沟后界?是由俗成界,还是由界成俗?前无考证,今猜测说法难一。因而沔沟在沟两边人心目中显得十分神奇。
沔沟南北之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差异略加罗列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南八北十”即宴宾客,沟南席坐八人,沟北席坐十人,沟南人到沟北人作客嫌“挤”,沟北人解释为“挤亲己亲”。其次是无论宴宾还是过节,沟南上午席上用碟,一般八碟全为干菜,沟北则上、下午均用碗,且数量多为十(或十以上双数)。第三,表现在男婚女嫁方面,男婚时沟北男方要上女方登门娶亲,沟南则男方不登女方门。嫁女时,沟南女方一定要兄弟姐妹等“送亲”到男方,沟北则不送亲。
再就是称谓方面的差异。沟北人习称祖母、外祖母为婆或爹,沟南则习称喇妈。沟北人将姑婆称恩爹(小恩爹),沟南人习称恩喇妈。
另外在发音方面、饮食文化方面、过传统节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沔沟南北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差异的形成,我认为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造成。
首先从沔阳沿革看,明以前,沔阳或州或府或县或镇,更迭频繁,地域多变,至明洪武九年(1376)沔阳降为州,领景陵(天门),境域始趋稳定,此时沔阳、天门(景陵)之间就应有了界。
其次从地理环境与从口演变看,明嘉靖年以前,沔阳“地洼而卑,水漾而潴“,”江涨则没东南,江涨则没西北,合则四境皆没“。故沔阳、天门之间即使有界也无沟,界也只能粗象存在于洗脚湖之中。此地理环境也不适人居住耕作,加之元末朱、陈争天下,朱部尽杀沔阳人,使沔境人数在明初时不到五万。从明初到明末,沔阳人数时多时少,虽明成化年间从江西移居到沔阳一批客民,但也只带来一些民俗民风,并没有引起沔阳总人口的多大变化。除明末战乱原因外,更主要是当人们只择高地定居,耕种沿河一线之土。今三伏潭通顺河一带,明初就只留名口,毛小等地住有极少数人家。明喜靖年间开始筑汉江堤后,沿汉江开始有民垸,有人耕种于垸内。清康熙五年(1666)始成通顺河,沿河居住人数增多,并开始沿河兴集,三伏潭境内通顺河线小集镇毛场、三伏潭、夏市大多成集于此间至清末。从乾隆年间起,沔阳生产发展、人口增长加快,从通顺河南迁入通顺河畔居住人增多,开始向通顺河北沔阳、天门界边发展。道光年间,天门在汉江南设封黄乡,并从天门受水灾的黑流渡、周河一带迁人至此“开荒”,移民到后,没界挖沟越堤,围垸居住耕作,形成了沔沟、沔堤,也带来了沟南、沟北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差异。
沔沟北划归沔阳已近六十年,今天的沔沟也多基本上堤毁沟平,上世纪七十年代经青年村崔家湾、要兴村四房湾后又开挖了一道新沔沟以连通三封渠与鲜毛渠,但新沔沟没有带来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差异界限的变化,老沔沟仍是“界”,仍是那么神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