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211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
7月31日晚,是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暑期文化惠民“周周演”的第六场。一直关注此事、具体负责指导全市文艺工作的市委宣传部干部庞良君,临时决定去鄂州大剧院看看。进门他傻眼了,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他略显尴尬地站在过道上,看看时间,演出才开始几分钟。
邻座的老人体谅地笑笑:“才知道消息吧?记住了,每周四晚7点半都有免费的京剧专场!”
本还想问点什么,可四周观众随着舞台上的剧情,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并整齐地发出了有韵味的叫“好”声。观众脸上幸福的笑容,让庞良君心中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
其实另一种幸福,同时也在市演艺公司演职员工的心中奔流:经过多年的沉寂、多年的苦熬、多年的求索,他们终于走出了困境。
2012年改制以前,我市就有这样几家功能相近、却被市场愈来愈“边缘化”的国有文艺单位:省京剧二团、市演出公司、市影视艺术创作中心、市群众艺术馆所属鄂州大剧院。4家单位各吹各的调,只有一个“音”是共同的:困难。有剧场的无演出,靠出租门面苦苦支撑;有剧团的无场地,一年也演不了40场戏,老百姓以为剧团早就“垮”了;有市场信息的无演出团体,只能请外地文艺院团来鄂州演出,艺术水准得不到保证。
2012年11月,乘着全国深化文化体制和文艺院团改革的东风,我市对现有院团进行资源整合,4家单位重组为鄂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加挂湖北省京剧二团牌子,整体转制为企业。转企改制后的演艺公司占地面积28.69亩,建筑面积97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在职人员近百名。改革的“过渡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扶上马送一程’”的改制原则。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决定:原有的财政拨付事业经费渠道不变、数额不减,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调整逐年增长,但由过去的按人头拨经费,变为按项目拨经费,建立政府采购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和服务、补助公益性演出、低票价补贴、资助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艺术创作以及奖励等方式,对改制后的文艺院团予以支持。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鄂州模式”,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认为鄂州是真转实改。市文体局被文化部评为“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鄂州成为湖北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受到文化部表彰的唯一的中等城市。
机制一活天地宽。组建近两年的市演艺公司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演出场次多了。2012年底,公司刚刚挂牌不久,就组织3个演出小分队,到全市农村新社区和部分乡镇村开展2012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送戏下乡十余场;用4天时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四届“两型社会”建设与反腐倡廉论坛“相约鄂州”迎宾晚会,获得广泛好评。重新改版提升的舞蹈诗《吴都风华》在湖北省首届艺术节上精彩亮相,荣获第十届楚天文华优秀剧目奖、音乐创作奖、舞台美术奖荣誉奖、舞美设计服装奖和优秀导演奖五个奖项。2013年以来,公司开展了大剧院惠民演出“周周演”、送戏下乡“村村演”、文化惠民演出“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进学校、进厂矿”等演出活动,还开展了木偶剧等各类商业演出,年均演出100多场。2014年已经演出近60场(次)。市演艺公司还积极开展京剧艺术“走出去”工程,自觉承担起“国家队”弘扬京剧艺术的重任。近年来,该院团先后远赴新疆、近到武汉襄阳等地巡演20余场(次)。
39岁的李丽带着12岁的儿子来看演出。以前暑假旅游每到一个大城市,她都会带孩子去当地剧院看场演出。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水准的演出,而且还是免票的,让我切身感受到了鄂州的文化品位在提升。”
市文体局调研员陈步红认为,改制前,政府和文化部门主办和承办文艺演出,摸不准观众的脉搏,往往叫好不叫座;改制后,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演出和服务,文艺企业活了,群众也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从“办”到“买”,一个字的改变,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也是我市院团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院团改革的影响极其深远,就是通过优秀的艺术演出,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让艺术在城市萌芽在城市扎根。”
惠民演出炙手可热,文化惠民“周周演”也和广场文化“周周乐”一样,成为鄂州文化品牌。文化惠民政策让市民潜在的艺术需求得到释放,悄然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让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迅速传播蔓延。(记者 夏汉元 罗琼敏 通讯员 卢立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