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冰先生(已逝世)在网上与我探讨一些有关旧体诗词我们今天如何继续发扬的问题,我把它发出来供大家讨论,也希望多提出批评. 我觉得我们所说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早都在进行讨论了,据我所知,大概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即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旧体诗的写作;新诗发展所遇到困境的原因;旧体诗今天该如何写作.谈的这几个问题,有许多观点其实是在复述其他人的观点,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能说是赞同他们,要谈呢,也只能谈自己在写作旧体诗时的一些感受.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其人口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大地几千年的耕耘,已经根深蒂固,旧体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中,已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形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诗歌表现形式.从诗经,南北朝民歌,古体诗,乐府,今体诗,词,曲,等等.这些形式,是民族审美心理所承认的,成熟的,成为各个时期主流的形式.她已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象铲毒草一样都奈她不了,新时期一来,其发展势头,勇不可挡.我想,这就是它存在的必然性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的”一万年也打不倒”的道理. 新诗是泊来品,从五四算起,泊来中国有九十年了.它是西方文化.文字,审美心理,无不与他民族习惯相匹配,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那是难上加难.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接受.纵观历史,许多的地域通过武力是可以占领的,可文化是不可战胜的.文化的融合是通过不断的实验结果而生存下来的,还要看哪个的基因强大,优秀.中西融合,现代人比五四时期更容易些了吧,为什么新诗至今还未形成一枝独放,称雄诗坛的状况呢?为什么新诗`不从本身去找原因呢?新诗那种高高在上的士族心理害了他,内部那种互不相让,互不学习,互不取长补短,争强好胜害了他.一开始,从泊来时的祖宗开始,就排外,就排斥异己.新诗的派别之多,形式变化之快,目不应暇.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作”猴子拌包谷,拌一根丢一根”,朝一个派别,暮一个派别,各自为阵,曇花一现,就过去了.虽然,新诗的探索者们也曾做过许多实验,但都被新诗的自己人给否定了. 不知道新诗的写作者们是否在把握这样一条真理,不管你采取的哪种形式写诗,老套筒?创新体?写出来的东西别人要看得懂,,要与读诗者产生共鸣,写出的东西要感动得了读者,如果只有你自己知道,那我们写诗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关在屋子里去发神经呢? 我是学新诗的,可能还处于八两阶段,没足称的.写出的诗有的批评形式太陈旧了,有的又说可以,有的说很有感情,有的又说表面了,我搞糊涂了,评诗是按自已的喜爱呢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评诗标准,什么”下身派”,”垃圾派”,”梨花派”我们跟不上了. 新诗和旧体诗都处于自已一个重要的转化时期,,今天的旧体诗,还没有自已在主流文化领域的地位,都还处于民间自发活动状况,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大批有识之士,已察觉到旧体诗不但没有被击退,在民间反而还在发展,民间的集会上,相互赠答中,老协的壁报上,无处不闪烁.于是他们迅速的组建了全国性的学会,来指导旧体诗的写作,地方学会也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二十几年来,自已给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虽然还有阻力,但发展势头大,目前看,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诗词组织,就有写诗词的人.,但是,由于几十年长期处于受压抑的状况,旧体诗的写作,不免在今天还处在一个断层面上,基本上还是老年人在写,在看.新生代的作家没有象老一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一样有着深厚的古文底蕴,在写作现代文的同时,古典诗词也放射着光芒.我们爱好写旧体诗的诗友,许多是热情高,水平低,其原因还是基础不好.所谓的”老干体,”唱词,快板之类的诗大量出现.要真正写出形味神皆备的好诗,还要努力学习才行,要写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诗来,就更不能浮躁, 我是学习新诗后再学习写旧体诗词的,新诗在捕捉新的意象,潜入生活方面是值得学习的,语言的大胆实验应用也是值得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旧体诗,在按规矩的先决条件下,写出的诗词不要让读者误认为是古人写的就好了,不管你艺术表现力再好,还是应该算不好的诗吧,算不了成功的诗吧.我在读一些报刊和网络诗词时,经常看见这样的诗词被认为是好诗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了?今天所接触到事物,人们的意识,甚至于连语言都与古时候的人大大的不相同了,你生活的层面,你捕捉的意境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吧,你写诗词的语汇应该是这个时代特征吧,,现代人如果仿制古人的东西,那我们写出的诗词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在学习写旧体诗时,我告诫自己,学习古人但不能钻进古人堆里出不来. 你把新国风作品发给我,我看了很受启发,书生王霸提出了新国风这样一个概念,并为之实践,他创作的路子,是用现时主义的手法秉承前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炼的语言,传统的韵律,表达自己对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作者把自己融入民众之内,作为一个主角或配角,把亲身经历的,看到,听到的高兴的,忧伤的愤怒的写出来. 其实,我国诗歌发展的脉络,无不是融入到民众之中的,知识分子虽然进行了加工,但都是采风于民众.诗经,南北朝民歌,新旧乐府,竹枝等无不运用通晓明畅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读他们的诗歌你慢慢会体会出道理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他们的诗,根本就没有故意雕凿的影子,信手拈来,随意而发.用语不须注释,几乎和今天的白话差不离.有谁读不懂?在网上发的一些诗,有的赏者评说是”新国风”,并把”书生王霸”关于新国风的一些论述和所写。 我学习旧体诗,不但要学习旧体诗韵律,更重要学习古人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反映当代社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个人情绪同社会民众联系起来,所以,我写的诗,写景不光在写景,状物不单纯状物,都包含着我的情感在里面.我写诗落笔重点还是在我最接近,最关心的”草根”阶层,农村,农民,打工仔,棒棒兵,知青,货郎,山村教师,抬工,渔翁,牧童,留守妇,退休族等.我只要一闭上眼睛,他们就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我的诗几乎一半是写他们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富多彩的体现了这个时代.”吊太阳””五月山村人倍忙,清晨刈麦午插秧.心忧日脚西边去,扯捆山藤吊太阳.””春耕曲””四月山川绿渐肥,声声布谷陇头催.长鞭一甩喝牛急,拉着春阳不让归.”写出农人忙里有乐;.”棒棒兵””棒棒一根挑四方,左肩炎热右肩霜.巴山明月最知己,一样风餐在路旁.””留守妇””小池昨夜蛙声急,好雨知时水满堤.农妇披蓑斜戴笠,垅头三月驾新犁.””后溪渡””朝渡晨曦晚渡霞,皮包瘦骨老船家.去来多与风霜伍,难度此生哪是涯.”写出了他们度日的艰辛;”我更多的是写出他们内心的欢乐,”为红衣女孩果园题照””何事梨花又映红,果园深处闹东风.张张含笑小康脸,锁在春光七彩中.””驮城元宵夜观放礼花””万响千支声似雷,礼花簇簇向天飞.不眠老少元宵夜,春讯先从心上归.””羞夕阳.老协会演出””轻歌又漫舞,老脸著红妆.拾得童年梦,放声羞夕阳.”等.特别是,我写古风,写律诗,更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把草根阶层从各个角度表现,就不一一例举了.我的诗选中都选了一部分.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没有什么新观点,只是把自己在写作中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有什么错误之处,还望大家指正,谢谢.(2007年写于渔渚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