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4-8-18 15:42 编辑
知荆门爱荆门建荆门
做缩差领跑、提前小康的生力军 王 本 举
(2014年8月13日) 同志们:
八月是孕育果实的季节,八月是收获梦想的季节。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即将投身荆门建设的306名青年才俊。这其中,有省委组织部分配的选调生61名、有新招录的公务员168名、大学生村官23名、硕士博士人才54名。在此,我首先代表中共荆门市委、市委组织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今天的会议既是一个迎新会,又是一个培训会。古人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刚刚踏上荆门这片热土,对荆门还很陌生;有的虽然是荆门籍的同志,也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无暇了解荆门。在大家即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之时,我想向大家介绍荆门,以期让大家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传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进取意识,营造“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的开放气度,做“缩差领跑、提前小康”的生力军。
荆门因荆门山而得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设荆门县,为“荆门县”得名之始。唐朝之后,荆门地区先后设荆门军、府、州、直隶州。1912年民国时期复设荆门县,1979年设荆门市(县级),1983年荆门升格为地级市,1996年钟祥市、京山县划入荆门市,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五个县级行政区划和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三个派出机构。
荆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更是一方涌动着激情与智慧的热土。市委书记万勇将荆门概括为:中华第一县,神州第一书,荆山之门、汉水之滨、农耕之源、生态之城。并在武汉园博会上赋联曰:两江奔腾千古楚水文明路,群峰跌宕万年荆山锦绣美。今天,我想用“六句话”来具体阐释荆门:
一、荆门是荆楚门户
荆门,南接三湘、北通九派。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汉江临泛》中写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首诗成为推介荆门的经典诗句。荆门自宋代起就有“荆楚门户”之美誉。楚国又称荆楚,自西周立国,以江汉沮漳地区为依托,开疆五千里,是先秦时期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覆盖今以湖北为中心的南方地区10余省。
荆门驻中国之心,区位优势独特。“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古往今来,荆门都是中国南方人类活动中心。距今3200年前的商朝时期,权人在荆门建立权国,成为荆门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和初始。约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灭权国,设权县(今沙洋县马良境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有“中华第一县”之美誉。之后的历朝历代,荆门均为荆楚大地的中心区。从地理位置看,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湖北之心。同时也是中国的几何中心,有专家曾以“我的中国心”来代指荆门。在湖北“两圈两带”发展战略中,荆门既得“两圈”地理之便,又享“两带”政策之利。
荆门处水陆通衢,交通条件便利。荆门得中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复荆门县记》中说,荆门历来为达官、要人和军队所重视,海外官员商贾进京致贡,南方各地官员进京述职,都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招待过往宾客的事务特别繁多。荆门居荆襄古道之中,荆襄古道是我国古代南北之间最主要的陆路通道,其重要性惟有东方大道和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可与之媲美。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是古代南北往来最主要的天然河道。荆门处在汉江中游,溯流而上可达襄阳,顺流而下直抵汉口,水路交通顺畅。今天,荆门已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焦柳、长荆、荆沙、蒙西(即建)等铁路在荆门交汇,荆门至武汉的城际铁路正在孕育之中,可望明年动工;二广、沪蓉、随岳、荆潜等高速公路在荆门交织。与中航集团合作建立全产业航空新城。荆门,未来的交通更加便捷。
荆门扼名关要塞,战略地位重要。古代荆门境内关卡林立,控扼荆襄古道。尤其虎牙关是南北大道及荆襄古道最南的一道雄关。独特的战略地位,使荆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荆门是千年古战场。三国时期,关羽北伐樊城驻军长坂时,将其青龙偃月刀插于帐前的一块大石头的罅隙中,这块石头后被称为掇刀石,掇刀区也因此而得名。荆门地区诸多地名,如拾回桥、放马山、白石坡等,都来源于三国典故。南宋时期,岳飞在荆门城南建岳飞城,长期驻军。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血战7天7夜,才将荆门城攻破,荆门由此被誉为“铁打的荆门”。荆门是红色革命地。1930年,祖籍钟祥石牌、时任红二军团总指挥的贺龙元帅亲自率部三打沙洋、两克荆门、四破京山,开展土地革命。1938年,陶铸以京山丁家冲为中心开展斗争,京山成为鄂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基地。1938年,上将张自忠,将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驻扎荆门龙泉中学,率领部队四过汉江,歼灭日军近两万人。1939年,李先念在京山主持召开“养马畈会议”,开展一系列军事斗争,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