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搁十落人闲话—— 一个是阆苑仙葩 曹雪芹搞笑雍正改十为于夺嫡,简称“一搁十”,意思是把“一”搁在“十”上面,这样大致就是个“于”字了,“传位十四子”(胤禵排行十四)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排行第四),这是曹雪芹编故事骂雍正,不必计较真伪。为了这个“一搁十”,曹雪芹就用谐音“一个是”编了一曲《枉凝眉》。 前文分析过第五回中《枉凝眉》这支曲子是吟哦黛玉和宝玉的,似乎是混进宫中的侍妃对失势王子胤禵的惋惜与思念,也可能是曹雪芹对竺香玉的惋惜与思念。多数红楼研究者认为这首曲子比较特别,其他曲子大都有特定对象,比如《分骨肉》说的就是探春,《恨无常》说的就是元春,但是《枉凝眉》就有点捉摸不定。有人分析:林黛玉在天界是绛珠草,但仙草却不能等同于仙花即仙葩。贾宝玉固然是衔玉而生,但他“行为偏僻性乖张”, “美玉无瑕”不是他的“符码”。宝黛耳鬓厮磨,不能说空劳牵挂,宝玉也不是镜中花。 红楼梦就是正反两面的《风月宝鉴》, 《枉凝眉》这支曲子正面看写的是宝黛爱情的渴求,隐喻着曹雪芹对竺香玉的惋惜与思念,暗地里却还有作者对雍正改十为于夺嫡的揭露和嘲讽。正反之间这种美恶的巨大反差如果暗喻手段无法兼顾的话,曹雪芹就可能“丢正保反”——在正面留下“似是而非”的瑕疵,以保证反面暗喻链条的完整。如为了暗示“一搁十美于无瑕”(把“一”搁在“十”上面立马就变成了美丽的“于”字),就用谐音“一个是美玉无瑕”,管不得宝玉是不是“无瑕”了。现在来分析这首曲子: 《枉凝眉》(皇立谜:康熙的传位诏之谜。用“凝”字的目的是提醒“疑”) 一个是(一搁十——雍正在“十”上添“一”)阆苑仙葩(落人闲话——民间议论雍正改“十”夺嫡), 一个是(一搁十)美玉无瑕(美“于”无暇:讽刺雍正改“十”为“于”的巧妙)。 若说没奇缘(没“十”缘:胤禵的“十”被改,传说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 今生偏又遇(于)着他(因为“于”字,皇位给了雍正)。 若说有奇缘(有“十”缘), 如何心事(钦赐)终虚化(终虚画、终输画:钦赐胤禵的皇位输于“十”上的一画)? 一个(一搁:因为把“一”搁在“十”上)枉自嗟呀(王子羁押——胤禵被囚禁), 一个(一搁)空劳牵挂(功劳全抹:胤禵是康熙晚年最受重用,也是唯一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皇子,胤禵因西藏平叛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禵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一个是(一搁十)水中月(遂充于), 一个是(一搁十)镜中花(竟充皇), 想眼中(玄烨终——康熙临终)能有多少泪珠儿(男有多少览储谕:康熙临终时有几个王子亲眼看到立雍正为储的上谕),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怎见得就立到雍正。乙本无“尽”,“尽”在此处多余,冬尽——雍正:目的是为了提醒“雍正”), 春流到夏(准立到咱——肯定立的是我胤禵)! 宝玉(败于、败儿——胤禵是失败者,败在一个“于”字上)听了此曲(曲:胤禵的冤屈), 散漫无稽(上瞒父疾)。不见得好处(未见帝好曲:因为雍正隐瞒康熙的病情,使胤禵没有见到康熙以致丢了皇位,好冤屈)。但其声韵凄惋(声韵凄惋——上横膝弯:改十为于,上面添横,下面折弯),竟能销魂醉魄(销魂醉魄——稍横折末:上面添横,下面折弯)。因此也不察其原委(篡位;传位),问其来历(乱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