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的交警,总是挺立在斑马线间指挥交通。但他们当中有这样一群人,不仅仅是站马路,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事故现场间奔忙。无论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15日,记者来到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科,跟随值班民警做一天“事故处理警察”,体验他们紧张而繁忙的工作。
“门庭若市” 高峰期一天接待100多人
早上9:00,记者来到市交警大队事故科,小小的院子里站满了人。“今天是发生什么事了吗?这么多人?”
“没有,没有,我们这天天都这么多人,正常现象。”市交警大队事故科科长董小明连连摆手,“出了交通事故,我们除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勘察,更重要的是对案件的后续处理。今天来的人还算少的,多的时候一天要来100多人。”
翻开厚厚的出警台账资料,记者看到,2009年事故科的出警总量是2253起,而到2013年,数量翻了一番,达到了4853起,截至目前,今年的出警量已达到了3000余起,日均出警20起。
20起看似不多,可对于每天就一名值班民警的他们来说,这个数字足以让他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确保道路畅通
“城西教堂前发生交通事故,路已经被堵了。”上午9:30,接到110指挥中心的调警电话,值班民警刘恋正准备出门,电话又响了:“煤炭局门口发生交通事故,你们过去看看。”
“先报警的是城西教堂,我们就先去那,一个个来。”习以为常的刘恋带着两名协警和司机迅速出了门。
9:39,一行四人赶到了城西教堂门前路段。发生事故的是一辆大卡车和一辆轿车,轿车被撞得横在马路上,就连停在路边的一辆轿车也受到牵连,车头不幸被划了道口子。
“我的车子买了保险的,撞死人都没关系。”卡车司机口气有点“横”。
“我这辆车子就是开到大冶湖去丢了也没关系,我们只要人没事。”轿车家属也“当仁不让”。就在事故双方当事人争吵时,城西路上过往的汽车被堵成一条长龙。
一边要安抚当事双方的情绪,一边忙着记录、拍照、测量,劝说双方当事人把车辆先行靠边,然后指挥过往车辆逐步挪行,让已经堵死的道路逐步恢复畅通。虽然已经立秋,可阳光依然毒辣,不一会儿,刘恋的额头、脸颊已满是汗珠。
15分钟过后,城西路恢复畅通,刘恋让两名协警分别把卡车和轿车送往停车场暂扣,等待后续处理,自己和司机一起又急匆匆赶往下一个事故现场。
不被理解 交警出警时还挨过打
“这个卡车司机口气蛮横的啊。”路上,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
“这个啊,已经算好的了。说实话,像我们天天在事故现场调处,遇到的群众形形色色,因为不理解,很多人都被打过。”刘恋说。
10:12,他们赶到煤炭局门口。因为发生事故的两车损伤不大,双方当事人已经自行协商好后把车移到了路边。刘恋在查看双方的行车证、驾驶证,做好相关记录后离去。
“这两个车子损伤都不大,双方又不存在争议,就没必要暂扣事故车辆。”刘恋说道。
10:27,刚刚准备返回办公室的路上,刘恋又接到值班室打来的电话——七里界加油站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在接电话的同时,不等刘恋说话,司机已经默契地掉转车头驶往七里界方向赶。到了七里界加油站,却没看到事故车辆和报警人。再次跟报警人联系,原来对方把地点说错了,他其实在紫金时代小区门口路段。他们只好再次掉转车头,赶往紫金时代小区门口。
“发生事故之后,当事人没有说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导致在出警时跑冤枉路浪费时间的事也很常见!”刘恋笑了笑,又补充一句:“蛮正常的。”
“拖鞋车”四年跑了30万公里
14:08,正值一天最热的时候,出警电话再次响起。
“下黄还建楼,车主反映自己的车被刮了,肇事车辆已逃逸。”刘恋二话没说,再次出发。
此后,晚上19:11、19:56、21:43、22:29,分别发生了四起摩托车与小车或货车的交通事故。“我们每天处理的交通事故中,将近有60%—70%是与摩托车相关的。”
忙碌一天的刘恋,晚上11时许赶回值班室时,脸上写满疲惫。
“事故处理警察,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的职业,特别是晚上出警,碰到路况不好、没有路灯的,就会很危险。平日上班都是从白天忙到黑,很难有个正常的休息时间。”刘恋说,每天的早上班时间、晚下班时间都是他们出警的高峰期,就连晚上也是事故多发,值班时基本不可能睡个安稳觉。
“其实,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这台‘拖鞋’啦。”
所谓的“拖鞋”就是刘恋他们出警用的面拖车。外观上看,这辆面拖车已是伤痕累累,右边车窗上不去,左边车窗下不来,司机指着里程表说:“看,四年跑了30万公里了。”
四年跑30万公里,这辆“拖鞋车”的里程表,真实客观地记录着交警大队事故科民警在大冶城区的工作里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就像小小的蚂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夜穿梭在大冶的大街小巷,处理着各类大小交通事故,保障着我们铜都大冶市民群众的顺畅出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