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矿冶名城。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全国百强县市。
今年,大冶市迎来撤县建市20周年。
20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20年前,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从此揭开大冶发展史新的一页。
建市2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创造和见证了大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这20年,是大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20年,是大冶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20年,是大冶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20年。
建市20周年,是大冶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大冶奋进征程中的一个全新起点。
如今,一个现代化的大冶正丰满着我们的视觉……我们惊叹大冶变化之大,我们骄傲大冶发展之快,我们满怀豪情、携手奋进,为着共同的目标大步向前: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改革活市建设美丽大冶!
本报今起推出“20年大冶记忆”系列专栏,通过解读、寻访、访谈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来展示大冶20年来的发展变化,注重深度和互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以一种通俗、愉悦的方式来层剥城市的历史厚度。
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从而结束了1037年的建县历史。开创了大冶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的新纪元。大冶撤县设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80多万大冶人民的共同心愿。大冶设市的过程,从酝酿、决策、申报到审批,历时七年,其道路之艰辛,令人回味,感人肺腑。
大冶要发展,非得建市不可
大冶要发展,非得建市不可。
原大冶市人大副主任张先金回忆——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5月,划石黄镇、铁麓等乡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6月9日,成立大冶县人民政府。先后属大冶专区、黄冈专区。
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改属黄石市。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仍属黄石市。
1986年4月,国务院[1986]46号文件规定:“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那时候,大冶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这为大冶撤县设市创造了条件。
1994年2月14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北京传来消息:国务院批准大冶撤县设市。
“特大喜讯传来,大冶一片欢腾,县政府大院立即响起了鞭炮声 ,随后市民自发的上街,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全程。”节点之上,76岁的张先金那时在政府工作,也因之见证历史。谈及这些,作为大冶人的他颇为自豪。
1994年12月19日,湖北省下发关于大冶撤县设市的通知,1995年元旦,大冶市在北门剧院隆重举行庆祝大会。至此,大冶县1037年的历史结束了,一个全新的纪元来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井喷期的1994年~1996年,全国共有95个县改市和1个新设县级市。改为市之后,县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县与县级市,一字之差差别很大
县和县级市,级别并没有变化,而只是改了一个字,这样大动干戈究竟为何?张先金解释说,别看只是一字之差,但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可是意义重大。
“这个区分,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张先金告诉记者,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功能上各有侧重,县的工作重心是三农工作,而市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工业、城市建设、关注职工生活等。
“改市后名字好听点,招商引资更容易点。”张先金告诉记者,县长改成了市长,听起来感觉也不一样了,当时社会对城市非常的重视和向往。另一方面,两者的发展机会也不同。“最根本的是建设城市中配置资源的权力增大了。”
据介绍,那时候县的用地指标限制得非常死,所有东西都是按人口,比如道路、教育用地、公共设施等等,规划得非常死,不能有突破,即使县政府想改,上面也不会批。张先金说,要发展,非要建市不可。
回忆起当年的撤县设市热潮,张先金深有感触地说,“城市数量增加了,城市人口增多了,一次区划调整,就是城市成长的历程。而大冶,更是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期盼终于变为现实,这在大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政建制更替,也为大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条件,注入了新生机,带来了新活力。
而这20年,更是见证了这次巨大的蜕变。大冶,这颗镶嵌在长江玉带上的明珠,不断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