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22|回复: 1

由“夏口东岸”定汉末夏口似“江渚”,定古代三地格局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8-22 14: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夏口东岸”定汉末夏口似“江渚”,定古代三地格局
童力群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
《宋书·卷五十一·列传十一》写道:“伪镇军将军冯该戍夏口东岸,扬武将军孟山图据鲁城,辅国将军桓仙客守偃月垒。于是毅攻鲁城,道规、无忌攻偃月,并克之,生禽仙客、山图。其夕,该遁走,进平巴陵。”
这一段史实,在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十月、十一月。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问题:
1、夏口四周是水。
2、鲁城、偃月垒在沔口两畔。
3、汉末已经形成夏口、鲁城、偃月垒三地相对、相望格局。
第一节、沔口与滠口之间有大湖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山左即沔水口矣。……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涢水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
    《360百科》对“东西湖区”词条写道:“1957年东西湖围垦前,长江在五月份高涨时,由谌家矶沿捷泾河【童注:捷泾河——府河——黄陂区与东西湖区的界河。】倒灌入东西湖,其顶托的范围可达朱湖和?水的李家窑,倒灌止于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长江顶托,宣泄不畅,亦停蓄湖区,故每年高水位时除部分丘陵、高地、吴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以外,其余446平方公里的地区全是一片汪洋泽国,并与东北部之杨马湖、朱湖、野猪湖及东部之童家湖连成汪洋一片,面积约达570平方公里。”
第二节、“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夏口四周是水
《水经注》写道:“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
潘新藻先生在《武汉建置沿革》里对“驿渚”注释道:“驿渚,当是鲶鱼口,东南通汤孙湖、纸坊湖。水盛时,由三眼桥、孟家河、东湖坝通梁子湖达樊口。”
清代罗怀汝《湖南文征》写道:“江水自鹦鹉洲右迤出樊口,夹青山在中。青山南有赛湖、梁子湖,首尾皆出相同。此禹时江水所行也。”
建安十三年左右,长江水充沛,夏季乃至于秋末,部分长江水从夏口城南侧向东流向沿江湖泊,将夏口城所在地变成江中大洲。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段落。裴松之对该段注有“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
刘备和关羽“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的时间应在建安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由“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八字可证“夏口城所在地是江中大洲”!
建安十三年十月初四,曹操到达夏口城对面的沔口城。
十月初五。诸葛亮在夏口城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反映了夏口城所在地在建安十三年十月初呈“江渚”状态。
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五是公元208年10月31日,正处于该年的霜降期间,也就是秋末。秋末江水虽然比不上夏季江水,但还是比较充沛的。
夏口城所在地,在长江水流充沛的建安十三年,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辛亥革命之前的武昌城的城墙之外,其东北有沙湖,其东南有南湖,其西侧是长江。如果回溯到明清之前没有堤防之时期,一旦夏秋洪水漫灌,武昌城所在地被水包围,完全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这就是平时不是“江渚”(江中大洲)的地方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的缘故!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十月、十一月,夏口有“东岸”,表明当时夏口东北之沙湖与其东南之南湖是连成一片的。
显然,夏口四周被水包围——夏口似“江渚”!
为何我不直接说夏口就是“江渚“?
因为“江渚”——江中沙洲,基本上是由河沙冲击而成,而夏口当中有黄鹄矶(蛇山),是由江湖分割出来的被水包围的小块陆地。
第三节、鲁城、偃月垒在沔口两畔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
“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四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水为名,亦沙羡县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涢水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之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
【“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 《水经注疏》写道:“守敬按:《晋书·戴邈传》元帝时出为征南军司,未知即此戴监军否?……守敬按:……据此是晋始有曲陵县,……】
《宋书·卷五十一·列传十一》写道:“伪镇军将军冯该戍夏口东岸,扬武将军孟山图据鲁城,辅国将军桓仙客守偃月垒。”
从汉末到南朝宋,江山如故——鲁山左边是沔水(汉水),沔水左边是偃月垒。
《三国志·吴书·董袭传》写道:“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
这“沔口”是自然地名,即汉水入江之口。
沔口汉水北畔就是偃月垒,南畔就是鲁城。
鲁山即龟山。鲁山之南有鲁城。始筑者是刘琦,后继者(东吴、东晋、南朝)逐渐扩大加固。
现代有一种说法,说武汉市汉阳区龟山(鲁山)西北的月湖之处,就是古代的却月城(偃月垒)的原址。我在地图上左算右量,总觉得不对头——月湖与龟山(鲁山)之间摆不进汉水的宽度。
我想:汉末至南朝宋的汉水入江段,其方位,同于现代汉水入江段。
我想:却月城(偃月垒)应在今汉口的汉正街及六渡桥以南一带。
我想:汉口的汉正街以北及六渡桥以北的广阔地方,汉末至南朝宋是沼泽地及湖泊。
第四节、汉末已经形成夏口、鲁城、偃月垒三地相对、相望格局
两汉、三国、南北朝,(今武汉地区)有鲁山与黄鹄山。
鲁山就是现代的龟山,黄鹄山就是现代的蛇山。
从赤壁战役所在的建安十三年(208年)到今天的2014年,时光飞逝1806年,长江摆动了无数次,汉水摆动了无数次,然而,龟山没动,蛇山没动,长江依然从龟山与蛇山之间穿过。
我想:(以今论古)夏口城的四至是:西邻长江,南有巡司河,北边与东边被中山路包围。
(以今论古)汉水入江口北畔就是偃月垒(却月城)——应在今汉口的汉正街及六渡桥以南一带。
汉口的汉正街以北及六渡桥以北的广阔地方,汉末至南朝宋是沼泽地及湖泊。
(以今论古)汉水入江口南畔就是鲁城——今武汉市汉阳区北部。
总之,汉末已经形成夏口、鲁城、偃月垒三地相对、相望格局。
也许这就是现代武汉市的雏形。
论证了夏口就是“江渚”,就等于论证了夏口在江南——我曾发表了《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城在江南》。
【汉水改道之事,与本文不矛盾。本文不展开论述。】
【也许“建安元年是个‘坎’,之前汉水入江口在鲁山之南,之后汉水入江口在鲁山之北。以后又多次改道。】
【以今论古时切切“要去掉长江大堤”,最好是能想象一番长江漫灌、江湖相连而茫茫一片的情景。】
【汉末长江水面,比现代的长江水面,至少低5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7

主题

460

帖子

64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43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 2014-8-23 07: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你对武昌情殇你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