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8146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百家姓关于“普”姓的记载是,“普姓是罕见姓氏(即总人口数在1.2万到12万的姓氏)”也就是说,在中国遇到一个姓普的人的概率是10万到100万分之一。难怪普冶平除了家乡人,几乎再也没有同姓人。
普冶平今年刚退休,在文体局老年体协担任常务副主席,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退休前也担任总工会副主席工作。“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提起这些工作过往,普冶平笑着说,自己跟他的姓氏差不多——很普通,从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即使自己姓氏稀罕,他也从没有过多关注,偶尔介绍的时候,别人会问起,“姓普?还有这样的姓?”
普冶平是土生土长的大冶人,祖籍在应城。解放前,普冶平的父亲因为机缘巧合,学会了一些电信系统的知识,于是被调来大冶工作,从此就一直扎根大冶。父亲过世后,一家人几乎很少回老家,所以对于自己姓氏的起源,普冶平也不是很清楚。
普冶平退休后,仍然在组织老年体协活动。“我这些都是义务劳动,我希望可以为大家搭建一个舞台,供老年人娱乐活动”,前不久的全民健身日,普冶平组织数百人在青铜文化广场进行健身活动,办得有神有色。虽然他自己也热爱“国标舞”,但是因为要开展组织工作,无法分身,默默在台下奉献,这些他都觉得很值得。
有人曾经问过普冶平是不是少数民族,但他一口否定了,“只是少见而已”。
在大冶姓普的有几人?普冶平哈哈一笑,“就我们一家爷三儿,我,我儿子,加上孙子”。虽然在大冶是独家姓,但是他并不觉得孤单,“在大冶生活了大半辈子了,我们亲朋好友多着呢,没觉得闹腾就不错了”。
普姓渊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是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为七个部分,以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其中,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名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汉化为单姓普氏者,亦有改为周氏者。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后来北周、隋朝时期著名的的上柱国周摇(普乃·摇、车非·摇),就是北魏献文帝次兄拓跋·普乃的普乃氏后代,其后再次衍派了一支普氏,世代相传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