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071|回复: 14

漫谈GDP

[复制链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8: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GDP-前言:
  
  国民经济核算的帽子很大,但主要还就是GDP统计。所以老广也就只要以侃GDP统计为主。
  
  实际上上次统计局重估GDP,老广就冒了个泡,还欠了文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这个系列也是为了还当时的债。尽管欠的谁我早忘了。之所以老广对GDP多说几句,主要是10年本人读研时的课题有关。开题时,同学们都去找有前途的课题,比如金融啦,资产评估之类的课题。同宿舍的哥们就做了八一队资产评估。
  
  老广也顺便偷窥了一下郝董的财务信息。老广当时也是血还有一点温乎,毕竟咱是经历过风波的,平时总琢磨中国向何处去这类的大道理,所以就选择了计量经济的课题,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要建模,就要摸数据,老广建的模,是粗制滥造,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作过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大概都知道在中国建模是自己找罪受。老广就受了两年罪,不过受罪是受罪,不过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倒是上下十八摸了一遭。正脸没敢瞅,怕吓着自己,但凹凸之处,还是了解的。就记忆所及,向大家作个交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8: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1):
  
  从克莱因谈起中国开始作宏观计量模型大概是从克莱因80年代到中国讲学开始。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就能把克莱因请来讲学,一个是因为他是大牌,一个就是因为中国需要。
  
  当时中国还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所谓计划吗,就是数字,订计划,就是订数字。当然要数学啦,开始陈云管家的时候,可能就是些加减乘除可以对付了。后来盘子大了,加减乘除就对付不了了,所以需要模型啦,平衡表这套东西。所以克莱因一来,中国经济计划届计划经济届)也算是轰动一场啊。后来办班无数,出了一堆徒子徒孙,80年代中国整出了一堆计量经济模型。当年作这个出了一堆人物,周行长小川就是最早作计量经济模型出身,靠这个长了不少人品。我们学院也编制了高校数得着的几个计量经济模型。
  
  要模型就要数据,要数据就要有数据的定义。你去看病,医生会问你多少度,你说三十八度五,其实你有一个没说,那就是应该是叫摄氏三十八度五。你在美国去看病,要也说一三十八度五,那美国医生会立刻送你去精神病医院的。因为美国这通行的是华氏,而不是摄氏。不知道有多少人象我一样,到了美国不会穿衣服了,天气预报70度,我总是要把他折算到摄氏温度才明白是什么天气。这就是计量标准不同一造成的。
  
  而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一行也有这个问题,那就是中西方经济计量的标准体系并不是一致的。在克莱因来的时候,我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说是经济核算的“摄氏”,是苏联的MPS体系不是西方通用的SNA体系。核心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而不是现在大家喊打喊杀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大家熟知的翻两番,其实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现在都改过来了。
  
  中国80年代改革后,大大小小干部都出国考察,开拓眼界,先开眼的嘲笑后开眼的是土包子,后开眼的嘲笑没开眼的是土包子。开了眼的回来就照着搞,老江出去考察一番,回来就写了开辟特区的报告,当时没什么,现在的历史意义,直追粟裕的关于展开小淮海战役的电报了。当时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发现国外人家干的是GDP,其实那时候叫GNP。这个就好象,古代山里的人一直以为金子就是黄铜,拼命干,开了一堆铜矿,带着几千金出山想买点盐巴什么的,发现城里人已经用上钞票了。怎么办,没办法,只好以后开始攒钞票。
  
  所以中国也开始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85年开始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但这个东西就和中国所有其他东西一样,国情厉害,论名是这个名,论实那是满不是那么会事。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估算的,所谓估算的意思,就是三国时代,是孔明掐指一算,明清时代,算盘一拨,民国时代,草稿纸一算,80年代,要靠05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8: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谈GDP(2)-从MPS到SNA:
  
  到开始GDP是估算得出的,真正统计上来的还是工农业产值那些硬指标。计委用的也是那个指标,那个时候的GDP主要作用还是用于中外经济比较,我们还是用国民收入这些东西。
  
  就想我到美国,看到华氏温度都要换算成摄氏温度,心里才有谱。我们也是这样,家里用着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啊这些指标,到了联合国群英会时,就从怀里掏出个GDP数字和他们虚乎虚乎,比较比较。但长久了也不是个事,因为这根本是两个体系的东西,当时离文革不远,主席语录还都能背,其中之一是说我们党是最讲认真的。所以总是估算不是个事,所以到了92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迎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采用联合国当时刚刚公布的SNA核算体系。
  
  92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也称中国新核算体系。92年月公布实施通知,从此开始了正式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并开始编制经济循环帐户和资产负债表,废弃了应用多年的MPS体系。
  
  俗话说的好,当官的一句话,当兵的跑断腿。80年代已经建立的各种计量经济模型原来是依赖MPS体系的来预测国民收入的。由于从MPS转向到SNA体系,所以当时各单位已有的计量经济模型都需要重新修订,实际上就是重新编制。在我们单位就是我承担了这个任务。
  
  和SNA的区别很多,归根到底还是归因于计划经济体系和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差别。计划经济只承认物质生产,不承认非物质生产创造的价值。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你想啊,连商品交换都不产生价值,那法律,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公众服务,社会服务这些服务业产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连商品都不能算,在MPS体系下那还有什么经济含义。从这点上看,我们看历史时也不能太难为古人,马克思年代即使是英国,社会服务也很还不发达,正经服务业,大概也就是餐饮,娱乐界一些娼妓,加上伦敦股票交易所那帮吸血鬼,大概也就这些。马克思从中确实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在马克思理论上发展起来的MPS也不可能包含那些非物质生产。
  
  MPS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社会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劳动的有用成果,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公共事业、住宅管理、生活旅游等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过滤的物质资源,或虽然经过人类劳动,但却是无效成果的废品、废料,或是家庭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都不算是社会产品,不计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总量。从使用价值来看社会产品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三大部门的产品构成;从价值来说,社会产品由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决定,必须把商业与货物运输部门的增加值计算进占。因此,社会产品的范围不仅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三大部门,同时也包括商业和运输等部门的活动成果。
  
  而西方的SNA体系,则包含各种经济活动,基本只要是和钱有关的东西都想包含在内。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诚不我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3)-MPS和SNA的区别:   

  这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发展和内在哲学,个人感觉恐怕也和历史有关。西方欧洲各国之间竞争激烈,你要生存就要强国,就要有实力。而为了增强国力就需要不则手段敛财。
  
  所以凡是经济活动都会有税务官盯着,偷税不易。交了税,这个钱也就算从了良了,怎么也要给个名目吧,所以也都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里去了。
  
  苏联和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落后国家,粗放式经济,自然着重于物质生产而轻非物质生产。在加上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和集权政府的现实自然就更偏重于物质,所以产生的经济核算体系也偏重物质生产。
  
  在中国人看来,也是MPS更附和中国的欣赏习惯。历代封建帝王都是重农主义,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所谓“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后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以及其后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另一本--工业。所以才有钢铁元帅升帐,以钢为纲之类的东东出来。这个不过是把过去帝王时代的以农为本,改为以工农为本。从这个背景来看MPS与中国,简直是天作之合。此种思想贻害甚远,中国始终没有完全克服,现在在每个人脑袋中都还有或多或少的残留。
  
  开了这个帖子,就要防备有人拿经济学家吃过的屎来砸我,所以撑个小伞先,经济学家吃的屎在MPS体系里是显然统计不进去的,因为实在没有使用价值。但在SNA体系,如果被收税官缠上了,到有可能,因为有金钱活动吗,所以先交税上来,所以如果真的有经济学家吃过的屎的话,而且计入GDP,那他也应该交税先了,估计30%吧。要交了税,当然计入GDP也无可非厚啊。当然这是玩笑了,真正的SNA核算体系是很严肃的,没有科目是计不进去的。
  
  说了那么多,可以说我国当时从MPS核算体系转换到SNA核算体系的主要考虑无非是以下几点,其实他们也是MPS和SNA的区别所在:
  
  1、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核算范围限于货物和物质性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和商业,即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非物质性服务,比如医疗养老,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服务的生产。该体系的核心指标国民收入,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这种情况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还可以接受,因为是公有制吗,或者是是单位制。不是烂在这口锅里,就是烂在那口锅里,但都是国家所有的锅。改革开放了,私人也可以有锅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有说头了,需要统计一下了。
  
  2、不能反应不同市场主体及相互关系体系
  
  NSA把市场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过去MPS体系下所有企业都是国家机关的附属单位,没有权力进行经济行为,而个人的经济行为也是受国家严格规定的。但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私人可以作生意,外资也进来了,企业不再只是国家所有,所以要求核算体系也要作一改革以反应此一现实。
  
  3、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
  
  这个是两者的基层单位定义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说原来首钢就是钢铁企业,他下面那怕有再多的附属产业,比如饭馆,旅店,水泥什么的,统计时也只计入钢铁产业产值。就是说象GE这种公司生产很多产品,在SNA体系下,各种产品统计入相应的产业内,而MPS只能统计入其主营行业。显然SNA更科学,更有利于行业分析从而产生正确的产业政策。
  
  4、MPS不能反映对外贸易活动
  
  很简单MPS不能统计服务贸易。
  
  5、不能于多数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SNA体系,伴随着苏东垮台,MPS核算体系国家就更加少了。开放经济下,能够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股市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提供对公司运营的一个benchmark,从而奖优惩劣,合理分配市场资源。所以股市要遵循同一会计准则,否则张三公司的利润和李四公司的利润就没法比较。你能想象如果没有GDP,我们怎么在本版灌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8: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4)-GDP统计的几种方法:  
   
  所谓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指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学术上讲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念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金额,即所有常住单价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三者在实际中应该是统一的。
  
  在实际核算方法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GDP及其构成。下面逐一介绍。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都是指常住生产单位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它不仅包括常住生产单位为其他单位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而且包括为本单位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但是,住户为自己最终消费生产的服务,只计算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最终消费而生产的自给性家庭服务。就是说你老婆为你煮的饭是不统计入GDP的,但你的自住房屋是要以房租形势计入GDP的。
  
  2、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3、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计算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时,是从支出的最终承担者的角度计算的,而不是从最终实际消费者的角度计算的;在计算资本形成总额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只包括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固定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存货增加不包括由于价格因素影响产生的持有收益。这个怎么理解呐,一句话,就是计算固定资产时,你买地的钱不计入GDP里,之有你盖厂房的钱计入GDP。
  
  由于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所以公式也经常写成
  
  GDP=政府消费十居民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西方各国的GDP统计都是按照支出法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在其经济传统上就很重视消费和资本形成的观念。而且也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法律金融技术制度非常成熟,个人消费和个人收入统计系统非常发达,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也是生产力高的表现。
  
  而我国的核算体系由于是从MPS体系演化过来的,所以不论从理念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偏重于从生产过程中来进行统计。我国采取的是统计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方法来核算GDP.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这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在核算实践中,在某些产业如农业,我国使用生产法。在某些非物质生产产业使用收入法。
  
  所以我国的GDP核算体系是一种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增加值的体系。在世界上独此一家,堪称绝对中国特色。由于技术和观念的局限,我国GDP的核算结果同采用西方支出法核算的结果有着很大的误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8: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5)-中国GDP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前面说过中国的GDP是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者结合的方法来核算GDP的。中国把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单位分别划为三大产业和二十大门类行业。分列如下。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2003年公布的新的“国家产业划分规定”把工业分拆为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加上建筑业是四门类行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下面就尽我所能介绍一下各种产业的核算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农林牧副渔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完善的农口统计系统。我国农林牧渔业统计有农林牧副渔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统计。在GDP核算中,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依据政府的资料采用生产法核算,公式是: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指农村用电,农机消耗,化肥以及其他劳务支出。比如200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大约3.5万亿,最后产业增加值是2.3万亿。农口数据是中国最可靠的数据,质量最高。
  
  2、工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原来是一个门类,在2003年被分为了三个门类,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我还是把他们按一个大门类来说,一个是节省篇幅了,一个是我刚查了2006年统计年鉴,里面的数据还是按工业大门类,里面三个子类来统计的。
  
  我国统计工业增加值是分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其他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和其他工业两部分计算。
  
  第一部分增加值利用工业统计中的相应生产法数据,做适当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工业普查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调查的工业增加值率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率。第二部分增加值利用其他工业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的方法计算。其中的工业总产值利用工业统计中的相应数据,增加值率以第一部分增加值率为基础,并针对其他工业特别是村及村以下工业和个体工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全部工业增加值等于上述两部分增加值之和。
  
  用白话解释就是工业普查时会得到工业的增加值率,比如某行业工业普查大概是1000亿产值能有300亿增加值。就是30%的增加值率。统计局就拿这个作为该行业标准,那么每年统计上来的数字和这个增加值率相比较,差不离就可以了。比如这年统计上来是2000亿产值,根据中间投入数据算出来650亿增加值,那么增加值率是32.5%,差不多,统计局就认了,如果计算出来的增加值是800亿,那么统计局就要调整一下,按30%左右,可能给你调整下来200亿增加值,算你650亿增加值。如果总理今年要调控,那给你算个600亿增加值也有可能。这是通盘考虑的。有人说这不是作假账吗?统计局有理由啊,因为这是根据工业普查数据得出来的,统计局更相信工业普查数据的质量。而且不能浮夸吗?大跃进吃的苦还不够啊。这样就算出了第一部分的增加值,第二部分呐,是500万以下的小工业,他的工业增加值按统计出来的相应产值在承以相应产业的增加值率就得出第二部分产值。两部分相加就是工业增加值。
  
  可能有人看出来了,这个增加值率就很重要了,而增加值率就是来自全国工业普查,那么工业普查就非常重要了。可能张三要问工业普查多长时间一次啊,答案是十年一次。李四听了就要说:我靠,这也太长了吧,最近一次的工业普查是什么时候啊?
  
  答案是1996年。
  
  3、建筑业
  
  第二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和装饰装修业。建筑业增加值的也是按生产法计算,无非三个步骤:
  
  首先,计算全部建筑业总产出。建筑业总产出等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非标准件制造产值和装修装饰业产值之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其他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如果看晕了也没关系,这个就是用来验飞的。呵呵。
  
  其次。确定增加值率。利用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企业调查中计算出相应企业的建筑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求出相应增加值率。考虑其他建筑活动增加值率的区别,确定全部建筑业增加值率。
  
  最后呐,就两者开乘得出增加值。
  
  4、运输邮电业
  
  运输邮电业包括铁路,公路,管道,水上,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运输邮电业的增加值计算和工业不同,是采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其方法比较复杂一点,首先是依照铁道部,交通部,民航,中石油,中石化,邮电部的财务会计资料计算出中央和地方的各类运输的总产出和收入法增加值。总产出基本可以等同于营业收入,少数部门比如仓储业还要加上折旧。
  
  收入法的公式就是: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公式中各构成部分根据财务会计决算资料中的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各种保险费用和支付给职工的其他项目之和。生产税净额等于会计资料中的营业税金及各种附加。固定资产折旧等于当年提留的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就是营业利润极其
  
  5、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
  
  这里也包括附属批发的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分为两部分来核算。一部分是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三资,股份制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分别利用财政部,商业部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会计报表和国家统计局的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财务状况表来计算。。公式是:
  
  总产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代购代销收入-运杂费。
  
  这样算出总产出后,按财务报表的数字,根据收入法公式算出增加值,收入法公式就是: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同时算出增值率,增值率=增加值/总产出。
  
  另一部分是出国有商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大中型商业企业以外的商业企业,集市贸易,个体商业活动,这部分用以下公式计算:
  
  总产出=商品零售额*毛利率。
  
  然后可以用公式增加值=总产出*增值率算出增加值。
  
  增值率可以使用上面第一部分算出的增值率算出增加值,也可以使用三产普查或者最近一次投入产出调查的增值率来计算。大家可以看出,第二部分的算法是可以灵活掌握的。一般是按增值率最低的那个算。
  
  餐饮业的计算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总产出不是毛利的概念而是销售额。仓储业的算法参考运输邮电业的算法。
  
  6、金融业。
  
  金融业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金融业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就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产值=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手续费收入+信托业收入+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外汇业务收入+证券业收入+咨询业务收入+投资分红收入。
  
  中间消耗=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税金。
  
  以上是生产法计算的金融业增加值。也可以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数据来源是金融机构损益表。
  
  计算方法和运输邮电收入法增加法相同。
  
  7、保险业
  
  和金融业一样,保险业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法就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总产出=营业收入-赔款支出-退保金及给付-分保费支出-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准备金投转差+投资收益。
  
  中间消耗=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金融服务费。
  
  也可以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数据来源是保险机构损益表。计算方法和运输邮电收入法增加法相同。
  
  8、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业和居民自由住房服务业。
  
  房地产增加值主要采用收入法计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福利性收入,实物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房地产从业人数取自劳动统计的分行业职工人数,工资收入数字按劳动统计中的相应资料,福利性收入去工资收入的14%.实物收入按劳动统计中的相应资料和房地产业实际情况确定其他收入按一般利用投入产出调查资料计算出房地产业中的其他收入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推算。
  
  公式中的生产税主要指房地产业的各种经营税金及附加。利用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中的经营税金及附加资料计算。或者利用三产普查数字推算得到。
  
  固定资产折旧分为房地产业经营,房地产业管理和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
  
  房地产经营部分折旧按“房地产开发基层标准表”来计算。房地产管理部分折旧按固定资产*4%来计算。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则按下列公式计算
  
  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城镇居民自有住房面积*城镇居民自有住房平均造价*4%
  
  农村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农村人口*2%
  
  城镇居民自有住房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分别根据城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城镇居民有住房造价根据建筑部门有关资料确定。两者都不包括土地价值。
  
  营业赢余中房地产经营企业利润,根据房地产统计报表中的损益资料计算。其余部分利用三产普查资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统计数字实在不能反应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具体什么数字只能靠统计局斟酌了。
  
  以上是我挑选的一些典型产业的增加值计算方法。其他产业就不赘述了。怕大家看烦了。其他三产大致不是按生产法就是收入法计算出来的。数字基本是靠财务报表和各类普查资料核算。
  
  俺也就先写这么多,算是个开头吧,跟大家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否则,俺侃起来恐怕大家有点不知所以然。
  
  俺是工科出身,老师告诉俺定义最重要,先介绍定义,然后立论。不过要等明天立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6)-有中国特色GDP统计:   

  前面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中国的GDP统计,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对GDP的基本了解。否则全民都搞GDP,搞了半天,GDP是个球都不知道,这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大家在看GDP时可能心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统计GDP的。所以大家就潜在地把GDP作为一个标尺Benchmark。一说那个国家穷还是富,就看GDP。比如说南美国家,大家就会觉得他们基本都比中国富,就是看他们的GDP比中国高。这种做法也对也不对,说他对,是理论上肯定是对的,发明出来GDP这个概念就是干这个用的。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的GDP统计体系和中国其他东西一样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统计方式和其他西方国家不是那么一回事。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中国92年经济核算体系被成功改革成了一个四不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或者说建设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那么其特色在那里?
  
  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我们国家采用的GDP统计方法并不是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GDP统计方法。发达国家采用的是支出法统计,我们国家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采用生产法与收入法相结合的统计发放。比如农业就采用生产法,服务产业就采用收入法比较多。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行业采用支出法统计,统计局公布的支出法数据是估算的。这个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
  
  那么支出法和生产法,收入法有什么区别呐?
  
  从公式来看,生产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收入法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支出法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府消费十居民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府消费可以写作G,居民消费是C,资本形成总额是I,所以书本上的公式就是GDP=C+I+G,如果把进出口也算上就是出口是X,进口是M。收入法公式就可以写成GDP=C+I+G+(X-M)
  
  三种方法统计出来的GDP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下面的公式是成立的。
  
  GDP=总产出一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政府消费十居民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C+I+G+(X-M)
  
  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路远路近无所谓,但能到罗马是肯定的。
  
  生产法呐,是统计GDP怎么生产出来的,比如你是卖烧饼的,卖了200块钱的烧饼,面粉燃料等等的烧饼成本是100块,那你就产生了100块GDP。收入法呐,是统计GDP是怎么分配的,你弄了多少多少GDP,都分那去了,比如你买烧饼的GDP是100块,其中50块付了工资,10块提了烧饼炉子的折旧,20块付了税,你税后利润是30块。所以只要统计的工资是准的,折旧是准的,税是准的,你也诚实的报了利润,那这个方法也能统计出来100块钱的GDP。支出法呐,就是说要统计买烧饼的人的支出,你卖了200块钱的烧饼,就有人买了200块钱的烧饼。可能有100块钱是政府买的,来养军队,老师,警察,core什么的。那么政府消费G=100,50块钱是老百姓买来吃的,那么居民消费就是150。还有人花了30块钱把烧饼买来祭祖了,那么就成存货了,这个算资本形成总额,就是投资了,I=30。还有20在那里,原来北美wsn想念祖国烧饼,买美国去了,那么X=20.这样C+I+G+X出来的数字就是200,我们简单起见,假设你作烧饼买的油盐面粉,靠烧饼用的煤球都是进口来的,那么M=100。这样支出法的公式算出来就是C+I+G+(X-M)=50+100+30+(20-100)=100。
  
  你看三种方法算出来的GDP数字是完全相同的,多美妙的一件事啊。可是和所有美妙的事务一样,实际生活里满不是那么回事。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实际上,可能你走的是去巴勒默的路。拿这个买烧饼的来说吧,美国方法是统计买烧饼的数字,就是支出法。这个如果手段够的话,是可以统计上来的。可能有遗漏的,但主要是手段上遗漏,比如隔壁小三买完烧饼去睡觉了,你统计时把他漏了,那个烧饼的2块钱就没统计进来。这种情况有,但在美国条件下,少。因为美国财产实名,而且你付钱的东西,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中国方法呐,就是或者生产法,或者收入法。我们先来看生产法,统计的来问你,你卖了多少烧饼,材料是多少,你回答卖了200,成本100。OK,那你是圣人了。Ifuleu。而且显然你不是真的卖烧饼的,真正买烧饼的大概是这样的。
  
  问:你几天收入多少,答一百三四十吧。
  
  问:成本呐。答一百一二十吧。
  
  答完后还要加一句,这年头生意难做啊。
  
  看样子,生产法此路不太通,我们试试收入法。
  
  收入法公式是GDP=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至于折旧,我们假设没有问题,就算十块。这个商业盈余,你看着报吧。而且这个生产税也是和盈余相关的。你觉得卖烧饼的会怎么报?还有这个劳动者报酬,中国这个劳动者报酬最不好估计,工资容易统计,做烧饼的小工是30块一天,但他什么这费,那费,出勤奖加奖金还有20块呐,这个你未必统计的进去。所以这个劳动者报酬比商业盈余还错的离谱。
  
  以上是举个例子,大家自己琢磨现实生活中是真卖烧饼的多,还是假卖烧饼的多。统计局对此也很头痛,所以就拿出一招,就是普查。我国统计中各种普查资料基本上下的本钱是最大的,比如三产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钱,人,物都大把的投下去,因为这种普查是N年一次,普查时以摸清家底为主要目的,和税啊什么的东西关联不多,所以被调查对象还算比较诚实(着重点是还算比较四个字)。普查以后,统计局就以普查资料为基础数据,比如算出来一个增值率,然后根据年景不同,对不同行业的增加值进行核算或者估算。其实世界各国也差不多都是这样,美国统计收入法也是按普查来预估的,但是中国特色就在这里,那就是中国的普查间隔年限太长了。10年一次。上次工业普查是96年。三产比例中国十来年没变动过,始终是GDP的1/3的样子,原因也在这里,93年作过一次三产普查。当时的比例就是30%出头,结果以后十来年一直三产比例在1/3左右。因为93年三产普查定了盘子,所以以后估算GDP一律按这个比例估算,中国三产发展速度很快,但就是给你个1/3框子,不得越出半步。数据不好看时,你增长快点,到34%了,数据太好看时,你发展慢点,33%差不多了吧。
  
  直到2004年,中国才进行了第二次三产普查,这次GDP重估就是按照这次三产普查的结果重估的。十年的时间未免太长,西方国家要短的多,而且关键是中国的另一个国情就是中国的发展实在太快,西方国家如果十年普查一次的话,数据都嫌过时,更何况中国乎。
  
  这里要说一句,大家可能都想着统计局可能有浮夸之嫌。尽管俺不是统计局的,但俺要在这里替统计局报声委屈。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国被58年浮夸风咬了后,这个怕井绳的程度可不容小视。事实上大家对统计局数字怀疑,也是总怕统计局这条井绳到底是不是条蛇。统计局也是一样,挤统计水分是非常认真的。这点不容怀疑,其实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只要是普通人,就对58年浮夸风深恶痛绝。那么普通人到了统计局里,对数字把关严格是正常的。基本就是两种方法统计出来数字后,取的数字基本是向较小的数字靠。那么统计局的GDP数字是不是准确呐,这个不好说,因为GDP就是个核算的概念。无所谓准也无所谓不准,看你按那个标准。如果按西方通行,比如美国的统计标准来看,那是不准的厉害。这个我下篇解释。
  
  简单地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的中国特色就是:1,不是按支出法统计;2,依赖普查而且普查年限过长。3,中国发展太快。
  
  那么中国GDP数字准不准,按照西方标准,或者说联合国SNA标准,错的厉害。
  
  是不是GDP存在高估或者浮夸,不是,事实是恰恰相反。
  
  漫谈GDP(7)-中国GDP的差错与遗漏:
  
  这个差错与遗漏是相对SNA体系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美国的核算体系来讲的。其实GDP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无所谓多少对错。比如朝鲜,不管你别人怎么说,自己一主体思想了,也就战无不胜了。而我们国家的GDP层次还没高到那个程度,有时免不了要和美国打打哈哈。打哈哈就算交流沟通吧,一交流沟通就提到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咱们搞市场经济是晚辈,所以尊敬老大一下还是要的。所以这里说的统计与遗漏就是指和美国老大的GDP统计方法比较而言。
  
  统计的差错与遗漏,一个是上文中说的卖烧饼的干的。这个是我国现存GDP统计口径内的技术上的差错与遗漏。定义在那里摆着,你按着定义去作,结果还是有遗漏。这个是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财产实名下,收入制度严格,反洗钱制度严格的情况下,就可能统计上来。比如如果大家买烧饼都用信用卡支付,卖烧饼的给小工发工资是check直接打帐户里,那这个统计遗漏就小而又小了。所以这个是一个软基础设施健全不健全的问题。没到那个发展阶段,或者根本没想往那个发展阶段发展的话,你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加上各类普查的普遍滞后的问题,所造成的口径内的统计偏差是很大的。这么说吧,你说10%,肯定是低估了,50%又有点高估。如果不信,你可以把统计年鉴里三产数字拿过来一个个看。你觉得那个数字有谱,我们可以单独商量。否则一个个写过去,老广可没这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里就不谈这些技术问题了,因为上文其实已经暗示过了,老广这里要说的不是技术上的遗漏而是范围上的遗漏,就是我国的GDP统计基本没有考虑,或者更严格的说是做了个考虑的样子的那部分遗漏数据,或者是大块的遗漏。
  
  1、房租。
  
  按照SNA的精神,住房服务属于住房消费。房租应计入GDP。不但是租房的人付出的房租要计入GDP,不租房的,已经购买房屋的也要计入房租部分。就是说,张三原来租房,每月房租100块,一年计入1200块房租收入。他后来买了一套大一倍的房子,这套房子即使他当时就把款项付清了,在GDP统计时也要按他租房来对待,道理是房客张三向房东张三来租房。房租收入或者说张三的住房消费是2*100*12=2400块。为什么乘2,因为他的房子面积要大于原来一倍,所以按市场上租金200块来计算住房消费。住房消费也叫住房服务。他是即算在内需的消费里,又是“高级”产业服务业里的。
  
  美国2005年GDP统计是12万亿美元,其中住房服务(住房消费)是1.234万亿美元,其中owner-occuipedhousingservice是9288亿美元。Tenant-occpuiedhousingservice是2507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住房服务或者说住房消费占美国GDP的10%,其中自由住房的又占大概3/4吧。加拿大的要占GDP的15%,印度的也要占10%。这部分在我国GDP统计体系里基本没有什么反映。对我们来说,从MPS转换到SNA已经是很大的革命了。过去我们只承认炼钢厂创造价值,现在我们已经承认了服务业也是创造价值的,要我们承认一分钱没花住在自己房子里,还算GDP,而且还蹭蹭的往上涨,这未免有点太困难了。现在我们还扛着呐。不算就是不算。但这一块,中国如果把房租收入计入GDP的话,现在GDP增加7,8个点不多的,而且增加的都是消费方面的内需,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各种说明中国经济效率如何低下的比率恐怕也要都改一下了,牵扯太大,会让很多人难受的,所以人民政府估计十年内不会这么干的。
  
  2、军费+警察费用。
  
  这个是老外纠中国数字必提的一点,中国统计局经常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其他西方国家打统计官司,不过不是人家说你浮夸,是清一色的说你低估。这个不是那个大家熟悉的什么ppp方法之类的。就是现有统计口径下的低估。他们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军费。中国还是西方心目中的警察国家,所以那么多人民警察都是那里来的,谁发的工资,都要统计进去啊。这个对西方国家来讲很容易,支出法里军费多少就算在政府消费里,Governmentconsumptionexpenditure里的defense就是了。我们国家就费劲了,或者说没想过这个问题。生产法吧,我们觉得老子是养军队,是往外掏钱,怎么算GDP里。没扣除就不错了。我们的辩护是什么军费啊,警察费用啊,他们都是国家机关,所以他们都包含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一行业的增加值里了,查了一下这个科目现在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所有政府机构什么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都在里面。2005年统计年鉴给出的增加值是6141亿。什么党政军,公检法,隐蔽战线共青团什么的都包括在内了。你觉得低估了吗?我看吃饭估计都不够。
  
  3、农村。
  
  我们前面说了农业的数据质量是最好的,我们国家几千年历史,农业统计的历史也就有几千年了。但就是这个也有遗漏。这个可不是我说的,是世行说的。首先一点就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土地面积统计的遗漏。世行认为我国耕地面积低估了1/10-1/3.这个1/3有点过,1/10有可能。
  
  为什么说有可能呐,对我国农村了解一点的可能都直到,我国土地可是猫腻不少。举个例子吧,90年代时到黑龙江调研,当时岳歧峰刚到黑龙江,刚刚下到各县去视察了一遍。我们到的那个县,县里官员对岳歧峰直挑大拇指。当时我就很纳闷,岳歧峰在河北官声也就一般吧,怎么到了黑龙江这三板斧耍的赶上程咬金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县委书记是个新来的,和省长汇报时,把县里自主掌握的土地数字给说出去了,然后又说了粮食数字。岳歧峰毕竟是农业大省出去的,当即就嘀咕了一句,那你们亩产可够低的。县里汇报的上上下下冷汗刷的就下来了,不过岳省长也没细究,就含糊过去了。但在县里就落下个新省长不含糊的名头。当然老岳是不是不含糊,这个现在看来,也未必。但这个例子就说明农村瞒报土地现象的严重。县里也是有理由的,你张三总理上来后,要多种经营,李四总理上来后要抓粮食生产。俺们下面的那里跟的过来,留些余地,到时候不至于被领导的英明决策绕进去。
  
  老广也不知道世行是怎么了解这个事的,难不成通过卫星。因为中国的粮食产量是预估亩产乘上播种面积得到的。所以世行说,那你把粮食产量提高10%吧,我看你们中国人个个都吃的挺饱的。统计局打回去的方法也很简单,这个和俺们普查数据反映的情况不符,即使俺们普查数据错了,俺们马上要下一次普查了,普查以后再说吧。而且你只考虑了低估因素,可我们还有高估因素呐,比如俺们的亩产就是高估的。
  
  这个老广不能说统计局没道理。世行在这小事上揪没意思。但世行的其他观点还是有道理的,就是中国的蔬菜水果产量有低估,对于蔬菜水果的耕种面积低估。这个也许有点点道理。
  
  与农村有关的还有两个低估,一个农村工业的低估,村以及村一下工业企业的统计不属于统计局的统计体系管理。各个地方报的统计数据高于统计局预估的数字,这农村工业贡献很大。世行认为农村工业的低估是大量的。比如地方为了使中央税源转化为地方税源而进行的低估。农村住房建设时,其建材基本是乡村工业供应,这一块被大大低估。因为农村7,8亿人住房建了拆,拆了建。有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换了几茬房子了。而农村住房建设,人工是乡里乡亲友情出工的,建材是乡村企业提供,而农村建材工业的高利刺激了产出的大大低估。事实上农村建材业这块是很大一个盘子,我看到过,在96,97年,估计漏估就有8,9千亿之多,放不进统计中。我们作调研时,地方上一个意见就是这块数据不知怎么放。加上老外建房人工成本比建材还高。所以对中国这个友情出工的国情始终不很理解,这个我们也要理解吧。还一个是农村的煤炭开采业,我国统计对煤炭的价格是按国家规定的煤炭价格来计算,其实这点对于现在的国有矿山都不适用了,更何况对小煤窑了。小煤窑的煤产量本身就是低估,加上他售价是按市场价格来计算,所以低估的程度就更大。当然这个也好驳,就是我们内地为了夸大政绩还有高估的呐。抵了。
  
  另一个低估是农村服务业的低估,中国农村就没有统计服务业的系统。所以老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农民难道不理发,不出门吗。这话说的对,我们去农村旅游时作的拖拉机,130轻卡之类的,应该统计入农村运输业的。农村还有大量的个体维修,小商小贩,小餐馆,理发店等等,这些都应该统计进去。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基本是作个样子,摆个pose在那里。看着也不好看,摸起来也不舒服。
  
  4.工业
  
  这个不好讲了,工业太复杂。一句话,我们以前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这一块,外资,小企业是薄弱环节。这方面漏的也不少,主要是真实资料不会给你报。不过我们不提了,看这次工业普查吧。到时候恐怕又要重估。
  
  5.其他服务业。
  
  就是说我国的服务业统计还很落后。很多新型服务没有统计进去。比如现在国内律师业一个个都业务很好啊,但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就存在一个怎么核算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在我国调整后的三产里,比比皆是。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什么的。比如说CCTV吧,我都纳闷他纳不纳营业税,利润税之类的,没法查他的报表去。党的喉舌,这咱懂,但老实说,没觉得他当差当的有多好,反正那么大一产业,你说你能统计的上来吗。这些服务业都是收入法评估。收入法公式是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这个你看那块能统计上来准确数字。
  
  说到收入法公式就要多说几句,一个是劳动者报酬,这个可不是工资的概念,是个收入概念,什么工资,各种奖金,各类保险,各类费用等等都要算上的,包括利息收入等等金融资产收入。生产税吗,就是各类税金,这个吗,服务产业除个别产业外基本不交。
  
  至于固定资产折旧,这个折旧率是有国家制定的,目前争议就是我国的折旧率订的过低。这对于企业也有影响,对GDP统计的影响就更突出。一个设备在中国折旧年限30,50年,西方折旧年限可能15年,10年。这个差距大了去了。
  
  有人会说折旧冲减的是利润,所以不会对GDP有大的影响。问题是我国会计统计利润时的折旧冲减和国民经济核算时的冲减年限不完全一致。而且这有个隐含前提就是大家申报利润都和小龙女一样纯朴。
  
  侃了这么多,再侃一下估价因素造成的低估。这个到不是说中国GDP因为这个会如何如何,是想解释一下估价对GDP的影响。这个话题发展下去就是PPP的思想,现在大家一说PPP就提汉堡包。其实估价差别主要还是反映在服务产业,很简单,秋菊打个官司不过是几串辣椒吧(俺没看过那个电影啊,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在美国你打个官司看看。美国生个小孩,要1,2万美元吧。中国呐,几千差不多了吧。而且就是中国这几千也没统计入GDP,或者说很大一部分没统计进GDP。2003年中国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是1158亿。中国每年出生1500万人吧,这个是一个个小人生出来的,按美国估价大概算个2000亿美元没问题。按中国算,就算一个孩子5千吧,不过750亿,100亿美元吧。卫生体育加上福利业才不过1158亿,生孩子就750亿。其他病不用看了。
  
  所有服务业都有估价问题。有些产业,不看具体情况,就看数字,理解经济可能就有偏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8)-羊头与狗肉:   

  前面说起服务业都有估价问题。有些产业,不看具体情况,就看数字,理解经济可能就有偏差。顺便举个例子,比如金融业,大家都说印度金融比中国强(俺写完这个,打算写印度,呵呵)。这个看数字有道理,印度的金融数字比中国好。2005年印度的金融业数字是40580卢比,大概是7000亿人民币的样子,中国2003年金融保险业数字6467亿。到2005年金融业数字可能也是7000亿。同是7000亿,但印度经济规模比中国小,所以他的金融可以说比中国还好吧。但看背景,印度的贷款利率15%都算低利率,20%算正常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6%,7%的样子。存贷利率差差不多有10个百分点。中国贷款利率6%,7%,存款利率2%,3%。那你算增加值印度不高才怪了。
  
  所以GDP真的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每次看人拿中国的GDP去和其他国家作比较的时候,就感觉好象我们拿一羊头加狗肉去和人家的全羊去比较。其实在中国经济统计中这类头是羊头,肉却未必是羊肉的事情还很多。
  
  比如说,现在的一个时髦事是说中国经济如何效率低下。参加这个合唱的,一个声部是英美这些西方人士,原因其实也简单,中国蹿的太快了。小时候,看同桌的学习好,心里不服气,就嘀咕这厮就会刻苦,其实一点也不聪明。暗含着夸自己聪明,好象自己那天多学半个小时就能考100分似的。西方人也一样,看中国这个也冒泡,那个也抢第一。而且中国这么大个个子,以前又当过帮主的,现在总是这么敷衍着,其实心里主意一大堆。老实说,你如果在班里称霸称惯了,冷不丁出来这么一个,打又打不得,比又比不得。这个难受就别提了,只能散布些流言非语了。加上还有印度这些个个别同学起哄。中国人呐,近代史以来就总觉得不踏实,缺乏自信的厉害。总是想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事能落我们头上。所以参加这个合唱的,那里人都有,中国人可能还最多。
  
  这个合唱有从定性上来说的,比如中国不民主,命中注定要被印度超过的。有定量上来唱衰的,这类一般是大学教授学者之类的。定量上的依据就是中国统计年鉴,一句话,就是看着羊头,来比较羊头下面的肉了。这个狗肉和羊肉比较起来,有的地方狗肉不错,有的地方羊肉不错。羊肉的几个不错的地方就被拿放大镜供着端了上来,要和中国的对比样本,就是印度来作比较了。
  
  定性的我就不说了,那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这个系列也不是写印度经济的系列。我只说一下其中那几个定量的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数字的比较。
  
  现在只要提中印经济比较的文章很多都来几句说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投资,消费疲软,过分依赖工业。而印度呐,恰恰相反,依赖国内市场而非出口,依赖消费而非投资,依赖服务业而非工业等等。中国的经济不依赖国内消费,过分依赖投资出口等等。中国的投资比例占GDP的45%以上,每年还疯狂增长,但是这类增长一旦停止,中国经济就会受到重挫。所以长远来讲印度的经济模式会更好云云。这些理论都是有数字的,比如说中国投资比例在45%,每年还30%的增长。这个能不算依赖吗。当然算。看看印度消费占消费是GDP的主体,占64%,至于中国,只有40%以下。服务业在印度GDP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41%上升到2005年的54%。相反,中国服务业则要落后得多,仅从1990年的31%增长到40%。这样的话,想必大家见的多了。
  
  老广也不关心他们的结论,只关心他们的论据,因为老广看见狗肉了。
  
  第一块狗肉,就是投资。中国是使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统计GDP,不采用支出法。只有支出法统计才有投资的概念。支出法计算公式为:
  
  GDP=最终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府消费十居民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府消费可以写作G,居民消费是C,资本形成总额是I,所以书本上的公式就是GDP=C+I+G,如果把进出口也算上就是出口是X,进口是M。收入法公式就可以写成GDP=C+I+G+(X-M)
  
  中国不用支出法,按理讲没有投资这个数字,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有个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数字对管理中国经济非常重要,所以一直是中国核算体系的支柱,所以西方就有人把这个数字当投资来用。中国对收入法本来也不太重视,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按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统计,没打算把他当支出法里的投资来对待,而且也没想能整出这么多花活出来,也就没吱声。
  
  中国2005年固定资产数字是88773.6亿元,GDP是183956.1亿元,比例一算,48%,够高。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增长30%。这个算不算过分依赖啊,当然算,上半年经济增长不过才10%,你固定资产投资就增长30%,长此下去这还了得,所以中国人就开始发愁怎么经济那么依赖投资。因为据说西方的投资比例不过20%,30%。美国投资大概占20%,印度也差不多,就你中国这个个别生。
  
  但问题是你算一下就知道,这个48%×30%=14.4%,就是说光是投资中国今年上半年GDP就增长了14.4%,而统计局报出的GDP增长率是10%。那消费什么的,不都要降10%才能把中国经济拉到统计局报的10%上来吗,出口还得要逆差来配合。这个你到中国商场里看看就知道错的厉害了。
  
  问题出在那里呐?问题是这个是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狗肉挂了一个西方核算体系里投资的羊头。为什么?因为西方的投资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西方投资里要扣除折旧,投资是Investment,就是说你新形成的固定资产才能算是投资,所以只有扣除折旧后才能算是投资。这样,中国以前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庞大固定资产,你就提个折旧吧。折旧比例按谁的算都无所谓。反正你需要扣除一大块下去。
  
  其次西方投资里,不统计地价,因为地价只是反映土地所有权的转换,而不是国民经济资产的增加。中国的固定资产总额里,房地产也好,工商投资也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也好,土地转让出让的金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很大比例。八万亿里的固定资产投资里去个一万两万亿都有可能。老广不是地主,有买过地的可以补充。
  
  再次,就是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当期投资额,西方的投资实质上只包含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因为你投资100亿建个工厂,一建三年,那么只有到第三年你这个投资才整到投资里开始计提折旧。之前算库存,而只有库存的增加额才计入投资。这个一差二去的数字就不少。
  
  再加上中国GDP统计的遗漏,因为你作为分母的GDP本身就大量低估,那么中国的投资率绝对不是什么48%,也不会是38%,28%可能又太低了。因为中国现在在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要大建特建。所以投资率高是正常的。从一无所有的贫农,过渡到富裕中农的时候,你家里的大件投资肯定占你家里支出的比例要高些,你要买电视,洗衣机之类的。真正有钱的人家,到是买大件的比例小些,因为彩电什么的都置办齐了。这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其他的落后贫农,在那里炫耀自己置办大件的比例低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