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帖子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坳水库

漫谈GDP

[复制链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10)-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1):   

  想了半天题目,本来想说宏观经济决策与GDP,但其实不完全。老广这里说的GDP不过是个借代而已,借代以GDP代表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GDP。所以用这个题目,会引起歧义。想想还是用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这个也是老广眼里,黄仁宇著作里的唯一亮点了,老广就借用一下。先说一句,借用不表明老广喜欢黄仁宇的著作。
  
  前面侃了半天,大家估计是对中国GDP是否低估可能不会有太大争议。因为在那里明摆着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有争议的是低估的幅度有多大。所以葡萄问我按美国算法,中国会有多少GDP。这我那敢说啊,这是挨砖的差事。:)
  
  但紧接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SoWhat?”。低估了又怎么了,我们还韬光养晦了。现在日子也过的不错,没必要争那虚名而讨实祸。实祸吗,估计就是联合国会费大概要多讨点钱了。否则头脑过热,中国有要吃这个那个亏了。这个问题吗,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问号在里面,就是GDP能干什么?老广也想过这个问题,GDP低估事实上大家早都知道,90年代世行,联合国关于中国GDP的论调基本都是这个观点,统计局也是逐条批驳。但心里都是明白的。那么多人都没出声,其实也是觉得这个没多大用处,否则老广恐怕会早两年写这个东东了。但现在老广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又带眼镜,所以闲下来就用什么第三只眼,第四只眼的慢慢观察美国的作法,逐渐的有点明白了。俺就把这点明白一点点给大家汇报出来,大家也帮忙看看老广是不是真的明白,还是照样糊涂蛋一个。其实是糊涂蛋也无所谓,难得糊涂吗。
  
  前面葡萄提出一个说法来就是说美国经济一差,就要打仗。这个倒是勾起了老广老早的一段疑惑。原来上西方经济学时就一点不明白,为什么西方经济一萧条就要减税。据说是可以扩大消费,经济就增长。当时俺就想这个公式是GDP=C+I+G,你扩大了消费的C,那么岂不是减少了政府的G,一增一减,岂不差不多,为什么把减税作为经济恢复的招数呐,想不明白。比如为什么不增税呐,增税增加了政府可支配的G,可能减少了消费的C,但对经济的作用也差不多啊,而且政府修桥补路,赈灾济贫的也能干不少事。当时最后老广的结论是看来这个经济学是有阶级属性的,资产阶级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当然要说减税了,因为减的税都到资本家腰包里去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肯定不这么想了,可能偏好增税,因为增加的税收可以用来修桥补路,赈灾济贫什么的,这些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理论的吗。老广当时也自以为想明白了。
  
  后来来了美国发现其实这个减税还真是符合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因为很简单,收入法公式是GDP=C+I+G。布什减了3000亿的税,这个可并不意味着人家和老广一样傻要减政府开支,小布什任内政府开支照样增加。老百姓拿了减税再一消费,这个公式里的政府G没变,甚至也增加了,消费C却增加了,GDP还不增加。GDP数字报出来,老美觉得景气好,也就敞开荷包花钱,一来二去经济就起来了。不论这个措施的长远效果如何,但可以看出来这个经济理论还真是和经济实践捆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实践。美国这样的SNA收入法核算体系,出来的经济理论就是的理论,指导出来的实践也就是这样的实践。所以有时真是佩服斯大林,硬是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整个一套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个要有独创性加分的,虽然后来失败了。
  
  中国现在奉行的也是SNA体系,但使用的是生产法和支出法,这个指挥操作就不象收入法这么明了直接,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他们的整个宏观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小收入法公式上的。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理论也基本上按照西方经济学那套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套,没扔垃圾堆里也放垃圾间门口了,毕竟西方经济学那一套理论自圆其说的厉害,我们搞不过他们。搞不过他们,就加入。所以我们也是按照那套理论来管理经济。下次中国如果经济遇到困难,中国政府保不齐就拿减税那套套餐出来。问题是同样一套,用在中国未必成功,因为中国的这个核算体系是个半吊子SNA体系。你真的减了税,老百姓拿新东方学外语去了,你这减的税就没听见响了。更何况中国的政府开支统计更不完全,所以你减了税,半年以后一看,可能GDP一点反应没有。所以最后恐怕还是要老招数管用,就是政府上项目,银行贷款,修路的修路,架桥的架桥。
  
  中国领导的改革勇气是不缺的,好象现在常听的一句话是“不换思想就换人”。听的是豪迈,可是你换思想之前,先换一下这个核算体系啊。否则的话,就是白作功。现在都向国际惯例靠拢,或者说向西方靠拢,所以现在消费一下子成了好事,内需也是一样,还有服务。这种情况就和刚刚改革开放时,那年轻女同志的荣誉称号“小姐”似的,那是相当的时髦啊。
  
  记得看陈云文选时,陈云里面处心积虑的计算国民经济里多少比例消费,多少比例积累,消费多了不行,光吃饭不积累了,就没有后劲。光积累也不行,没饭吃,要造反。现在好象积累不吃响了,消费成香饽饽了。大小领导都在那里讲话,学习精神就是要促进内需,促进消费,促进服务业。
  
  换这个思想容易,秘书在word里打开文件,全替换一下就成了。但是换思想前,核算体系换下先。以前古人求千里马还知道要先千金买个马骨头,表示一下诚意先啊。你现在要促进内需,最好的方法难道不是先把内需都统计出来吗?要促进消费,难道最好的办法不是把所有的消费都统计出来?要促进服务业,难道不是先要把所有的服务业都统计出来吗?如果你连统计进去这点都作不到,怎么能相信你有诚意促进内需,促进消费,发展服务业呐。
  
  如果统计进去这个作不到,那也要有个名分啊。比如究竟什么是内需,那些是内需,什么是消费,那些是消费,什么是服务业,那些产业是服务业。不这样作的结果就是现在一提发展服务业,估计很多干部一想的就是理发洗脚夜总会。所以那怕把服务业都包括那些行业列个单子也好啊。
  
  打个比方吧,就好象俺村王小二,生来健壮,两胳膊一堆腱子肉,铅球,铁饼什么的一扔好远,跳远跳高也不错。中学体育老师说,好吧,你去参加县里运动会,这运动会。就十项全能一个项目。你王小二的力量,弹跳都不错,就是没看你跑过步,去测测长跑吧,咱中学的操场400米一圈,你去跑个25圈吧。王小二就老老实实去跑了,跑完教练一掐表,眉毛就皱起来了。你这成绩也太差了吧,奔一个小时去了,以后你就天天练长跑吧,练好了长跑,就能进城比赛了,练不好不进城,咱们不能让城里人笑话。从此小二就天天在操场上跑圈。
  
  你说教练说的对不对,对,长跑成绩不好,怎么能进城比赛呐。缺啥练啥嘛。教练对是对,就忘了一点,这操场是教练量的步点,实际长度是600米。
  
  如果跑道长度是600米的话,那教练的主意很可能就是个带馊味的,这到不是教练水平低。教练是天纵英明的,就是步点没量好。在用错误的步点量出来的操场上跑出的成绩,可能就不是真实的成绩,而按照这成绩排出来的训练计划可能就不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11)-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2):   

  大家都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不容易,知己再做不到,这就没有借口了。象张宗昌一样,不知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钱,不知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如果这样你作出的决策就很难正确。刘伯承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何为“五行?”“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打仗是这样,经济工作也是这样,如果统计数字不准,就是敌情,我情,地形不清啊。依靠不准确的经济数字作出的经济决策就可能有瑕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现在大家都骂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就是一个例子。当初汤敏提出教育产业化的建议时,出发点,不能说错。当时大家都说经济不景气,需要刺激消费吗?在西方教育消费是消费中很大一比例。美国公立大学的州内学费现在一年也要5000美金吧,加上住宿等其他开销,往低了说,一年也要一万多美金。私立学校就更贵,一年两万多学费,加食宿一年就要四万多。医学院,法学院,MBA更贵。这个高等教育在美国的GDP贡献起码是2,3000亿美金。加上其他教育,教育在美国是一个支柱产业。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仅可以拉动消费,顺便还可以培养大量高级人才,将来产业上层次就要靠人才。所以这个主意是一个看上去不错,闻起来也不错的主意。难怪朱总当时就同意了。后来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可干起来后,才发现好象不是这么回事,挨骂不少,朱总那么多少年排地雷积累起来的清誉也差点毁了。
  
  你要挨骂,GDP上去也可以,共人吗,那在乎个人名誉啊,棺材都准备好了,还怕你骂?可是看统计局报表这消费也没起来啊。这朱总可能就觉得格外的冤。问题其实就是中国这个教育消费统计不进经济,我们国家教育归类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统计年鉴里,2003年数字不过3415亿,这可是教育,文化艺术,各级广播电视,电影统统加在一起的数字啊。同一本统计年鉴,里面2003年中国的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就有3454.财政性教育经费有3851亿。大家意见最多的学费什么的,都还统计在内,已经超过统计年鉴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GDP贡献了。
  
  其实这个学费计不计入经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问题是连带的这个政府的判断就容易出问题。比如美国一减税,对经济作用立竿见影,几个季度过去,经济数字就变好了,然后消费者信心就上去了,大家都花钱,企业也敢雇人开厂,经济就起来了。
  
  为什么美国实在没招就打仗,就是因为他有一套符合他经济理论的统计体系。美国这打仗,一个是要挑软柿子,中国这么实诚的不行,朝鲜这么楞的更不行。打了以后,电视上宣传的画面还要好看。CNN是到现在才敢放士兵受伤之类的镜头,以前就不敢放的,一放,美国人民就不答应,电话一通骂,你怎么不supportourtropps?CNN就耸了。美国媒体已经不是6,70年代那个样子了,FOX一崛起,收视率统计技术的提高,什么节目招人待见,什么不讨群众喜欢,一天以后就见真章了。所以打仗以后,电视上都是好消息,消费者信心就高涨,企业信心也提高了,所以经济就起来了。屡试不爽。
  
  中国类似的招数不行,象这个教育产业化,统计系统里这个消费加不上去,那产业化后,老百姓光看从钱包里往外掏钱了,这经济也没起来啊。政府一看,好象也是啊,是不是政府当时就有点懵,咱不知道。但后来连收利息税这些招数都出来了,可见政府也是没有办法。
  
  这样看来印度经济还真的是消费经济,你看印度造势能力多强劲,简直是大有使地球停转之势。到处是中印这个,中印那个。拉了中国大旗来做印度的虎皮,先把印度摆中国边上吸引眼球,说是中印如何如何,其实好的数字都是中国的。把眼球吸引来以后,再有专家来一对比,印度是又有民主,又有消费,能不健康吗?所以全球专家包括中国的专家都认证印度经济更有前途。所以印度人民信心饱满,消费自然就有信心,所以印度经济也就起来了。中国呐,恰恰相反,经济两位数,上上下下都很紧张,想起58年了。所以大家都说不要头脑发热,要冷静看不足。从这点上说,陈经说中国经济是官办经济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经济是官办的,所以经济一热,大家想到的是先要让官来冷静一下,认为当官的头脑冷静了,经济就不热了,跟消费者没关系。印度经济到是偏重消费的,政府狂造势要消费者掏腰包。当然老广这是瞎说了,博一笑而已。不过中国现在的领导人操心操到家了倒是真的,温总动不动就爱流个眼泪,估计操心的事情不少,其中恐怕就有一项就是中国这个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前面老广已经讲了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和西方投资的差别。知道这个情况的人也肯定不会少,但知道的人不管事,管事的人不一定知道。
  
  一般人看了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要48%,而且每年都是30%的成长,这个简直是太吓人了。大家都说需要控制,于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就一个个出台了,一个个招数就上来了。计划的也有,市场的也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GDP(12)-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3):   

  刚才看版面上的一篇转载“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采购汽车必须是外国品牌”,那里面李书福的话其实就部分反映了这个情况。吉利想要在全国设厂,但有关部门不批,丰田设厂就一路绿灯。但老广觉得李书福归纳的原因可能不对,他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不支持发展民族汽车产业。这个到不一定对。这个其实就是有关部门要压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中国国内上的案子能压就压,能拖就拖。
  
  有关部门可能还觉得,现在经济已经那么热了,你吉利上投资,将来你亏了怎么办,还不是要国家兜着。丰田吗,他是外资,而且不是作衬衫的,属于有档次的外资,就算将来过热,那亏的也是老外的钱。所以就批了丰田项目,不批吉利项目,其实是为了你吉利好,你现在头脑太热了,等过几年冷静下来,你将来会感谢我的。我现在批丰田项目其实也是为了抗日。你不了解我的苦心。
  
  每次经济一过热,中国就按照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的这个假设前提,开始控制固定资产。可是实际上他只能控制内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外国投资控制不了,引进外资是我们的国策。而且一般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进来的外资都还是有点层次的外资,象丰田这样的。不是纳鞋底子作衣服的那种外资,所以格外的让主管部门下不去手。内资吗,里面也分369等,政府投资不好控制,刘跨越你怎么控制,最后能控制的也只能是民间投资。
  
  总理决心很大,狠话估计也放了不少,别看流眼泪就觉得人好欺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如房地产投资过热,现在政府就多管齐下,该摘顶戴摘顶戴。该行政手段就行政手段。动作很坚决,可惜是都是冲内资来的。比如房地产,现在外资房地产基金十个亿十个亿美金的往里砸,好象也没人拦着。其他行业也一样,比如汽车行业,吉利投资就不能批,丰田就批了。而且越是产业升级的项目对内资控制就越严,对外资就引进就越厉害,比如汽车,芯片这些东西。这个长此以往,每治理整顿一次,外资就乘机占一块地盘。这个长久下去,会成为什么样子?
  
  老广是觉得,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交代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调查研究一下,比如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就是国外定义里的投资。如果不是,那我们的真实投资的比例是多少。再和日本,韩国高速发展时期比比,看看是不是正常。
  
  中国现在正在城市化,很多基础设施需要投资,所以投资比例肯定要高的。你修一条铁路,公路,他不会在一年里显示出效益,但10年,20年效益就显示出来了。朱总在任期间,不管大家再怎么骂,一个贡献跑不了,就是发国债建了一堆基础设施,现在看来肯定赚到了,现在如果再修那么多基础设施的话,重置成本肯定比那时修高多了。而且当时修的一些基础设施现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所以说投资,也要看什么投资,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就不一定是坏事。比如城市地铁,中国要解决农村问题就需要城市化,要城市化,就要建设大型,特大型城市,而建设这些特大城市恐怕就要建地铁。而且地铁造价肯定会越来越高,90年代初时,北京修一公里地铁说要1个亿,当时觉得是天价,那里修的起啊。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咬咬牙,借了钱修起来的话,现在肯定是一英明决策,而且是上回忆录那种。所以地铁早建可能反而成本低,地铁建好了,城市就带动起来了,消费也好,内需也好,不就起来了吗?这不正是党中央要求的吗?
  
  国务院现在的经济决策有时真的让人看不明白,中央的意图绝对是真诚的,决心绝对是大的,但是出来的政策总是感觉和中央的意图有点不大对的上。比如中央真诚的要控制经济过热,但是他又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利率也没怎么上调。中央非常不想依赖对外贸易,同时坚决人民币不升值,这个对外贸顺差是越来越大。中央要发展内需,但他采取的政策又统统是控制内资的政策。中央真诚的要压抑房价,但他又同样坚决的控制土地开发。
  
  就拿这个压抑房价来说吧,如果我们解剖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里面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房地产投资,而房地产投资里面很大一部分又是地价。你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压抑房价,恐怕就要控制地价先。可惜现在我们又看到国务院通知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这个和几年前那个通知一样,又是送房地产商印钞机使用。
  
  所以现在国务院的决策有时真的看不懂,前任政府,起码你可以知道他的philosophy,好象他还真是按他那个philosophy作的,现在这个看不明白。你说他要压制房价吧,好象是来真的,但冷不丁又控制一下土地。事实上这次房价上去也是和前几年控制土地有关的。当时不少房地产商手里屯的地要发不出去了,差点要烂手里了,结果来了个土地管制,地价一下上去了,然后就开始狂涨。
  
  中央担心房价窜升,出的招数是严控房地产开发信贷。同时又严控土地开发。一边是严控土地,一边严控房产信贷,结果放的地,国内一般地产商拿不了,财力不够,可以预见最后拿地的就都是海外资本。因为美国不控制信贷,而且进来的地产基金干脆就是摩根这种投资银行的地产资金。你说这是怎么个事。房地产商是混蛋,但也是中国混蛋,这么一搞,搞了帮洋混蛋进来,将来人家拍屁股一跑,你连秋后算帐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要先费口舌说一下,老广可不是房地产商的托,就事论事而已。老广觉得美国那种不收取土地出让费,但以后从房地产税里收取可能是好主意,如果同时政府大力开发廉租房,并且鼓励公寓开发,我想中国的房价是可以下来的。你要想控制房价,恐怕还是要提供给人其他居住的机会,现在这样,全国老百姓过买房独木桥的情况实在是不正常。给老百姓提供一个租房的管道,给贫困户提供一个廉租房的渠道,这样会减少很多人的买房需求。同时改土地出让费为地产税,一个是可以发展出一个房产评估产业,更重要的是给地方政府一个长期的税源。现在各地土地出让真是有今朝有地今朝醉的架式,各地政府,买了地就搞各种建设,将来地没了怎么办?就合并周围的农业县,所以现在各个市是越并越大。常此以往,味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央严控土地开发可能也是怕现在都造完了,将来土地不够。其实这点上,房地产税可以帮上忙,现在土地开发了,等于为政府建了个税源,将来房价涨了,政府税收也可以涨。而且如果征收房地产税的话,可以把主要居住的房产税免掉,或者优惠。那么那些买个10套,8套房子的在买之前就要三思一下了。
  
  老广也一直觉得港台对中国改革开放功不可没。但几个付作用,坏榜样也真是危害极大,一个是红黄文化,红就是红包,黄就是黄赌毒这套东西。一个就是香港的卖地,学名好象是土地经营还是城市经营啊,这个有点把中国往歧路上带的危险。中国要早点摆脱这条路子。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统计体系,属于国家的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不过硬,统计数字不可靠,很多事情会出搂子,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出偏差,作出的决策就有疑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1

68

主题

886

帖子

101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11

IP属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8-31 19: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来源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2196119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