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区在过去建县时其实是一个半岛小城,北面与陆地相连,东南西三面环水,西面为三里七湖、西南面为天子湖、东南面为大冶湖,东面有尹家湖。
为了与南面陆地相连,人工改造建了两座桥,筑了一个堤叫寡妇堤,再架了两座桥与铜绿山相连,这样就使县城达到了南北贯通,江湖纵横。从而是商贾云集,鼎盛繁荣,富甲东南。
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到现在,大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和改革变化,也有太多人的流血流汗。如今的大冶市,是湖北省的唯一全国百强县市。
“一个没有过去的没有历史的城市是多么的悲哀啊,大冶城区其实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小城,那个小城没有多大,要是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多好啊。”经历大冶撤县建市,很多老人感叹道。但是,如今来看看大冶城区,老建筑已经是所剩无几,有意义的更是少之又少。
第一任大冶县委书记徐策
大冶殷祖镇东南部北山村“大冶县委”革命遗址,沐浴200多年风雨,见证大冶改革和成长。
66岁的黄修云是这间“遗址”的第四代守护人。据老人介绍, 该遗址是其太祖所留,建于清晚期,房屋结构为“一重连五”,白墙青瓦,占地约100平方米,曾经是中共大冶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大冶县苏维埃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
大冶第一任县委书记是徐策。
1902年5月27日,徐策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八流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在师范就读期间,受到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董必武的教诲熏陶,开始立志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革命活动。
1926年底,徐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革命运动,镇压了一大批土豪劣绅。此后,徐策随红三军团转战湘鄂赣各地。
徐策是川滇黔边区根据地的创始人。 1935年2月9日,红军抵达云南省威信县城扎西镇,中共中央决定在去贵川三省交界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面对敌人的围攻,徐策率领红军游击纵队在川镇黔边区迂回转战,避实就虚,灵活穿插。7月13日,徐策在战争中身负重伤,鲜血直流。他牺牲时,年仅33岁。
目睹大冶县城解放
1949年5月15日傍晚,明秉刚老人像平常一样坐在宿舍内读书。突然,几声枪声传来,他急忙出门查看,从而亲眼目睹了大冶解放时刻。
当时,国民党大冶县警备大队大队长(亦说国民党大冶县自卫团副团长)华子林率领全队人马,奔向大冶县立中学对面的山包上,然后在早已挖好的战壕内,架设轻、重机枪及钢炮,准备打仗。
“轰!轰!”突然,两声炮响,接着枪声不断。这正是张治君引领解放军,与警备大队接上了火。不一会儿,枪声停止了。整个大冶县城出奇的宁静,好像什么战事都没发生。
原来,在每条街道两边的屋檐下,坐着大批满脸疲惫而紧紧抱着武器的解放军指战员,他们生怕惊扰当地居民。
当天微微亮,解放军战士纷纷向当地居民打招呼,并介绍自己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子弟兵,是为广大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
随后,解放军军乐队奏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军进行曲》等歌曲。当地居民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
整个大冶县城沸腾了!
回味大冶老城区
南方的小城一般是依地势而建,大冶的老街也是如此。老人回忆,那时候的大冶县城由北贯南,三高二低,如同一条水中巨龙腾云驾雾,神灵活现。墈头是龙头,昂首挺立,北门大冶一中是龙尾,其龙尾延至上窑与江相连、翘尾欲飞,大冶电影院(附小旁)是龙身,弓背有力,张扬待发。
巨龙所卧的周边湖水是清澈见底,奔流不息、鱼虾嬉戏。老街的房屋最高的不到三层,大多是一层半式的青砖民居。文化大革命时从浙江大学来了个大学生,老街里慢慢的建起了一些砖混结构的二、三层的商店与旅社,就是现在的新街口。
大冶旅社(新街东口)的大门是向外悬挑,担心坍塌也加了二根立柱予以加固。想想那个年代是真的很不容易!干建筑的工作也是人挑背扛,男女都上,当时简单的机械都很少。
老人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之前有一些很不错的老建筑,大冶一中是湖北省很有名气的一个中学,学校在城北面,整个学校有围墙进行围合,里面的百年古松就有几棵,现在还约有保留。
新中国成立后,大冶县委几经搬迁,落址在东岳路上(即老市委)。
在大冶电影院的东面就是当时的县政府,县政府大门前有一个中心花园,后来在中心花园里建了一个大兴炉冶的仿青铜色的雕塑,至今还在。从县政府大门进去,有一个青砖拱桥,桥下有一个半圆的水池,水池的水与大冶湖相通,池子里面养了一些鱼和乌龟,水池的墙面是青石板建筑而成。桥面上还架了一个葡萄架,每当葡萄快熟时很多的孩子都想去摘下。
老人希望能够不很随意的破旧立新,留下些古老的旧的东西与老街和建筑,让老年人能够回忆,让历史见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