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门动车所 于 2014-9-10 14:36 编辑
今年7月,市博物馆在陆羽广场举行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首次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9件套、三级文物67件套,这是我市第一次以图片形式揭开文物神秘的面纱,将这些历史文化瑰宝展现在市民面前,用另一种视角,让世人对天门厚重的文化历史来一次“再认识”。
精美绝伦的一级文物
图片展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明代龙泉窑青釉刻花折枝花纹洗。1960年8月,文物工作者在调查文物时,在干驿镇一居民家中收集到两件相同的瓷器,这两件瓷器口径16厘米,底径9厘米,色泽青绿、花纹精美,保存完整,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经省博物馆鉴定,为明代早期之物,名为龙泉窑青釉刻花折枝花纹洗(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为国家一级文物。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名窑,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这两件瓷器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是明龙泉窑器巅峰时期的代表作。
1975年8月,在小板镇金王村东南角修渠道时,村民们发现了多件石器与陶器,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穿孔石钺,磨制得相当精致,圆润光滑,保存完整,长20.5厘米,宽15.2厘米,厚1.6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石钺是原始部落的权钺,以钺为权杖是直到商汤前后的历代帝王传统,穿孔石钺等文物的出土证明早在五千多年的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便有人类在天门境内的石河、九真、李场等地居住。
“状元之乡”的传世墨宝
市博物馆馆长邓千武介绍,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截至目前,我市的不可移动文物点有389处,其中古遗址171处、古墓葬178处、古建筑15处、古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天门市文物保护单位76处。解放以来,通过发掘和征集,天门市博物馆现在馆藏文物13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9件套,三级文物152件套。
此外,馆藏的1.2万册古线装书中,明代刻印出版的《诗归》、谭元春的《诗集》、清末的《陆子茶经》、清代的《说文解字》、《鸟凡纲鉴》等是我省仅有的馆藏珍品,价值不可估量。159件古代名人字画中,有明末八大山人朱耷的画,清末吴昌硕的四季画屏,胡聘之的字屏等,特别是清代状元蒋立镛字幅和探花蒋元溥的条屏字,尤为珍贵,是我市的传世墨宝。
独具特色的文物之最
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许多精品称得上天门文物之最:最古老的生产工具——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铲、石球;最早的泥塑工艺品——新石器时代陶象、陶鸟;最著名的青铜盛水器——西周铜盘;最早的饮食皿具——东周铜簋;最早的日常用具——西汉铜镜;最古的炊具——东汉铜锅;最早的茶具——北宋瓷壶和托盘杯;发现最早的官印——明代分巡东昌道印;出土最早的丝织物——明代绸外衣;现存最早的名人画——明末八大山人花鸟画屏。
其中全国首次发现的土陶象成为考证天门地貌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家河遗址”发现一座古老的土窑址,出土了陶象、陶熊等陶制动物百余件。其中陶象的发现在全国尚为首次。专家推论:在五千年以前的石家河一带有大森林的存在和象群的活动,否则,当时的人们不会凭空塑造出如此生动的陶象来,它为研究天门地貌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部分精品文物将“回归”展示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我市成立了文物安全巡查小组,每月对全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安全巡查。市博物馆还与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所在地文化站长签订了文物保护管理责任合同,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聘请了看护人。
对于石家河遗址、白龙寺、胡家花园等重点历史古迹,市政府开展了修复性保护工程。目前,已投资70万元建起了石家河标志广场,高质量绘制石家河文化墙。石家河遗址内从土城村委会起,经谭家岭、邓家湾边至土城西北角城壕的一条2.2公里长的观光路已建成。同时,完成了白龙寺国保标志碑的设计与制作,此外,我市从2012年起第一期工程投资2000万元对胡家花园进行全面修复工程。
新建的市博物馆主体建筑也已封项,正在进行外挂工程,主体工程在今年底完工。新馆内设7个展厅,建成后将同时举办“天门古代历史陈列”、“石家河出土文物精品展”、“天门彭家山楚墓出土文物展”、“天门精品文物展”和“名人字画展”等陈列展示。据介绍,在天门发现和征集、已被选送到国家和省博物馆的文物都计划将“回家”展示,如曾经选送到故宫博物院参加《全国出土文物精品展览》的陶塑人和陶塑象等系列文物、曾选送到《武汉城市圈文物精品展》的精品文物、省博物馆的石家河遗址出土文物等,届时市民可近距离感受这些精品文物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