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月清晖 于 2014-9-10 09:52 编辑
调水梦(四):梦想——大河中流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开闸调水之际 一场跨世纪的国家战略行动 一座古城的沧桑巨变 一个家园的梦想 饮汉江水,甘洌清甜,好似饮乳汁....汉江是生命之河、文明之河、生态之河.... 汉江,我们的祖母河,她涵盖了大自然和华夏的文明史,灌溉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和心灵史。 今年秋汛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将把清澈甘洌的汉江水送往遥远的北方,再次引起国人对汉江的关注,对丹江口的关注。 曲莫如汉 一条躺在我们身边的大河,我们对她熟视无睹,我们似乎完全忽略了她存在的意义。我们随时走向她的怀抱,浣衣、捕鱼、洗手、濯足、挖野菜,拾地衣,放牛羊;在芦苇荡里捉迷藏,在幻想世界长成人;或跳进波心,做浪里白条,与鱼虾同游;或掬水在手,小心捧着这来自无尽沧浪里的一点晶莹,此时,汉水亿万年时光和涛声,在手心里,渐渐化作手的纹路…… 汉江又称汉水,古称沔水,(沔即奶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三千里汉江,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旧称宁羌)嶓塚山,其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俯瞰汉江,就像一副周易八卦图。 汉水穿越秦巴山,流经南栈古道,一路逶迤,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九曲回肠,经郧县向东流到丹江口市境内,水势稍微平缓了一点。到了槐树关,转向南流淌,这一段叫“沧浪水”。水中有一小洲叫“沧浪洲”。 汉水,流到这里,集聚起来,水势平静了,水流声小了,水深了,也清了。除了夏天大雨和水涨泛滥的时候外,都是清明透亮,水色晶莹,成了汉水名胜中最有特色的均州八景之一——沧浪绿水。传说,历史上孔子由河南入楚曾到过这里聆听《孺子歌》,后人在山崖上刻下“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又在古城东门外三里的江畔峭壁,建有“沧浪亭”,为历代文人墨客赏景赋诗的地方。 汉江,她已经有多少岁了?在人们的一般常识中,毫无疑问,长江黄河当是中国的数一数二的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的历史也远远超过汉水,古代的江、淮、河、汉“四渎之说”便是典型的代表观点。但据考古证明,汉江是地球古老生命的重要发祥地。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由丁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浩荡之水,终至形成气候,一泻千里地横贯中国腹地,最后,携风带气、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地流入长江。以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江河流域辐射面积推论,汉水当属中国境内的最古老最大的江河,堪称中国的“祖母河”。
道源汉水 鲁迅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而道教的根脉在汉江。相传,在汉江之畔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老子的老师常枞即将离开人世,老子询问老师最后的教示,常枞用微弱的声音说:“你看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 老子回答:“牙齿刚强,舌头软弱。” 常枞不语,缓缓张开嘴巴,让老子观察。常枞年老体衰,牙齿早已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老子含泪而问:“今后,我将以谁为师?” “以水为师。”老师给出了最后的遗言。冥冥之中,注定了道家“上善若水”的精神底色——道,便是水的哲学。这种倡导“上善若水”、“以水为师”的道家哲学就起源于汉江之滨。 1993年,在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根据墓中陪葬物推测,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其中包括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是目前发现的道家最早的文本。 道教圣地武当山,位于汉水河畔。北以汉水为“蛇”,南以天柱峰为“龟”,背靠莽莽苍苍的神农架,滨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集自然景观、宗教神韵、古建民俗于一体,仙山圣水,相依相伴,组成了一幅大山、大水、大人文的瑰丽画卷。 武当山的另一个别称太和山,将道教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高境界昭示得突出而鲜明,太和就是普遍和谐的意思,太和首先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文化之间的和谐。 由此表明,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珍爱生命和追求健康长寿既是道教劝善成仙生命伦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的。道教中这种热爱生命、渴望长生、不信天命的处世情操是积极而浪漫的,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民众几千年来所向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代表了全人类对健康人生的美好愿望
。
大楚龙兴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璀璨的楚文化。楚国最早的立国之地在汉水流域东面的丹江口与淅川的交合处——丹阳。此后,经过历代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不断向东拓展,终于成就了八百年辉煌的业绩,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据《史记》记载楚国的国君是黄帝的后代,为古祝融部落,其先祖在夏、商时皆为侯伯,至西周时芈(音米)姓的鬻(音玉)熊博学有道,文王、武王曾从他为师因而立国于荆山。据《尚书·禹贡》记载荆山的位置在汉水支流丹江的上游,属秦巴山地,秦岭东侧,北望洛河,南眺江汉,东临豫西山地。 后来楚逐渐强盛,先后建都于丹阳(丹江之阳为丹阳)和郢都(江陵)。楚国全盛时期版土西到巫山;西北到汉水上游的汉中一带;西南到广西东北部;东北到山东南部,后来推进到东海之滨。楚人把一个方圆不到百里的莞尔小国,拓展到方圆五千里的泱泱大国,足可见楚的强盛。楚人在与中原政治上争霸,文化上交流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形成了华夏文化南北辉映的壮丽景观。楚文化缘起于汉水,兴盛发达从未离开过汉水,是丰饶秀美的汉水流域,以其绵绵久远独具特色的文化赋予楚文化以根基,是楚文化的摇篮。 1990年以来,丹江口水库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地,出土文物千余件。据此1992年8月30日《中国文物报》称这“证明丹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良好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楚的立国之地和早期的政治中心,故有荆楚之称。汉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楚人的故土,楚文化的源头。 灿若天汉 汉江非同一般江河水系。相传汉江同天上的银河相连,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地方。《诗经》中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因此才有了汉江之名。有了汉江,有了汉中,才有了汉朝、汉族、汉服、汉语、汉字、汉子、汉剧、汉隶、汉白玉,乃至璀璨夺目的汉文学,汉文化。因此,汉源即可为“汉”之祖了。 汉江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从汉江之滨的郧县出土的距今80—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到距今10—5万年的郧西“白龙洞”、“黄龙洞”古人类遗址,都证明了这里是世界东方从距今100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所在地。汉水流域的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论历史,使汉水流域成了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 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古代民族的得名往往是他们居住的地区,古老的华夏民族主干最早就是生活在汉水流域。华夏族就是生活在华山以南、夏水两岸的民族。而古代华山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这说明,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族源的发祥地。也正因为如此,汉江还是中国唯一一条被国外(韩国)系统复制迁移了名称、风俗文化和流域地名的大江,她同时也成了远古移民海外韩国人的祖先之河。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皇在这里留下了“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中国最美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汉水女神、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诞生。陕西商洛发现了仓颉发明的最早文字,湖北钟祥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址,汉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盘龙城,随州发现了春秋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乐器编钟...... 这里是汉朝的龙兴之地。汉江,亦称天汉,天文上的“汉”,既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及汉,即联想到天。《汉书.萧何传》载刘邦被立为汉王,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意为汉朝之美称。楚汉相争,刘邦灭项羽而临御天下,从此,“汉”为“中国”共名长达四百余年,但刘邦始建、刘秀重建、刘备某种意义上再建的“汉”,历史影响非常深远。以江河命名王朝,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都绝无仅有。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在这里,从汉水的纵深腹地莽莽林海走出了一代神农炎帝,成了中华农业、医药、纺织的开山祖师;随县出土的精美绝伦的曾侯乙大型编钟,已被国内外考古学界公认是代表春秋音乐文化的绝响;起源于汉水的道家以及后来由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兴起的道教,皆缘出于此;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均发源交汇于汉水流域,以楚辞及鲜明的楚地浪漫奔放民风为代表风格的汉水流域文化独领风骚,则构成先秦华夏文明色彩斑斓的一大板块。 大河奔流 三千里汉江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而去,上游多山地,九曲回肠;中游像喇叭,渐开渐阔,与下游广阔的江汉平原连成一气,驰骋东下,一路高歌,汇入浩瀚的海洋。 汉江上游山地纵横,大河中流,江水多于群山之中蜿蜒蛇行,犹如青罗带,峻峰秀林倒映波中,如游动的画卷;更有白帆几片,扁舟数叶,渔火点点、鸥鸟翔集,渔歌声声,真是山水如画,诗意山水;中游山尽野阔,江入大荒,地广云旷,沃野千里,为天然粮仓;下游港汊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河道曲折、堤垸纵横,属鱼米之乡。汉水比漓江多了几许浪漫豪放;比长江添了几多和谐纯静;比黄河增了几份温柔妩媚。 山生仁者,水生智者。奔流的大河带来灵动、带来变化、带来山外新的思想和观念,这些新事物像山风一样,顺着汉水河谷,随着商旅船队,越过汉水崇山峻岭,沿着蜿蜒的山路,飘落在一个个有人烟的市镇村落,在那里布云播雨,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历史进入1950年代,汉江,这条横亘于华夏中部,承接长江与黄河流域的生命之河,在共和国伟人的预言中,启动了这跨越世纪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这条有着千年文明的古道流域,开辟了新的纪元,承载着润泽北方的使命。 如今,将南水北调丹江口调水工程竣工,即将开闸送水之际,忆往昔,数十万祖辈居于汉水之滨的丹江口移民,为了国家战略,为了全局利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祖屋,迁移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创业。他们无怨无悔、牺牲奉献的精神,为汉水文化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