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冶市委 大冶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 大冶历史悠久,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大冶撤县建市。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现辖10个乡镇、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有农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冶已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湖北省文明城市、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县市、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县市和黄石市基层考评先进县市。 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誉,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和探明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30种。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华夏祖先在这里采炼青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境内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大冶是近代民族钢铁工业摇篮。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跨区域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建国后,国家在大冶境内兴办了20多家大中型厂矿企业,采掘金、铜、铁矿石,使大冶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 大冶是中国保健酒生产基地。劲牌公司是大冶的一家本土企业,2013年销售额达到66.92亿元,上缴税收17.87亿元。中国劲酒是中国保健酒的第一品牌,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劲牌”商标被认定为全国果露酒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大冶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08年,大冶被国家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从此,大冶的转型事业由原来“自发式的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城市转型”,即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机制转型为动力,全面带动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通过转型,大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饮品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 大冶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2010年5月,大冶被列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大冶按照“三化同步、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产业带动、镇村联动、创新驱动,充分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一体化建设新格局。2011年7月,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在大冶召开,大冶城乡一体化“一主三动”的作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2013年,大冶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5.9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1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增长22.98%;财政总收入60.1亿元,增长1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1亿元,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8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53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76元,增长12%。 今年元至8月份,预计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7.3亿元,增长22.4%;固定资产投资298.4亿元,增长23.8%;财政总收入38.53亿元,增长5.9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4亿元,增长9.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44亿元,增长15.1%。 今年以来,大冶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后劲增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