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271|回复: 14

[吴风楚韵] 圆,古音若“堕”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14 05: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圆,上古音读若“堕”。俞四归定。 y读d母。
麻将一饼,方言俗称“堕饼”;
锅盖,黄梅上乡谓“锅堕巴尼”。骄车四只轮胎,俗称“四个堕巴尼”;
方言口语还化作动词:
“把轴承堕过来”,指滚。圆周运动。
“堕铁框尼”,儿童游戏,滚铁环。
一块钱零痞尼“堕”地没看到。
下乡音稍轻,其音又转作“驮”:板车轮子,俗谓“板车驼”。
驼背:因病理或不良习惯,人的上部脊柱弯曲成弧形,即圆的局部。
《促织》来一驼背巫。
《郭橐駝種樹傳》人背駝不能仰。
扛麻袋等重物,背宜呈弓形,也叫驼重。“骆驼投胎,驼重不驼轻”。

方言”尿直浠”,“残(痰)直喷、脚直蹬“,音”尿堵浠”,“残(痰)堵喷、脚堵蹬“
证直音堵。
“堕个公章”、“一屁股堕痰盂高头”、“把冲壶堕煤炉上去”、“把锅堕灶上去”;
动作虽皆与“圆”有关,但不一定是“圆”。有可能是“置”。
砂罐底部也是圆的,把它放进灶堂余烬中炆肉,叫“堕肉”;
亘(整)条的牛,“堕”脱了;
老子叫渠用牛屎饼堕粥,渠妈把牛屎饼尼放的锅里煮粥吃。(过去牛屎饼做柴火用)
这三个“堕”,似是“煮”的古音。

团义亦圆。圆脸,团脸。鳖状似圆,俗称“团鱼”。放虎归山,方言“放团鱼喝水”。
团本作團,專为声符,度官切,音近“堕”,或由“堕”音变。
度,古音若“夺”,审时度势。
团由重音D演变成轻音T。
江西方言大专生、中专生音“大端生、中端生”。
“一团和气”与“一塌糊涂”,团、塌用法是一致的,皆指整体。字异而已。
方言“团”,还指球状物或接近球状物。立体的圆。
如:铁球叫铁团尼,上课递纸团尼、鱼钩上锡团尼。
有时“团”后缀“罗”:
“线团罗尼、饭团罗尼、羹巴团罗尼、肉团罗尼、金团罗尼、耳朵团罗尼(耳坠,坠古音亦若驼)”
坛,方音亦若“团”,皆发ton音。
生个女儿,叫“宽个酒坛”;过去娶亲,要抬“边猪坛酒”。
口小肚大的圆形陶器,乡俗称“坛”;一坛辣胡椒酱、一坛掿菜。
坛义祭场、祭台,多作圆形。
现引指圈子:文坛、影坛、体坛、艺坛、东湖论坛。

圆是由多个弧形、弓形组成的。两根电线杆之间有弧垂,如果弧垂严重,俗谓“电线妥了”。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322

主题

3321

帖子

399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994

IP属地:江苏省南京市

发表于 江苏省南京市 2014-9-14 08:2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情况,王奶也关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18 2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苕”问


过去红花草、蓝花草,是田间优良的农家绿肥。学名“紫云英”,方言叫“苕籽”或草籽。也作蔬菜和家畜饲料。至今宁波以食用“苕菜”(即吾乡草子嫩尖)为时尚绿色食品。牛,如过多食用草籽,会得“青草胀”,不及时治疗易胀死牛。
       苕:艸也。从艸召声。徒聊切,即读tiáo。即“苕帚”的“苕(条)”音。召古亦音tiáo。山青青,水迢迢。绍,继也;又引“绍介”。
       苕帚又变“扫帚”,卷舌“苕”变sháo。
       调tiáo羹,黄梅谓“挑尼”,也叫“瓢羹”。普通话“勺sháo子”。tiáo变sháo。芍药。

同时,证“勺”古音若“的”,“的”字可证。
      “勺”,又读若酌。乡村有“勺箕”。zh 变ch。《前汉·礼乐志郊祀歌》勺椒浆。
       铫,读diào。砂罐,俗谓“砂铫diào尼”。不宜写作“铫羹”。
      《诗经》苕之华。指红花草、蓝花草的红、蓝花。也有人认为是“凌霄花”,则霄亦“苕”音变。
       红薯原产于南美,传入中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的明朝。《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目前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红苕”,甘薯或红薯的别名,黄梅以一字称之,“苕”。

薯,汉字原指山药。藷藇,署预也《广雅》。

以上是想说明:方言詈语“苕”(骂人“傻瓜”之意),苕非本字。典籍未见苕有“傻”义。


       长江中下游习惯骂人“傻瓜”曰“苕”,“苕”乃“傻”音变。方言“苕”与“傻”谐音。傻亦后起字。

苕,从草从召。召,应理解为口上人,乃呼。而非刀下口。古文刀与人形近。讹。

以口呼人,对方或远。故迢有远义。千里迢迢。

能召见贤良,能召集会议,能召风唤雨、招财进宝、招商纳税的人,绝对不是“苕”。

旨,亦以口呼人。后世旨形为“上曰”,圣旨。呼人则至,以意相告,面受机宜,把上级精神交待清楚。指,示也。

苕(条)、调、的,音皆可变“苕、勺、绍”,“呆”dai能否变音“苕”呢?值得疑问。“苕”义何来?



山药也好,红薯也好,皆为地里土产品。芋头、萝卜也叫芋头苕、萝卜苕。
        苕果尼:煮熟的红薯切丝晒干,一般砂炒,农村少或油炸,甚香。过去乡里伢杂嘣零食,今成城里人“肴物(希罕食品)”。
     “嗯说话带苕果尼气色”,不是说带香气,而是“乡”气,乡里特色,包括口音。
      《成都通览 呼物土名》苕果,乡下人。引义。
       形容乡里人土气,叫苕。
       红裤绿袄,穿的不晓得几苕!苕里苕气,苕到家了。
       乡里人也自谑为“土巴苕”,反正装苕不折本。
      土包子,自贡叫“苕民”。
       沙汀《淘金记》给你做摩登衣服,摩登鞋子,一点不带苕相。
       农苕农苕,唤声就跑,
       干部雄纠纠,管种不管收;农苕气的昂,咄爹又戳娘。
       上街还穿个苕蓑衣。



乡里人见识少,苕引为愚笨、傻瓜
       苕的要命、苕的伤心,莫跟苕说话,苕女婿苕搞,
        苕包子、苕货、苕嬷嬷、苕宝,
        渠屋是苕窖,光出癞痢苕。苕头苕脑的。


黄梅日常生活骂人“苕”的词汇比比皆是:
一心苕,好一的心,洋苕
苕滴打腾(ten),酒醉英雄汉,饭胀腾头尼苕
苕不苕,激不激、苕冒苕过心,糊冒糊过岭。
憨巴苕、药萝卜苕、山力苕、山粉苕、苕跛奈、苕的浠粉、八成奈苕、半成品苕、苕的冒得药吃
癞痢苕、伊苕伢跟人赌力、何必把我当苕盘、一副苕相,
苕人做,激人吃,激人还说苕人没出力
苕吃哈胀、苕的无药医,苕的冒得解,纯苕。
将二回出苕力的事你竟自不消问得
苕进不苕出、挑担的不跑,站倒压苕、苕苕八八、把人家当苕的人,自己是个苕
有女莫说独山镇,苕吃苕渗“苕”垫困、“僵(方音蒋)”苕、药萝卜苕、逗苕人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21 03: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苕”的亲戚是“包子”

黄梅的“包子”,不是肉包子、糖包子、菜包子,更不是天津“狗不理”包子。

“苕”的亲戚是“包子”。

二者都是骂人的话,相当于普通话“笨蛋”、“傻瓜”。



在小池刘佐分路一带,责备人犯糊,骂曰:“嗯个包子”。
夫妻之间腻称,也说“我屋伊个包子”。
“饭在伊地,包子哎。”
“你哪多包喂?光犯乱说。”
“你包的包式奈,多简单的道理都不晓的!”。

“汤炮人嗯都不晓得嘞?好包一个。”
“撞到丈母都不叫,硬是包的出奇的女婿。”
“渠嬷嬷(他老婆)大热天还穿绳尼袄(毛线衣),包包势势奈!”
一般碰见姓蔡的哥们,大家都会亲热地戏谑问候“菜包子来啦?”

“你对个大憨包”,也有变音“你对个大哈包尼”。



“包”义:裹。

“包子”指用圆形发面皮包馅蒸成的食品。

“包”好像看不出有什么用来骂人的义项。



其实“包子”的本字应是“呆子”,意思也是口语常骂人的“苕”。

“呆”,古音有bao,保字为证。

呆,《篇海》补道切,同保。

保,古文字型“人后加一子”。“呆”字原是“子”,看上去就是一大头伢。婴儿肯定要有人“保护”,黄梅说要有人“招呼(照顾)”。大的照顾小的,强的照顾弱的都称“保”。

童谣:“大头宝,滚绣球,爹爹打,姆妈揉,儿啊儿啊,嗯哪多大头!”

成人头部占身长七分之一,婴儿约占五分之一强;婴儿成长后头部所占身高比例逐渐减少。如不减少,可能是脑水肿;不整(诊,意治疗),肯定是个“苕(傻瓜)”、“呆子”。

保姆:旧指保育员。现指照管儿童或从事家政服务的妇女。



外地骂人方言:宝里宝气、傻宝、哈宝、苕宝(黄梅叫苕包子)。。。

“宝”音本字也应是“呆”。
孙悟空骂猪八戒:“你这个呆子!”
如果是读黄梅音:“你这个包子!”你是否觉得顺口多了。

呵呵。



不对!
你能说“呆板”读“包板”吗?
问得好!
“呆”字还有一个读音“癌”。
方言也用得较多:
“你对个癌(呆)木头。”
“站伊地不晓的动,癌(呆)头木脑的。”
“我只晓得不能害人,代是癌(呆)理!”
“你就多癌(呆)!活人还让尿胀死了?”
“呆板”方言就读“癌板”。

不能调节开口的机械扳手,俗称“癌(呆)扳手”;

宁波骂人愚蠢曰:“呆(音癌)头”。不灵醒。
1987年普通话才把“呆字AI音”取消了。
之前字典还有记录。



如此,“憨包”应该写成“憨呆”


“伊伢是个书包(呆)子”{喻不谙世事只知读书}。
“老李是个酒包(呆)子”{只知喝酒百事不问之人}。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21 03: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苕不苕,机不机”

终于要写“机”了。方言与“苕”对应的是“机”。一是愚笨,一为聪明。
“苕不苕,机不机”是骂人愚笨。其实我自认是“苕不苕,机不机”的人。
说“苕”呗?也不是很“苕”;说“机”唛,倒也不是几“机”。
是个二五八档的人。苕冇苕过心,机冇机过岭。

可这个“机”,把我急倒了,一直不敢写,徊来徊去拿不准。

安庆用“策”cei。出门在外,人放“策”些,别惹事。
九江用“贼”zei。渠几“贼”,老早就把位(畏)子占到。

“机”肯定不是本字。机从木,《蜀都赋》春机杨柳。机为木名。尽管有“机灵”一词,表达聪明伶俐,机智。
“激”从水;“积”从禾。皆非。

第一次看到“黠”这个字时,我臆测、幻想它为黄梅话“苕不苕机不机”的“机”。
黠义,聪明而狡猾。从黑吉声。《方言》曰,慧,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
韩愈《送穷文》驱我令去,小黠大痴。
晋《博物志》“颜色悦懌,颇更黠慧胜故。”
唐《邯郸宫人怨》“七岁丰茸好颜色,八岁黠惠能言语。”

黠有聪明才智义,接近。

可是一查字典:黠,读xia,《说文》虽说“从黑吉声”,标注却是“胡八切”。古音若猾。
《仲长统·覈性赋》蠢尔一槩,智不相绝。推此而谈,孰痴孰黠。
以韵推音,也是音结,而非吉。
且作奸巧义;含有狡猾、内心险恶、耍弄小聪明来伪装之意。
以尤桀黠,皆斩之。《汉书》
吏黠不能禁。《后汉书·明帝纪》
黠民共为冠。《汉书·匈奴传》
狼亦黠矣。《聊斋志异·狼三则》

可见,“黠”也非本字。
黄梅方言“伊伢眼睛猾的和兔儿卵子样”,“这伢好猾”。倒是黠与猾近。
俗语,“鬼忽尼事”,“鬼忽尼话”或与之有关。


疾: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受兵伤,外伤。
还有从疒之疾。疒乃人靠床。甲骨文病床与人中间有两点,象形高烧出汗或大小便失禁或流血。内脏毛病。
也就是说,“疾病”与“疾风”之“疾”,本是不同二字。后来机构改革,内、外科合并,兼治内外科病了。
从大(人)从矢之“疾”,与从疒从矢之疾,后世两字合而为一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矢之离弦,速度极快。“疾”有速义。
商承祚认为,“疾”莫如矢,引以为“患”
段玉裁说:“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可这个“疾”并无聪明义项。

但口语常说,
渠耳朵几“机”,老远晓得领导来了,放麻把电脑游戏关了;
嗯眼睛“机”些,帮我穿个针;
鼻子比狗还“机”,你一买排骨渠就来了;
伢舌头几“机”,或嘴几“机”,放药尼牛奶渠不喝,嘴试的味倒。
这类“机”义为反应灵敏。本其字倒是“疾”。
《说文》敏,疾也。
方言形容反应灵敏,也用“尖”,或是“疾”音变。
通常也说,耳朵尖、眼睛尖、鼻子尖,舌头尖或嘴尖。
     
朋友赵兵说,“苕不苕,机不机”的“机”,本字可能是“智”。
询问广州同学艾远芬,广东话“智”,发音ji,若机。  

古文疾,曾与智字同形,知字口下白,右加亏。吃亏长智。
智,知也。智是“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
蜘蛛,方言“急蛛”;
知了:方言“集务鸟尼”;
方言保留了尖团合流前,知的读音ji。

鸡巴:淮南音“资巴”;
寂静:方言“自静了”。



智慧,古作知慧,亦作“ 知惠 ”。 聪明,才智。

《庄子·列御寇》:“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 陆德明释文:“知,音智。”

《荀子·君道》:“其知惠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

《孔子家语·执辔》:“食气者神明而寿,食穀者知慧而巧。”一本作“ 知惠 ”。



苕冇苕过心,机冇机过岭。
苕人做,机人吃,机人还说苕人没出力。
嗯默倒自个几机!把人家当苕的人,自己是个苕。

一个机似(方音子)鬼,一个鬼似机。



“机”音本字是知(智)。


赵说,是。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30 18: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作动词用,方音“浠”


一人见天上下雪,就吟诗:
  天上下雪不下雨,下到地上变成雨。
  变成雨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下雨。
      一个调皮者也吟到:
  人人喝水不喝尿,喝到肚里变成尿。
  变成尿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喝尿。

谁都知道,尿是由水变的。

水,甲骨文中间S形,突出中流,两侧断点虚化。强调河中之物。
    水,黄梅下乡音shu。上乡音xu。
    文读,黄梅下乡音shui。上乡音sui。

尿,甲骨文在人的中部增一水柱。极直观的人小便状。后觉不雅,改为从尾从水,含蓄。尿是由水变的。

尿音通水。
     屙尿,很多方言口语音“屙虽”“拉虽”。尿音sui。书面极少用。口语尿与“水”的平舌音发音sui高度一致。靠音调区分。尿,应从水亦声,尽管sui音普通话不用。口语也说“尿尿( niàosuī)”,前者动词后者名词。
     现多说嘘嘘。
     尿布,浙江衢州叫“水片”;宁波叫“水纳”。
     甬(宁波简称)剧《打窗楼》搭侬衣裳撕脱,拔小宁(人)做“水纳”。也写作“水衲”,即尿片。黄梅尿布分“单片”“纳片”。宁波“水”、“尿”亦近音,皆读若“丝”。
      黄梅人说“汊屎汊尿”;宁波音“砸恶砸丝”。恶音“O”,指大便
      忆苦思甜时,老贫农说,旧社会地主剥削阶级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汊屎汊尿”。
      俗语“水火事”,水隐指小便,火隐大便。
    《喻世明言》(第23卷)素香数日之间,虽水火之事,亦自谨慎,梢人亦不知其为女人也。
      方言“水门”,又隐指雌畜泄殖器。鸡交配,方言“鸡打水”;
       妓院又叫“水局”。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采花歌】往常个侍衾裯,都做了付东流,这的是娼门水局下场头。

      尿了=水了:事情成功不了,流产了,完蛋了,无能为力了,认命了。公司说好年底到新马泰旅游,护照办好了,刹四风伊事就水了。

      嬷嬷一哭,老板就尿了。妻子哭闹,丈夫立即罢休。

      方言水嘴,指口是心非。渠一张水嘴哄死人不填命,说的扁担开花,说的钢管转弯,假的浠水。

      不尿渠,不理睬他。俗语又说屙尿懒作渠眦得。




       随、岁、碎、虽、遂、穗、隋、髓、绥、祟、隧、邃、襚等字音sui,黄梅方言皆音xi.有吞噬元音节u,并变声母s为x的趋向。
      水、尿皆音sui,按上述音变规律例推,也有可能或应该读音xi.

宁波“砸恶砸丝”,即“汊屎汊尿”;有时也发音“砸恶砸西”。

喜鹊,浙江丽水谓“水鹊”。
      尿素,绍兴称“西素”。
    “新四军”日语音“生细公”。

嘶音sī,畜鸣;宁波、安庆引人大声叫喊。两地皆音“西”。



因此,怀疑“浠鼻血”的“浠”,是“水”的动词化古音形式保留。意“流”,我曾误为他字。见《骇得尿直xi》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9b3e901017gs1.html

为阅读方便,把原文方言例句复制粘贴至此:

外头破雨xi了,也不晓打伞。
       假得xi水。搞的水直xi。
       陪渠xi眼泪,鼻脓搭xi;

感冒xi清鼻脓;xi鼻血;
       看到俏姐奈慊的次堵xi;
       打架打的血糊剌xi,骇得尿直xi,说得死蛤蟆xi尿;
       xi黄汗,烂裤系带,热得汗直xi;
       渠屋日子过的好,炒菜油堵xi;
       奶津来了,往下xi;

趁胩xi:小便失禁,沿腿根将裤子濡湿了。引为放任自流,不可收拾。



苕的xi粉,搲的癞痢皮奈堵xi;
      冬天一个月不洗澡,搓得龌龊条奈堵xi;
      米袋夹自行车屁股头,破个细洞不晓得,沿路xixi撒撒。
      老个人,花的钱堵xi;
      渠开海鲜楼生意好的骇人,搞的钱直xi。



s变x或互变例:

宁波“死”音“洗”;死掉了曰“洗塌勒”;

宿,又音xiu;

师,又音锡;黄梅历史人物师承赢,音“锡”承赢。

垃圾-賴塞、多些-多色、东西-东司。粟米-旭米。后者为方音。

稀疏一词,证疏稀同音。古人曰疏,今人言稀。亲戚朋友疏远了,是因为来往稀少了。

洗澡,肥西话“死早”。

事情,广东话“细情”。

梳头,上虞地区音“须头”;

黄梅话“受味”,黄冈叫“吸味”,普通话“惬意”。

  

方言“浠”,多指液态物失控,自上至下流动不止,水“浠”:了,水分未排干,犹在滴滴答答;固态颗粒物流落亦曰xi。麻袋米哈“浠”糟了,浠浠撒撒。



          尿(niao)音又是怎么来的?

   尿,古假溺。便溺,溺音变尿。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30 18: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里夹块粑,自家痛自家



“痛”,指疾病、创伤等,引起的痛感神经传递疼痛难受的感觉。

黄梅方言“痛”另有怜惜、爱护之义。

1。爹奶奶痛头孙子,爷娘痛断肠儿。爷爷奶奶疼爱长孙,父母疼爱末胎儿。

2。怀里夹块粑,自家痛自家。自己爱惜自己

3。外甥是家婆屋狗,吃了就走,冇得么痛头。疼爱外甥没回报。

4。姑娘(姑)痛伤了侄儿。渠痛死了嬷嬷。伤、死,程度副词,到了极点。

5。痛儿不是堵个痛,块肉汊(煮)熟吃。教育儿女要严厉,不可溺爱。

6。八十岁干儿子,冇得点得人痛气奈。已到厌恶地步,不值得人疼。

7。晴伢长的几得人痛。长相周正、体面、漂亮,亲和力强,惹人爱。

8。香菜十六块钱一斤,贵的痛!价格贵得离谱,难以忍受,如痛在身。“痛”作补语,义若极,很。非怜爱义。

9。听说儿出事故,老娘心哈痛木了。悲痛过渡,失去知觉。本义。

10。老母痛儿女,那叫: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下了。





古代有此用法:

孟郊《古兴》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



惜,《说文》痛也。痛,病也。《增韵》楚也。疼也。

《吕览·博志》苦痛之。痛训悼。悼又训怜爱也。

《礼·曲礼》七年曰悼,虽有罪,不加刑 ,怜其知未及,而非故犯也。注:“怜爱也。”

惜,《增韵》怜也,爱也。

《楚辞·惜誓序》惜者,哀也。哀者,爱也。



黄梅爱怜小孩、他人,曰痛。北方谓疼。二者声义皆通。

“自家姆妈不痛哎?哪是结宁(认)的呀?哪是充话费人家送的呀?”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30 18: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不消得吹,难写黄梅的“杯”



       黄梅口语俗话有个万用动词,“杯”。相当于普通话的“搞”,很多情况下都适用;只要是用“搞”的地方,差不多都可用“杯”替代,而且词义更加广泛,词性更为活跃。

       九江、安庆等地,皆有动词“杯”之说。

     “杯”词义是做,弄,干,办:



      “杯”就杯好噻、“杯”通哒、“杯”个鬼打架、“杯”家伙(搞小动作)。“杯”又杯不来,将“杯”得还不错,匠个人样;“杯”个计划、“杯”互联网,“杯”出花尼来了(过于精致,或手艺娴熟出彩);“杯”钱;“杯”点吃的;“杯”清楚;墙上“杯”赖厮咯(搞脏了,字本“垃圾”,形容词);“杯”个嬷嬷(请媒人、中介介绍妻子)过年;把伊女“杯”了、把伊女肚子“杯”大了、把伊女“杯”脱了(意外或陷害、谋杀致死);会“杯”(办法多、思路广、为人处事得体、关系好、成功率高);杯省城去了;成伢瞎“杯”,箩里拣粑,越杯越差;老“杯”的(经验丰富),公安的人都等渠杯的信俄了;“杯”屋;“杯”个公司;把戏是么“杯”出来的;反杯(快点干,发狠干);杯上杯下、杯过来杯过去、杯个冇数八趟,杯个么逼,杯纱蝇尼哎。。。


       但这“杯”字如何写,却一筹莫展。
       差点让这个“杯”,“杯”倒了,不晓得么“杯”法奈。

       人说:先生不消得吹,难写黄梅的“杯”。

       猜“杯”音,字本“办”。词义肯定没得问题。

       办,从力,辡声。力取致力之意。本义办理,治理。

       办,武汉音“bein”。“拐子 bein了他"。拿下。音有点接近“杯”。

       宁波下班叫落班,音“落杯”。
       班、办今同音,方言保留古音亦同。

       普通话发ban音的字,在黄梅方言里,部分字变音:

       半搬伴拌,方言音ben。

       般《正字通》音缽。与黄梅小池、九江、安庆等地“般”字发音bon极近。梵言般若,意思智慧。

       办《正韵》音辨。若杯。

     《周礼·冬官考工記》以辨民器。办通辨。办繁体辦。辡音辨。

       辡与杯,一声转。



       如此,“杯”音字即“办”,太好写了!太好“杯”了!



       搞,明显也是后起字。本字应是作动词的“干”,音变。

       则上下不干。
       《史记·管蔡世家》乃背晋干宋。《史记·管蔡世家》


        代入“搞”,字义分毫不差。“搞”,即“干”。



《扬子方言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盾支〉,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
《诗经 大雅》干戈戚揚。

大动干戈。

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防御兵器;

干有隔、格义。
又如拦干。亦隔义。

《李白·淸平調》沉香亭北倚闌干。



此义方言也有所体现和引申,隔开:

干四五六奈到丈母去看看。
讨饭我干渠一家。

间隔一词,证间有隔音,若干。
干花尼、干网奈、雨天初晴,路上有干(或间,意隔)脚路。

嗯多狠!老子不与嗯来哉,屙屎跟嗯干三条埂,总行吧?

缺巴尼(豁牙)咬卵,干过了。遗漏义。

还引作怠慢;使对方难堪。  
《儿女英雄传》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

此干,与上术“搞”、“杯”无涉。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10-2 22: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办,在黄梅方言口语里也有“准备”义。“东西办的车(音猪)成马就,只等新嫂尼进门。”有时说法随意些,但不用“杯”音,用办之今音:“你不上班跑出去玩几天,你办倒死?办倒离婚?”“我办倒说渠几句,渠女朋友来了就算了。”

      《资治通鉴》船、粮、战具俱办。



       如果,“杯”音字即“办”,太好写了!太好“杯”了!

       但是,“办报、办差、办公、办公室、办公桌、办理、办事处、办事员、办罪、买办、办差、办理、法办”代入“杯”音,又不妥帖。是否属后期词汇?



       方老师(老汉坐禅)说:

办,繁体辦。但是,《说文》“辦”是新附,不是“办”的本字。有学者认为,“办”的本字是“辨”,也不正确。辨,判也,别也,本义判别、区分、辨别,跟办事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办”的本字是“辩”。辩,本义不是辩论、争辩,《说文》治也,治狱也,审理案件也。“办”通“”,从“辩”不从“辦”“辩”,很能说明问题。所以,现在与官府相关的事还常用到“办”(辩),比如:办公、帮办、买办、办差、办案、办理、法办。

也就是说,“办”现在的字义相当于“搞”,但它的本义指治狱,并不是“bēi”的本字。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叫做事、干活、搞东西?如果只是用具体的动作表示做事,那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动作可能伴随着多种结果。古人很聪明,认识到做事、干活的核心含义是“变化”。事物本身处在自然状态,你去做事,其实就是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使之发生变化。变,biàn,与方言的“bēi”属于一声之转。当然,不能说发生变化就是做事、干活,“变”肯定不是“bēi”的本字。

在汉字中,有一个字始终表示一般性的做事、干活,那就是“为”。“为”并不特别表示开始做、准备做、已经做,而是通指一切劳动行为,比如:行为、为难、为害、作为、无为、敢为、特为、胡作非为、量力而为。但是,“为”还不是“bēi”的本字。为,wéi,爲,小篆,〈说文〉母猴也。可见,“为”表示行为、作为时是同音假借。那么,“为”假借的哪个字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表示行为、作为的本字是“伪”。

伪,wěi,通常解释为欺诈、假装、虚假、欺骗。其实不然,表示欺诈、假装的本字并不是“伪”,而是“譌”。譌,通讹,《诗》“民之譌言”,今小雅作讹。也就是说,表示欺诈的本字是“譌”,后来错写成“伪”,又俗写成“讹”(后起字)。

伪,僞,人为之使之改变也,即人托事于物,也就是做事、干活。(1)《说文》从人,为声,《徐鍇曰》“僞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僞”。(2)荀子曰“桀纣,性也;堯舜,僞也。人之性恶,其善者僞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僞”。(3)《诗》“人之为言”,即僞言。(4)古文尚书南僞,《史记》作南为,左传为读僞者不一,盖字涉于作为则曰僞。(5)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僞。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僞”。

不难看出,如果任凭自然状态不作改变称为“性”,本性也、本质也;如果想办法托事于物使事物发生改变称为“僞”。“堯舜,僞也”,是说堯舜这两个先帝有作为,而不是骂这两个祖宗虚伪。

概而言之,方言表示做事、干活的“bēi”,本字是“伪”。由于“伪”现在解释为欺诈、虚假,字义很难纠正过来,我们不妨将“为”(本义母猴)视为本字。


       以上方老师说。有一定理。只是不知“为”与“杯”声母是如何演变的。为,非母猴。《说》误。甲骨文乃手牵大象。会意能干、有为。母猴怎么样算会“杯”?手牵大象,驾驭、控制庞然大物才算会“杯”。且代入“伪”“为”进方言例句,还不如代入“办”通顺。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10-2 22: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难“杯”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