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顾文娟/文 汪泽栋 何戈 顾文娟/摄)当上窑轮渡码头、磁湖北岸、黄石大道、延安路、东方山,这些为黄石人熟知的地方出现在电视剧里,作为黄石人的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当看到你的工厂、社区、邻居、好友,甚至你自己出现在电视剧里,你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今年夏天,电视剧《我叫汪革革》在黄石全景拍摄,取景超过50处,黄石群众演员出镜超过3000人次。导演习辛多次在公开场合,感谢黄石上至官方,下至民间的热情和支持,他曾多次对黄石群众演员给出好评:“整体素质较高,能在规定的情景里较好地配合演出。”
《我叫汪革革》成为黄石人最为期待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昨日,从北京传来的消息称,该剧进入后期精剪阶段,最快12月就可和黄石观众见面。尽管,夏天渐行渐远,剧组离开黄石也有1个多月,但这部电视剧给这座城,和城里的人留下的记忆依旧清晰。连日来,记者对《我叫汪革革》取景地进行梳理和走访,倾听那些曾支持和参演电视剧的黄石市民讲述他们和汪革革剧组的故事。
职工踊跃报名当群众演员
取景地点:三环锻压
拍摄时长:2个月
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大门口,至今还挂着“国营红光第二机床厂”几个镀金大字,这是电视剧中的厂名。
7月底的一天下午,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办公室里,小胡和同事正埋头工作,门突然被推开,一位散发着军人气质、蓄一撮花白胡子的大爷探进头来。大爷神情笃定,扫视四周后,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轻轻感叹:“哇,这么少的人!”然后拉上门离开。
愣了两秒,大家方如梦初醒:“他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老军长吗?”没错,他正是著名演员孙海英,在二楼拍戏,刚刚来三楼办公区串门。
三环锻压一栋老技术大楼是《我叫汪革革》的主要拍摄地之一,也是剧中男女主角的工作单位,剧组在此驻扎了2个多月。
“当时剧组一眼看中了厂里一栋5层高老式技术楼,刚好我们新厂区在山南,老厂只剩两个车间在生产,老技术楼里办公的人不多,考虑到拍摄对生产影响不大,我们就同意剧组进场布景了,二楼办公室临时搬到三楼,一、二楼作为拍摄区。”政工部部长林敏向记者介绍。
剧组的到来给三环锻压老厂区注入了新鲜和活力,全厂上下全力配合,尽力为剧组提供方便,满足他们拍摄的需求。
保安曹新明跟道具组打交道最多,他主要帮忙在拍摄期间清场,指挥车辆在厂区外停放。平时剧组需要铲车、板车、三轮车等做道具,他都能在最短时间里帮忙借到。道具组都很喜欢他,经常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吃盒饭。“三菜一汤,有红烧肉、大白菜炖豆腐……”曹新明至今对剧组盒饭的味道念念不忘。
听说有明星到厂里拍戏,很多职工踊跃报名当群众演员,公司选了4名职工,集团旗下进出口公司的王位就是其中一人。
“报名是因为出于好奇,当群演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明星,了解拍戏流程,还可以体验拍戏,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经历。”29岁的王位告诉记者,自己演了一整天路人甲,梳着三七开的小分头,穿着80年代的工作服,在摄像机前反复上下楼梯、从走廊经过、进出办公室、和王姬擦身而过……“尽管没有台词,但是很过瘾。”王位回忆,拍戏太辛苦了,天气炎热,现场没有空调,但所有人都在坚守。“平时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个普通镜头,哪怕只有两个人在对话,实际上他们身旁围绕着数十人和大量设备,每个人都为这个镜头尽心尽力,补妆、服装、调光、摄像、录音,任何一个细节出了错,都要重拍。”王位说,这次客串群众演员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
汪革革婆婆:王姬夸我演得好
取景地点:楠竹林社区
拍摄时长:10天
当《我叫汪革革》播出时,你能在电视上认出延安路老街坊店、公园路工程管理站、纺织五路菜市场的鱼市、磁湖北岸江南旧雨、磁湖天地等地方吗?剧组在黄石拍摄期间,不仅在黄石的大街小巷留下印记,还给楠竹林社区、桐厂等居民带来美好回忆。
楠竹林社区里一棵百岁老樟树吸引剧组在此拍摄了10天之久。汪革革的父亲汪大武喜欢在老樟树下和好友们下象棋,陪他下棋的,在一旁观棋叫好的,在树下休息聊天的,都是由社区居民本色出演的群众。“那几天社区特别热闹,居民们没见过这场面,都觉得新鲜、好奇,每天都有近百人围观,大家都自觉保持安静,从不打搅剧组拍戏。”楠竹林社区主任叶翠红说,《我叫汪革革》对楠竹林社区也是一次宣传的好机会。
道具组在老樟树下临时搭了一个报刊亭和一个电话亭,戏拍完后,社区有位老人把亭子拆了当柴火烧了,余金平婆婆心疼好几天,她对剧组的感情跟别人大不一样,因为汪革革在剧中的家就是她家,她还成功客串了汪革革的婆婆一角。
剧组借余婆婆家拍了7天戏,原本安排两位老人去宾馆住,老人谢绝了:“住外面不习惯,给我们留一间小屋就行。”爹爹李乐刚指着外屋说:“这是汪大武的卧房,最里面的是汪革革的闺房。”拍戏时贴在墙上的红色娘子军、仕女图等道具字画至今保留在原处。
“演员们都很能吃苦,词错了,动作不到位,导演拉着脸频频喊重来。早上7点拍到晚上10点多,三伏天穿着秋天的长袖长裤。王姬重感冒,嗓子都哑了,还坚持演戏。”老人们感叹,从前以为演员是个光鲜、轻松的职业,没想到演员的钱也不好挣。
李家人天天盼着《我叫汪革革》早点播出,“不知我妈会出现在哪一集呢?”子女们经常开玩笑问。余婆婆首次出镜,就出演汪革革的婆婆。
“当天我就穿这身棉绸圆领衫和棉绸睡裤,汪革革和丈夫在吵架,我端盆水去浇花,王姬一把夺过脸盆,把水泼在丈夫脸上,我急得大叫‘这是我浇花的水’!”余婆婆回忆当时拍摄的情景,“这场有感情冲突的戏,王姬和成泰燊都演得很投入,我也不敢马虎。”余婆婆说,因为台词简单,所以她一点儿也不紧张,王姬还夸她演得好。
居民跟剧组结下深厚友情
取景地点:桐厂居民楼
拍摄时间:7天
“你是谁?到这里来干什么?” 6月的一天,一位在叶家塘社区桐厂边转悠边拍照的中年男子,引起了居民谢春珍的警觉。谢春珍形容,此人金发及肩、皮肤黝黑,看上去不像个好人。
男子说他是剧组的,来这里为电视剧取景。“你骗人的吧?谁会到我们这破地方来拍电视剧?”谢春珍深度质疑美术指导黄煌的身份,直到他出示了证件和接受了居民们的轮番盘问。
的确,当地很多居民和他们的亲戚朋友都不敢相信,王姬、孙海英、傅艺伟这些明星会到这个隐藏在老城区、老社区、老锅炉厂内、一座老矸石山脚下的老楼房里来拍戏,在他们眼中,所居住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楼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栋红砖楼房偏偏被剧组相中。
墙面原本被居民刷新,为了符合剧中年代,道具组又将墙面刷成灰色,显得更旧。陈小青和胡汉珍的家被剧组征用给演员们化妆和休息,隔壁家“桐厂内91—9号”用来拍摄,家具则统统放在同楼的谢春珍家。
居民说:“有剧组来这里拍戏,千载难逢,心里特别激动和自豪。”剧组的到来让这片老家属区沸腾了。
陈小青夫妻俩每天给剧组烧开水喝,家里两台空调全天开放。谢春珍家里挤满了工作人员,堆满了家具,进出都不方便。道具组经常来借砧板、花瓶、洗脸盆架子。她大方地说:“看中什么尽管挑!”家里一把祖传的太师椅被借去磨掉了不少油漆,她心疼也不好意思说。剧组经常拍戏到深夜,高射灯照得屋里热,忙碌的工作人员吵得他们睡不着,可他们从不埋怨。
剧组跟居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陈小青回忆,“孙海英经常躺我的床上休息,背台词。有时,他在晒台上和我们两个老人聊天,问我们退休工资多少啊,问黄石的物价高不高,很平民,没有一点明星架子。”谢春珍经常到田里摘新鲜的瓜果送给王姬,邻居朱洪香经常炒好吃的菜送到剧组。
临走前,王姬还送了朱洪香一部手机,朱洪香也买了猪油饼、港饼等黄石特产送给剧组。
花絮
她给王姬做早餐
王姬学她演大厨
拍摄期间,剧组人员都住在海观山,汪红莲为王姬做了三个月的早点,她不知道,王姬一直在暗暗跟她学当大厨。
“王姬每天7点准时到餐厅吃早点,她总是匆匆忙忙吃完就走。”汪红莲回忆,“她最爱吃豆皮,每天吃完了还会打包一份,带给化妆师、服装师吃。”她不知道,王姬曾多次跟媒体提起她。王姬说,酒店有一位厨艺很棒的女大厨姓汪,汪革革有一段工作经历是大厨,所以她经常去厨房跟汪师傅体验生活,揣摩如何演好大厨。
汪红莲称,王姬隔三差五到窗口来看他们,跟他们聊如何鉴别转基因食品,如何养生。“以前我们宾馆接待过很多明星,明星从不下楼吃饭,给人一种神秘感、距离感,王姬是个例外,她随和又亲切。在电视上,她有明星的光环,生活中,她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女人和母亲。”汪红仁表示,和王姬相处的这段日子对她而言,弥足珍贵。 部分取景地
磁湖北岸
三环锻压
新冶钢
湖北理工学院
华新水泥
市委一休干所
黄石四中
黄石实验高中
黄石第十五中学
轮渡码头
华新医院
市中心医院
市爱康医院
工矿集团东井煤业
东方山
叶家塘社区
覆盆山社区
澄月社区
楠竹林社区
牡羊湖社区
青山湖社区
黄印村社区
石料山社区
红旗桥社区
亚光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