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田城 左聪)探寻大冶商脉,采矿冶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3000多年前,统治者在铜绿山办青铜冶炼场,通过铸造青铜器积聚财富,积累起雄厚的物资基础和经济实力。
公元前887年,熊红定都鄂王城后,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注重青铜矿的开采冶炼。青铜器、桑麻等物资极大丰富起来,商贸业开始走向繁荣。与此同时,鄂王城里的贵族们与当地土著人融为一体,繁衍生息,催生出一批批头脑灵活、能说会道、敢闯敢干,因生意而闻名于大江南北的冶商。
金牛老街 保安老街 刘仁八农家有做印子粑的传统 古老的堪头街 冶矿催生青铜之路
从地域文化上来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大冶最有名的一张名片。
3000多年前,大冶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采铜矿、冶炼青铜。历史考证,公元前887年,熊红定都鄂王城后,大力发展生产,商贸业开始走向繁荣。公元967年,南唐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设置县治,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公元1093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这里设置了大型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
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铜斧、铜锛、本铲、船形木斗、竹篮等古人采矿用品。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大冶、黄石市区出土的古代文物中,除了铜斧之类的铜制采矿工具外,很少见到其他的铜制用品,古矿遗址以及大冶县城周围方圆百里,自古以来也没有出土过铸铜器作坊。
那么,这些粗铜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
黄石市博物馆专家表示,被提炼的粗铜,经过古时候的商路,被运往了全国各地。商路大致分为四条:经大冶过氵韦源湖—四顾闸—沿长江逆上—盘龙城(现武汉黄陂一带)—经滠水或澴水—过桐柏山和大别山隘口—商都郑州(河南一带); 经大冶过氵韦源湖—四顾闸—沿长江逆上—盘龙城—穿过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抵达中原; 经大冶过氵韦源湖—四顾闸—沿长江逆上—盘龙城沿汉水—楚都郢—溯水北上—进入南阳盆地或入关中地区;经大冶过氵韦源湖—四顾闸—顺长江而下—吴越。
铜矿的贸易促成了当时铜绿山的繁华,也带动了大冶地区的运输业、旅馆业等行业的发展。
鄂王城下遥想繁华
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逐渐兴起。这一点,从大冶金牛镇鄂王古城遗址可得到印证。
湖北,因地处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然而湖北简称“鄂”,却另有原因。
历史上,鄂王城曾三迁其址。其中鄂王熊红首次将城址设在金牛镇鄂王城村胡彦贵湾。
8月15日,在金牛镇政府工作人员余锦杰等人的陪同下,我们踏上了寻找古城遗址的路程。
鄂王古城离金牛镇区并不远,向西走大约10分钟车程。这里,曾经是王城,也是大冶市商脉的发祥地。“鄂王城阙烟苍苍,鄂王宫殿波茫茫。”现如今,城墙遗址已依稀难辨,手抚残缺的墙基,我们只能遥想2000多年前鄂王城的繁华与流光溢彩。
史料记载,鄂王熊红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得天独厚的青铜矿资源,在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大展宏图。他带领百姓开垦荒地,广种五谷,年年获得丰收。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鄂地成了楚国有名的粮仓。他大力推广种棉麻,教会人民纺纱织布,这一带后来成了棉麻之乡、苎麻之乡、纺织之乡。他不仅用船只将这里盛产的粮食、棉麻、布绽、竹木和水产品,特别是青铜材料和青铜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楚国各地,还运回当地需要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鄂王城遗址曾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比如陶器、青铜器等。“过去,有人还在这里捡到过瓜籽金呢!”余锦杰所说的瓜籽金,学名郢爰,是当时在楚国流通的金币。这一切,无不在述说着这座城的繁华。至今鄂王城所在的大冶金牛镇一带经济繁荣、商贸云集,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三大古镇红火千年
自公元967年南唐设置大冶县开始,大冶镇一直就是大冶的县治中心。
明秉刚曾多年从事大冶志、东岳街办志的编写。老人介绍,位于东岳路的东岳街道办事处,前身为大冶县大冶镇。后虽然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但大冶古时的公署衙门、近代的国民党县党部、现代的大冶县委,都惯性地坐落在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街道上。
大冶古县城街除了东岳路外,还有至今依然繁华的墈头街。
说起黄石地区的小商品市场,一句话可以概括——黄石有上窑,大冶有墈头。
墈头是大冶的“汉正街”。
历史记载,墈头街始于西门,经节孝坊、孝子坊至进士坊,本是一条环湖小街,沿街是一弯船台,供日常进出大冶的小商小贩停泊、囤货,集中了大冶城数十家杂货铺。到了清代,新修的德其门码头因货物吞吐便利,逐渐成了集散中心,但多数的商业活动仅限于德其门附近的采芹桥(西桥)、黄狮蟹、老东街,墈头街仅有松鹤龄老记、冯泰保等十余家中药材铺。
“药无百倍不卖”——民国时期,商业利润以药材为最高,精明的大冶人在这里经营药铺,那时的药铺就是好十几家。
民国初年,商民张红英、宋华生在墈头街兴办大冶第一家木板印刷社,开启了墈头街现代工商业的先河。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毛铺的姜海泉来到墈头街,开办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杂货店,墈头街遂慢慢恢复了昔日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
大冶商脉大事记
●公元前887年,熊红定都鄂王城(今西畈乡胡彦贵村)后,注重青铜矿的开采冶炼。商贸业开始走向繁荣。
●公元785年,保安形成了集镇规模。
● 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在今铜绿山至栖儒桥一带设大型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
● 公元967年,南唐设置县治,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
● 明初时期,刘氏和桂氏从江西迁至刘仁八这个地方落业。明朝末年,逐渐富裕起来的刘氏后人,结伴来到了长江一带,瞅准了江上放木排。
●清朝初期,金牛商人在湖北蕲春、浠水、武汉,安徽安庆、河南明德等地、江西九江等地经商,并结成金牛帮。
●1912年汉治萍公司在石灰窑(袁家湖)筹建大冶新厂。1916年10月正式定名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大冶钢铁厂”。
● 民国初年,商民张红英、宋华生在墈头街兴办大冶第一家木板印刷社,开启了墈头街现代工商业的先河。
●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毛铺的姜海泉来到墈头街,开办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杂货店。
● 2007年6月,广东大冶商会成立。 2012年5月8日大冶市矿业商会成立。2012年6月,武汉大冶商会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