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2
上尉
  
- 积分
- 572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传统意义的文化人在当下网络时代背景下,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文化,在本质上是个意识形态的概念。它不同于物质性的生产和消费概念,更不同于物质性的美食和粮食的概念。它的反物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被动角色”。它要形成气候和规模,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和呵护。它要形成个性化的品牌和生存的可续支点,也需要漫长的打磨过程。
文化的务虚特点,让大批传统意义的文化人,要么误入了文化的歧途,要么误入了现实的盲区。坚持文化的主体原则,没有错,但是抱残守缺的心态不可取。一说到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就很容易联系到闲云野鹤,孤芳自赏等纯文化语境下的语汇。远离生活,甚而排斥生活。把文化整成柏拉图式的虚幻景象,尤其是在文化概念统筹下的诸如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绘画等文化艺术门类。
多媒体的出现,着实让文化概念发生了划时代性的巨变:让传统意义文化人的生存空间和能力,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传统意义文化垄断的文化市场,非如日中天了,却已呈夕阳西下之趋。有好事者会反诘:何以见得?我只提议:其一:看看传统意义文化人(指大部分文史哲等纯社科人员,以及业余,或欲以此终其一生追求的人)的存折和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银子;其二:看看他们出行以什么方式代步;其三:看看他们在高档消费领域消费的清单;其四:看看他们在公众舆论场合发表的不合时宜的言论;其五:看看书店书市他们撰书受购的数量。
从上述五个小侧面均可臆断出传统意义的文化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背时”和“尴尬”的境地。这拔人,大都生于70后前生人(60后前生人尤甚)。我常说: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大约来自于和取决于其接受和汲取某种文化的倾向度。如果某种文化的倾向度已经渗透到骨子里,或灵魂里,那么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念,一定会自觉地影响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处世观念等)。
在谈论传统意义的文化人面临“生存危机”时,“网络时代”这个新生代名词应该是“罪魁祸首”。面对当下多媒体的盛行和大数据时代的兴旺,“文化”一词显得更宽松,宽敞,宽广,宽大,宽厚。文化的共识性和共享性原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曾经独霸一隅,或全部的传统意义文化的肌体。对于执着于传统意义文化的传统意义文化的文化人而言,是有些不自在和不入时。有了不自在和不入时的心态,就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不自在和不入时”。
于是,传统文化人的所谓“品质”就显露出来:诸如:“不为五斗米折腰”,“富贵不能淫”,“死要面子活受罪”等干扰“文化气节”的语汇。传统意义文化人现实生活的下场,既有受上述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影响,又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所吸纳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深浅和厚薄的影响。“与时俱进”,不是一句空口号。观念的更新和心态的融纳,对于传统意义文化人来说尤为重要。那种羞于言商,羞于谈钱的迂腐心态和形象该废弃和改改了。
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也不仅是生产力,还有生产关系的融洽和融合其内。搞好生产关系的融洽和融合,是当代传统意义文化人的必修之课。搞不好怎么办?答案只有一条:饿死!饿死的不仅包括执拗而又清高的诗人和文人,还有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人。“坚持走文化务实的路线,才是文化人生存的经济保障”,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主张,也希望与文化人们达此共识。如果一个文化人连自己的生存能力都无法“振兴”,却奢谈“振兴文化”,那是要“贻笑大方”的。
2:11 2014-9-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