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9-24 14: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商镇藏水底 阳新县龙港镇有个自然村,名叫阳辛村。阳新,阳辛——这两个读音相同的地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抱着求证的想法,我们赶往寻找阳新商脉之旅的第三站——龙港镇阳辛村。
来阳辛之前,我们就听说这里有一个千年古商镇淹没在水底,该说法得到当地73岁的村民徐纯益的证实。
据其介绍,阳辛古镇历史悠久,镇里有五里长街,屋宇轩昂,楼阁峥嵘,地面铺的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街上点缀着荷池芳榭,仙阁丹亭相映成趣,呈现着江南古镇独特风格。古镇上有商铺300余家,是阳新、通山、武宁等地著名的商贸重镇。
徐老的话有《阳新县志》为证:晚清民国时期,当地商业发达,尤以竹木贸易为盛,通山、燕夏、大畈等地所产的竹木、经此销往江浙等地,年出口1到5万立方米,1941年前后,有经营杂货、布匹商户200余家。中药店7家,茶馆6家,烟管4家,豆腐店30家,屠宰20家,磨蹍、槽、染坊18家,小摊贩50余家。
该村村主任徐唐河说,阳辛村是阳新县的发源之地。
据传上古时代有高阳、高辛兄弟二人开辟此地,所以此地得名阳辛。在阳辛迁往兴国之前,一直是历代县州治所所在地。迁往兴国后,一开始仍用阳辛之名,后改名为阳新。
徐主任说,“原来的阳辛古城,现在都在富水水库底下了,现在的阳辛村是水库建起后移民新建的。”
1958年,富水上游修建富水水库。大坝蓄水后,阳辛古镇从那时起淹没在水底。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阳辛人,不得从古镇搬迁。
从古镇形成到现在搬离,很多历史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水库之底,只有现存的阳辛渡口还在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停留片刻,很多燕夏、大畈等地的村民摇船而来,经渡口来到阳辛村,购买日常用品——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几个乡镇的贸易中心。
擅长做生意的阳辛村民,沿袭祖辈的传统,继续从事着古老的商贸事业。在阳辛村,又形成了远近有名的商贸一条街。
在商贸街,除宾馆之外,还有建筑材料、理发、服装、百货等几十家小店。被淹没的水下商业帝国,如今又改头换面,重复着千百年来相同的买与卖的故事。
五百里青山,西向而来;三百里富河,东流而去;八万亩水库,烟波浩渺;二千里国道,蜿蜒南下。
富水水库碧波荡漾,峰峦叠翠,青山倒映在绿水中,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坝外,田畴万顷,公路纵横。
沿着80公里富水之脉,现在的阳新县提出了“打造富河经济带”的战略,将这一区域作为挺进全省20强的主战场。
阳新的现代化商业,将在此传承,提升,跨越。
阳新商脉大事记
●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始建下雉县(今枫林镇南城村下雉组),造就古代阳新商业的一个繁荣期。
●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5月,析下雉置阳新县,县治设阳辛镇(今龙港镇阳辛村)。造就了富河上游一个商业古镇。1958年,兴建富水水库,古镇淹没库底。
●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阳新改为富川县,县治所迁至兴国镇。
● 公元978年(宋朝太平兴国三年),永兴军改兴国军,在今阳新县兴国镇建军治,设木栅为城,最初共建6个木栅门,这是城垣首次建造。
● 1909年11月,清宣统元年,阳新县商会(或商务会)成立。1913年4月,三溪商会成立。民国初,从富川街到大西门热闹一条街,人流拥挤,商贸繁荣。1931年,阳新县建立苏区合作社。
● 1953年1月,阳新县工商联合会成立。
●2008年6月 18日,广州阳新商会成立。
●2014年4月,温州湖北商会阳新分会成立。
(黄石日报记者 田城 左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