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行天下A 于 2014-9-28 22:14 编辑
话说重阳节 十月二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的历史在中国可谓悠久绵长,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跟“三月三”对应的“踏青节”,重阳节又称“踏秋节”、“登高节”。古人语:“逢春不踏青,逢秋不登高,尤恐是痴人。”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名称最早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便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了,活动加多,民间认可度非常高了;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清朝时,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是很重视重阳节的,还举办了几次千叟宴,在重阳节这天请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喝酒,而且还赠送银两。尤其是对过了九十九岁的老者,格外赏赐,除了彰显其敬老风范以外,还有显示其治下的太平盛世,所以才有高寿星之意。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节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就是在东汉时期的一个道教的神仙的故事:那时候河南汝南县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一家住在一起。后来汝河里出了一个瘟魔,两岸爆发瘟疫,恒景的父母及妻儿全部感染瘟病死去。恒景决心除掉瘟魔,于是拜访道教名师费长房学习剑术。九月初九的这一天,费长房给了恒景降龙剑一把,菊花酒一瓶,茱萸叶子一包。恒景回家后,让乡亲们都避让到高山上,每人插一片茱萸叶子避瘟神,喝一口菊花酒可不染瘟疫。他自己去河边和瘟魔决斗,经过一番厮杀,终于除掉了瘟魔。后来九月九的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的习俗就慢慢流传开了。
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虽说这两个传说在时间上有些矛盾,不过还是总的来说不但说明了重阳节的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而且也诠释了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是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也因为重阳节也是农耕社会庆祝丰收的时刻,所以后来又有了吃重阳糕的习俗。
对于重阳节,历代文人墨客也是有许多诗篇记载和描述的,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七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经典之作,广为流传。 明代一位才子重阳节的时候偶遇大画家文征明,便出一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因为夏历的每月朔日与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而且又四处相重,上联出的十分巧妙。不过文征明确实才思敏捷,即刻对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浑然天成,不露斧凿,堪称妙对。还有一副民间记载的重阳节的对联:“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天气大寒,霜降层檐成小雪。”嵌入节令和节气,以天寒对天暖,意境优美。如次种种,有了文人墨客和迁客骚人的的妙笔生花,就使传统的重阳节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老的传统美德。近代以来,重阳节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当时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就题对联一副,以示称赞这种提倡敬老和感恩的习俗——每逢佳节,思老不如陪老;今有重阳,赏秋胜似悲秋。
重阳节!如果你在家,你陪父母踏秋了么?如果你在远方,你给父母打电话了么?重阳节,常回家看看!
毛雨松 男 36岁 自由撰稿人
通联:湖北省孝感市北正街一号国美电器办公室 邮编:432100 电话:18986489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