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 星期五 晴 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阅读文章讲赵括的。老师说这就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很多年之后我发现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赵括是战国时期的人,战国时纸还没有发明出来,兵书一般是写在竹木简上的。没有“纸”何来“纸上谈兵”呢?成语都是先有本意再有比喻意和引申意的。因此说“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于赵括是不对的。 9月7日 星期天 阴甲:当老师很开心吧? 乙:学生坏成这样,超乎人们想象,怎么开心? 甲:他们还是孩子,你对他们一点感情都没有吗? 乙:刚好相反,他们说我是最温柔、最善良的老师。 甲:我明白了。一个最温柔、最善良的人都开始发脾气,这样的现象仅仅用“他们年幼无知”就可以原谅吗? 9月8日 星期一 阴汪精卫是中国近代最可耻的汉奸。其实,我认为他即使不当汉奸,也做不了一把手。 他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时,说:“宁可错杀三千,不使一人漏网。”这话讲出来,还有谁敢拥护他?普通老百姓人人自危,随时担心自己被错杀。政府机构的同僚也不敢支持他,因为他们担心汪精卫随时可以借清共之名将他们错杀。没有证据也可以随便杀人,这样的领导人还能长久执政吗?他执政,大家还有安全感吗?他被蒋介石取代也是顺利成章的。 一个人可以把事做绝,但不能把话说绝。口出狂言大多没有好下场。 9月10日 星期三 阴很多人说站在封建正统的观念,就应该尊刘贬曹。其实,就算站在正统的观念,刘备也并不比曹操好。 刘备残害同属皇氏宗亲的刘璋,这是忠义的行为吗?他夺取西川后洗劫国库,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在西川根基一稳就自立为汉中王。有人说他本身就是皇族,又告知了汉献帝,这没有错。但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和皇帝同宗的人很多,他们都可以称王吗?汉献帝并无实权,奏章自然先落到曹操手里。汉献帝就算看了奏章也无可奈何,面对既成事实他能怎么办?我们想想汉献帝的处境,这不是往他伤口上撒盐吗?他承不承认都很尴尬。承认刘备的王位,就等于承认了自立为王也是合法的,这与祖宗的制度相违背;不承认也不行,老刘家能和曹操对抗的现在只有刘备一家。更痛苦的事,他连表态的权利都没有,他承不承认都一样。 我们回头评价这几件事情。刘备残害刘璋,不义;刘备洗劫国库,不仁;刘备自立为王,不忠。我们往往受民间艺术和《三国演义》的影响,提前预设了立场,觉得曹操是坏人,那么刘备肯定是好人。我们对于自己设定的正面人物,不管他做了什么,我们都会替他圆场。然而如果平心而论,即使按封建正统观点,刘备也好不到哪里去。 9月11日 星期四 阴我们学校有一个问题学生,他有小儿多动症,整天在学校惹事生非,弄得老师和同学们寝食难安。 很多人说他很可怜,小时候母亲出走,只有个年迈的老奶奶照顾。他的遭遇我们可以同情,但他的问题能一味宽容、忽略不计吗?他可怜,那些被他折磨的无辜的老师和同学就不可怜吗?对待这样的问题学生,仅仅慈爱能行吗?对他的仁爱就是对大家的残忍啊! 茅于轼说中国要变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维护所有人的利益。我说,这纯属放狗屁。维护所有人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这么想最终维护的是少数人的不正当利益。 9月12日 星期五 雨有人说,中国的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条件艰苦,待遇太差。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原因,政策的失误也有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办学条件也在改善,教师的待遇也在提高。条件改善容易,理念更新却很难。 比如,有的学校考勤制度过严。外地的教师下午没有课,星期五也不能提前回家。结果,要么请假,要么就错过了回家的车了。这不是逼着别人调走吗?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外地的教师要优先照顾。光讲原则性,不讲灵活性,这能行吗? 我还看到,有的学校教师竟然住地下室,潮湿阴暗。上面的意见竟然是条件艰苦,暂时克服。这不是胡扯吗?住地下室还不如住砌块房子或者土屋,地下室住久了不生病吗?条件艰苦就可以牺牲教师的健康吗?我们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解决老师宿舍的问题都不行吗? 可见,我们的领导者不能一味抱怨调走的教师没有奉献精神,也不能把一切都归因于乡下条件差,而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检讨现有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