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欢聚的宴席上,兴奋在涌动,感情在涌动,事业的辉煌、地位的高贵、财富的耀眼、儿女的成才都是大家夸耀的话题,但我却没有一点激动,好象局外人一般。 载歌载舞的晚会上、歌声、舞声、掌声、乐曲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这普大喜奔的热闹场上我悄悄地出神。 漫步在都市的大街上,身旁车流如水、风景如画,美女怡人、帅哥亮眼,一种行走在异乡的感觉突然涌上了心头。 就是在故乡的土地上,在我曾经睡过的山坡上、坐过的树林中、游泳过的水塘里,我也再找不回“主场”的感觉。 法国诗人兰波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又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更让其广为人知。记得第一次读到这句诗时,好象触到了心灵深处某个柔软的部分,灵魂一阵颤动。但因为缺乏深刻的人生体验,所以也仅止于一时的颤动,过后就丢到了脑后,不再深思细想。 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阅历的增多,对这句话才有了较深的感受。我推想无论是兰波的“别处”、还是米兰昆德拉的“别处”,都不是地域概念,而是精神的概念、是心理的体验。也就是说他们在心理上与所生活的地方、生活的时代、甚至与直接的现实生活不能融合,在精神上与所周围的环境、与生活中的朋友没有相通。 这是因为每个人出生的地域、家庭的处境、生活的环境、成长的背景、受教育的方式,对其心理的成长、性格的形成、思维的指向、价值的取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多愁善感、豪气冲天、忧郁敏感、乐观昂扬、沉默寡言、热情奔放等不同的性格在幼年时就已经铸成,并且伴其一生。不管他身处何时方、不管他身居何职、不管他生活在哪里、不管他人生际遇怎样?那种生成的性格都会伴随着他终生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即使因为生活的突然变故会在某个时间、某个事件上发生改变,但从根本上是改变不了的。所以有的人是见面熟、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能够把他乡作故乡,都能够生根开花,甚至乐不思蜀。而有的人无论在哪里生活,都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感觉,都有一种精神孤独的感受! 于我而言,因为童年和少年的生活遭遇,养成了我封闭、敏感的心理,形成了向往山野、喜欢自由的性格。但是,现代生活“任是深山更深处”,也无一处桃花源。因此,几十年来,从故乡到他乡,从乡下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身体上我在这里,心理上永远在那里。 哪怕是置身嘈杂的社会,热闹的世界,我也感到是身在异乡,哪怕是面对多彩的生活,欢乐的人流,我也总神在其外,哪怕身处流光溢彩的街市、灯红酒绿的喧嚣,我也觉得与我毫不相干。甚至与朋友一起谈笑、和同事共同欢娱时,我也感到那是别人的世界。我的生活应该是与热闹无关、与嘈杂无关、与多彩无关。因此,我常常一个人奔走在田野里、仰卧于山坡上、吟咏于河水边。但是,这一切也没有让我有种融入故乡的感觉,相反,有时那种异乡感还更加强烈。这时我只好到书中寻找故乡,可是,读什么书又让我颇费踌躇。《红楼梦》有些凄凉,《三国演义》不适合心境,唐诗宋词太过哀伤,元曲又太过凄婉,只好又放下书籍出外游荡。走着,走着,一股思绪涌入脑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定数,都有各自的禀性,雄鹰天上飞,鸭子水中游,老虎山中啸,恶龙深潭藏,都是先天注定。如果超出了定数,改变了禀性,必然会让它们有种迷失在异乡的感觉、有种脱胎换骨的痛苦。人也一样,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人生哲学也是命中生成,这注定每个人的人生感觉不会相同。有的人无论怎样的成功、无论怎样的得意,无论怎样的欢乐都不能排解精神上的异乡感、心理上的孤独感。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无论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轨迹、获得怎样的人生辉煌,最终的归宿都是浩茫的宇宙,每个人的现实都是生活在异乡!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处”只是驿站,“别处”才是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