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那棵大柏树
看到那棵大柏树,爷爷他自不然的想到了五十年前, 南水北调修水库,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丹江大坝动工兴建, 丹江口大坝蓄水后,一九六四年夏秋,王家老屋被水淹, 爷爷响应号召,支持国家建设,积极移民搬了迁。 他把院中的一棵柏树挖起,又叫几个儿子把树抬上肩, 谁知,他早就在后坡顶挖了个树坑,把树栽在坑洼里面, 在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带着儿子、孙子,不是信迷信,告别故土到祖坟上祭拜着祖先!
回院告别亲朋乡邻,驼背拄着棍,叫我把牛牵, 捧一把故土,绕着三间土坯草屋,圆圈转了又转, 加入第一次移民队伍,从老屋搬至移民集体安置点, 那里荒草丛生,是土地贫脊的处女地,恶劣的生存条件。 爷爷作为生产队长,号召大家自力更生,敢叫日月换新天, 社员会上他说:“战晴天,抢雨天,乘着月光我们当白天!” 没有机械设备就肩挑背扛,互帮互助盖坯房,建立了新家园, 1978年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吹热了山乡人的心窝和“一亩三分田”!
一天, 爷爷带我到大柏树下,想到了祖辈们在水下的故乡长眠, 这棵他亲手栽植的柏树正茁壮成长,看见了移民逐渐丰满的饭碗, 承包的土地丰收,生活蒸蒸日上,日子好过多了,源自农人苦干加巧干, 爷爷看到有人盲目开荒种粮,水土流失,山高土薄,心里难受似油煎! 如果这样下去,肥力减少,单产下降,种粮收入增长速度必定趋缓, 资源遭到破坏,调水就要蓄水,移民精神不弘扬,咋能续写篇、绘画卷? 当时,他就似乎嗅到新气息,带头学柑桔种植技术,致使桔林片连片, 既拓展增收渠道,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摆脱了纯种粮油桎梏的锁链!
在这里,爷爷按着党的指示,带领群众奔小康,成了一只领头雁, 因地制宜修筑石埂,移土培肥,梯级开发、保水保肥,土质得到改善, 穷山恶水的生产、生活环境,桔乡!抛掉了旧样、容貌彻底获得改变。 农忙休暇,他在桔树林中,戴着350度的老花镜,认真学习报刊, 南水北调的新闻篇篇不袤,关注国家大事、大乐事,喜好终身不改变, 北方水源瓶颈越来越重,170米水位线上,面临必须后靠二次搬迁。 步入花甲之年的爷爷、正该享受天伦之乐啊,他早已儿孙堂满, 安土重迁啊,千百年业!华夏的子孙们,早已形成了传统习惯。
爷爷逢人便说:“北京城呀,离我们很近很近,并不算很远,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三千里汉江,把南北儿女的心紧紧的牵, 首都人早吃上丹江的水,仅只是我们应做的奉献,……” 在二次搬迁的新家,爷爷走在柏油马路上,望着节能路灯笑开颜, 回家打开水龙头,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响声就是爷弹的弦, 耄耄人脸上写满了幸福,耳不聋、眼不花、含饴弄孙过百年! 今天,他叫我陪他回到老家来,再看他栽的大柏树在山颠, 啊!我爷爷他就是南山上的不老松,见证了苦日子历史,见证了水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