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麻殷图)
67岁的陈敦启,只上过三年学,在大冶市陈贵镇九桥村当了一辈子农民。村里不少人觉得他“不务正业”。
干农活时,老陈有时会停下来,若有所思,旁人忍不住批评:“想些什么?”
老陈不好意思:“都是天方夜谭。”他的确开小差了。他想了一大堆跟农活关系不大的事——“有没有一种小机器,几十上百地组成一队,像蚂蚁一样循环往复忙碌,帮人类开路挖隧道。”
可惜,想得再多,他也不得不提醒自己,该动锄头干活了。直到今年8月,市里来电话后,他痛快地甩甩手,锄头扔在了地上,赶回家把消息告诉家人:他的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获得了批准。
世界上唯一的棋盘
老陈专利,是一种棋,名为“三素码棋”。
12日上午,团城山公园里,陈敦启和12岁的孙子陈明,在草地上铺开了小桌布大小的棋盘:中间是49个小正三角形拼成的大正三角形。大三角的三条边外,分别画着一条标着数字的长条。棋子上写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数字,分别从0到5,三人玩,一人一色,一色六子。
“棋”和“数字”的关系,他很小的时候便有印象。那时候,小伙伴们玩的一种叫“天棋”的数字棋,但是那种棋有点像猜拳,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陈敦启一直想,创造一种数字棋,公开对抗,纯靠技术。
围观的人好奇极了:“这是什么棋,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咧。”没见过很正常,这是三素码棋的第一张棋盘,还没有进行推广,因而也是唯一一张。
旁人看了一下,便懂了规则要领:三个玩家的棋子,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得到相应分数。最后总分最高的是赢家。
一盘棋下完,旁人便理解了规则,陈敦启很高兴,他希望大家体会到:“三素码棋,老少咸宜,很好学。”整个过程,只有十分钟左右。
17年的等待
下一盘棋,只花了十分钟。不过,三素码棋的成形,却耗了他17年。
陈敦启说,三素码棋,曾经很多规则上有漏洞,在理解专利政策等细节上,他也走了不少弯路。更重要的是,生活似乎一直暗示他,科学文化跟他没有缘分,好好挥锄头才是正经事。
陈敦启不管这些。上世纪90年代,年近50岁的他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自学认字。售价78元,一盘算,相当于半头猪的价,但他还是买了。
他在一个矿井的机房做事,闲暇时间多,认了不少字。他回忆说,那是难得的自学机会。悠闲之余,童年时的愿望浮现脑海——能否发明一种数字棋,排除掉“天棋”的运气性,公开对抗。
在“天棋”的三人游戏、加法运算基础上,他确定了新棋的三个要素:“三角形、三颜色、每次运算三数字。”定名为“三素码棋”。
1997年,他申请专利。规则上的漏洞却一个又一个。“每个小漏洞,都是致命的打击。”当年的挫败感,他铭记在心。雪上加霜的是,他岁数太大,丢了工作。
“你个农民,不好好种地老想这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冷嘲热讽的话也围拢过来。他叹气:“算了,什么事情都别折腾了吧……”
奔波生计的陈敦启,又找去了矿山,14年后,64岁的他累坏了身子,被迫回家。在家里,两个小孙女正在下棋,陈敦启瞪大了眼——那不是自己中途放弃的三素码棋棋盘吗?“爷爷,你这个棋怎么只有加法运算?”孙女稚嫩的声音问道。
这个问题以及孙女们玩棋时的快乐劲,一下子点燃了他熄灭的热情。找来运算资料,潜心调整规则。今年年初,完整棋盘设计确定,他再次申请专利。8月15日,顺利拿到了专利证书。
新棋需要推广
专利证书到手,高兴的也就只陈敦启自己。不过,有些人觉得,这张纸还不及一篮子菜实用。
陈敦启感慨:上世纪90年代,他设计了一种蜂窝煤烧炉的自动开关,也获得了专利,却也没得到认可,因为没多久,这种炉子便被淘汰了。
炉子开关是因为过时而不被推广,三素码棋则是因为太新,尚不被接受,但他看好三素码棋的未来。“这游戏规则简单,却也变化很多,老少咸宜,受众广。此外,很适合三口之家,父母可借此锻炼小孩计算能力。”
他期望的美好愿景是:有一天,有厂家生产三素码棋,更多人会像当初孙女一样感受到这种棋的乐趣。有意推广者,可联系陈敦启,电话:13687185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