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年苦槠树 咸安最大古树︐
■文/图记者刘玉关通讯员施劲松吴翔
树高近20米,胸围9米,冠幅东西20多米……在咸安区汀泗桥镇洪口村16组新屋李西北向的山坡之上,810年的苦槠古树用时间“站”成一片靓丽风景,用年轮“站”成了一种情怀精神,用岁月“站”成了咸安区第一大古树。 近日,记者慕名走进咸安区汀泗桥,寻访这株苦槠树…… 胸围九米—— 咸安区最大的古树 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洪口村,走在16组新屋李的蜿蜒小路上,西北向山坡上的一株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的苦槠树,足以吸引任何一双爱搜美的眼睛。 看,五六层楼的高,不禁让人仰视,仰视苦槠树810年风霜岁月积淀的风采——这株咸安区年纪最大的苦槠树;五六人难以合抱的大,不禁让人惊叹,惊叹苦槠树810年风雨时光集聚的光芒——这株咸安区胸围最大古树。 站在古树下,抬头仰望,树皮已苍老斑驳、树身有巨大空洞,侧枝也悄然枯死……虽然古树处处都流淌着岁月痕迹,但一树带刺的褐色小果子却彰显着古树的生命力。 紧贴古树,三根古藤向上攀爬,颇有一番诗意。其实,一株古树就是一种情怀。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悲怆,是“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的感叹,还是“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的大气,古树都是诗意的栖居,灵感的源泉和文化的传承。 苦槠豆腐—— 困难时期美味佳肴 走在苦槠树下,一阵风袭来,褐色小果掉落在头上,隐隐作痛。低头一看,十月的果子铺满一地,让人顿感秋收的喜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识苦槠果,但在过去却是当地村民口中的美味。”58岁的村民李红林如是介绍。 “苦槠树一般是五月开花,十月结果。过去每到果实成熟之际,大家都到苦槠树下捡果实,虽然味道偏苦,却是孩子们口中难得的零食。而大人们则捡起果实回家做菜,有时甚至还满山跑去找苦槠树,就为做一道‘苦槠豆腐’。”李红林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当地人家都常吃这道菜。虽然如今很久没有吃,但苦槠豆腐已打上了浓郁乡土印记,已进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苦槠树,当地人也叫槠树。它是长江南北的‘分界树’,因为它是长江南段的特有植物,再往北,就没法生长了。”咸安区林业局林政股周习九介绍,此株苦槠树历经810年风雨,记录了山川、气候的巨变和生物演替的信息,就是咸安的一张生态名片。 镇庄之宝—— 承载历史见证兴衰 在苦槠古树旁,有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江东吴主”。当地村民逢年过节,都必来此庙,祈求全家平平安安,事事风调雨顺。 78岁村民李克能介绍,听上辈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江东吴主”从江西搬迁至此,繁衍了数十代。此株苦槠树就是由“江东吴主”所栽种。传说曾有人砍伐了此树树枝,没多久就连遭厄运。后听人谏言,修整此庙和维护此树才得以慢慢转运。从此,村民对古树愈加敬畏,从不损害一枝一叶,更无人攀爬摘果,即使有自然死亡的枝干,也无人敢捡回家。 “苦槠树是当地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村民的一种精神支柱。”李克能一句话总结了村民对古树的情怀:它就是镇庄之宝。 古树,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和文化,而且也承载着一种情怀和精神。810年,虽然历经朝代更替、世事沧桑,但苦槠古树却依然不畏严寒,不畏酷暑,扎根深处,顽强生长。古树与最严酷的命运抗争而至死不屈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