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返回列表
查看: 2383|回复: 0

[投诉爆料] 硚口区赖帐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

主题

1

帖子

8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0-17 13: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投诉爆料
投诉地: -
投诉行业: -
联系人: 保护信息
身份证号: 无权查看
补充信息: 隐藏内容
是否愿意接受对方联系和帮助: 隐藏内容
联系电话: 保护信息
      明代成化年间以前,汉口实为汉阳城外的一片芦荻漫滩,行政隶属汉阳县,仅有少许流民居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洪水泛滥,汉水改由郭茨口沿龟山北麓汇入长江。汉水改道不仅形成了新的入江口,也将汉阳城外的芦荻漫滩一分为二,南岸即是今天的汉阳,北岸发展成为今天的汉口。汉水改道之初,两岸地域均称汉口,即汉水入江口。尔后,北岸船帆集结,商贸始盛,人丁集聚,水运发达,街巷建立,集镇形成。明隆庆年间,商贸市场已颇有规模。明万历元年(1573年),又成为湖广漕粮交兑口岸,至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汉口已为九州名镇。

      在汉口镇发展的过程中,汉口有过3次堤防大修建。明代崇祯年间(1635年)始修袁公堤、清代同治年间(1864年)修汉口堡、光绪年间(1905年)修张公堤。3次堤坊修建多在今硚口地区之内,且每一次的修建都大大推动了汉口城市区域的发展。修建袁公堤时,因取土筑堤形成一条几达十里的玉带河;修城堡、辟护城河后,为便利交通,又在玉带河、护城河上修有30余座石桥和木桥。其中有两座石桥架于两河通往汉水处,故而有人称此地域为“硚口”,后分别称为“大硚口”、“小硚口”。百余年间,历经城拆、堤废、河填、桥毁,但“硚口”之名沿用下来,并成为今天的区名。

      明清时,硚口呈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兴旺景象。硚口沿河一带形成汉口最繁盛的市场,而汉口沿岸“八码头临一带河”之宗三庙、杨家河、五显庙、老官庙、沈家庙、接驾嘴、四官殿、艾家嘴码头大部分在区境内,故水运的发展促进汉口镇的商贸繁荣。早期的商品贸易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夹街、里巷,逐渐形成规模。贸易商品计18类、230余品种,其中尤以盐、茶、粮、油、药材、什货、棉花、牛皮等八大交易行远近驰名。

      水运码头的兴旺,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开店设市,建会馆、公所,汉正街市场由此繁荣。汉正街东起集家嘴,西至硚口,全长十余华里;北与小夹街、大夹街、汉中街平行;南与汉水街平行,其街巷数以百计。汉正街东端以药材、参燕、金银行业为主,从鲍家巷到打扣巷有官钱局、钱庄、票号和典当行,是谓汉口镇早期的金融中心;中段以百货、布匹、山货、海味、纸张等为主;西段以粮、什、油、棉为主。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口修城堡,商民纷纷在长堤(袁公堤)两边建房设店,开辟市场,由此形成的长堤街呈现出:“瓦屋竹楼千万户”、“前市后街屋似鳞”的繁荣景观。长堤街的兴起使汉正街市场向北拓展,在汉正街与长堤街之间逐渐开办铁器、铜器、竹器、木器、染坊、纺纱、织布、刺绣等众多手工作坊,形成市场新格局。手工作坊与店铺融为一体,形成前店后坊、产销结合的商铺群,并按行业或经营商品集中为专业街肆,且以经营的行业取名,沿袭至今。以汉正街为中心,街巷纵横交错,行业星罗棋布;钱庄商号,堆栈店房,鳞次栉比;酒楼茶馆,宾客盈门,络绎不绝;长江汉水,铁驳木船,帆樯林立,这种得水独厚的地理优势,奠定了汉口镇为全国四大名镇的地位。

      前人之述备矣,硚口因商而兴,而今的硚口却不乏唯利是图。曾宪荷是硚口的原住民,2009年该区启动金三角拆迁项目,曾宪荷在拆迁中获得拆迁补偿,计有位于商业旺地的商铺门面一套和动迁安置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