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雷雨》横空问世。八十载悠悠岁月,惊世之作历久弥新。八十年后,《雷雨》在曹禺先生故里再现光芒,华篇巨制让世人一同缅怀一代戏剧大师,也记住了这样一个地方,那便是曹禺笔下深深呼唤的“我是潜江人”中的潜江。 一场盛会虽然已经落幕,可萦绕在人们的心中的是源源不尽的文化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感。正如市委书记张桂华曾说:“通过举办文化站周,建设文化名市,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鼓舞了士气,集聚了人气,为地方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巨大商机。” 2004年到2014年,十年三届文化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北京人艺、龙马社……各院团、报纸期刊、专家学者,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小城市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热潮。 在国家一级编剧、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冰的眼里,潜江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也是能聚集文气的地方。“潜江能将曹禺文化周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是一件特别值得尊敬的事情。曹禺文化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阳春白雪,在通俗文化和商业文化非常流行的今天,大家不但没有忘记曹禺,还把曹禺文化作成一个文化周来进行推广,这是一件非常难得、非常值得敬重的事。”李冰如是说。 文化周期间,无论是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走进曹禺故里”大型文艺演出、省文联“百名牡丹下基层”演出,还是京剧、黄梅戏等多剧种《雷雨》和话剧《报警者》演出、花鼓戏惠民展演、中外大学生专场演出,都吸引了各地观众的目光。“感觉比过年还热闹,街上挂着大红灯笼,剧院里唱着各样的戏,感觉潜江哪里都是人。”市民王先生道出了广大市民的心声,文化周的举办让潜江“热”了起来,激发了每一个潜江人的自豪感。 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慕名前来,梅苑里姿态婀娜的梅树,马昌湖畔说也说不完的潜江旧事,兴隆河上气势磅礴的平原第一坝,穿越千年的章华台遗址……因文化周之名,潜江的风土人情便这样畅快淋漓地展现出来。“噢,原来潜江是这样美的!”游客的赞许便是最好的营销宣传。潜江文化旅游向外界从开一扇窗到现在开门迎客,文化周的魅力不言而喻。 商家无疑是文化周期间的受益者,市内各大酒店纷纷挂出“客满”的告示,特色餐饮店内更是高朋满座。出租车司机胡师傅就对记者说,文化周期间客流量明显比往常多,特别是火车站,每天跑好几趟呢。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周期间,200多名客商应邀参曹禺文化周招商推介会,共签约项目40个,合同引资总额290.82亿元,创历届龙虾节、文化周等大型招商活动新高。这些项目的顺利签约和建设实施,将对延伸潜江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起到带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潜江生态龙虾城也在文化周隆重奠基。生态龙虾城是一个以潜江龙虾文化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是潜江的首个生态旅游CBD,将成为潜江的新地标,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一张靓丽城市新名片。 如今,“曹禺文化周”已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被人民网、中华节庆研究会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然而,潜江人从不肯满足,他们探索着在从办节到建都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化事业大发展、城市面貌大改观、招商引资大突破、潜江知名度大提升。可以预见,曹禺文化周的举办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潜江的风景如此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