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石市中心城区除了停车难,还有什么难?当然是上学难,相信不少家长都深刻体会到孩子读书的“学位”难求。
中心城区“学位”紧张,导致大班额、大校额、学区房水涨船高,市中心城区每年适龄入学孩子增加1万余人,教育资源的供给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学位”迫在眉睫。
昨日,黄石市教育局、黄石市发改委、黄石市财政局共同编制的《黄石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2014年—2018年》(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出炉。规划中提出到2018年,黄石将完成改造老虎头小学、武黄路小学、沿湖路小学等482所小学,全面增加入学“学位”,根本缓解中心城区入学难。
小胡“入学记”
提起小孩入学读书,在团城山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胡先生这个夏天可是感慨万千。“我带着儿子去了五所小学都以人满拒收。”胡先生称,沈家营小学满了,中山小学满了,老虎头小学也满了,就连武黄路小学都满了。
胡先生寻思着,公办学校都满了,就多花点钱去读民办学校黄石中英文学校总可以吧,一去询问竟然也满了,这下胡先生傻眼了,怎么办,别的孩子都报到了,自己的儿子竟然连读哪个学校都没有着落。
9月3日了,胡先生的儿子小胡也着急了:“爸爸,别的孩子都上学去了,我怎么还不能去上学呢?”儿子的问题着实难倒了胡先生,最后经过多番周折,小胡终于在黄石中英文学校报到了,胡先生感叹,这简直比考个大学都难。
是不是确实都满了呢?昨日,老虎头小学校长谭杏芝告诉记者,这个学期新生只能收120人,可现在收了300人。中山小学新一年级每个班学生更是达到了62人,汪文旭校长整个暑假不敢开手机,更不敢到学校办公室办公。武黄路小学教室非常少,过渡房都用来做教室,张坤山校长着急得不得了。
不少在鄂州花湖买房的家长带孩子来报名,来黄石打工的流动人口子女来报名,有新建小区的适龄学生,还有缓解中山小学入学压力的学区的孩子......一时之间过去处于薄弱学校的老虎头小学现在也“学位”难求。
“学位太少了,房子盖太多了,学生增加太快,学校却还是原来那么大。”老虎头小学校长谭杏芝介绍,像小胡同学一样来报名登记的有100多人最后没能来报到,确实装不下了。
人情“条子”难倒教育局领导
孩读书家长难,教育局领导也犯难。
“我最怕接到各级领导的电话和打招呼的‘条子’。”西塞山区教育局书记邢庭稳称,西塞山区的沿湖路小学、龚家巷小学还有十六中都是入学矛盾的聚焦点。
尤其是沿湖路小学,只有180个招生计划,学校现所辖学区包括联合村社区、月亮山社区、陈家湾社区和十五冶社区、太子湾社区。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属于该校的适龄儿童急剧增多,学校难以满足这些学龄儿童的正常入学。
学校周边在建铁路系统高层建筑3栋,十五冶社区高等建筑2栋,月桂花苑高层建筑2栋即将投入使用,预计800余户居民迁入居住,学校将相应增加200余名学生。随着王家湾改造,未来两三年,王家湾一期改造将增加居民1500余户,增加入学儿童300余名,仅有6800平米的学校如何容纳?
现在的入学矛盾就十分突出,每到秋季招生,不少家长就早起来到学校排队等候报名,家长们甚至天不亮就到学校坐着,队伍非常壮观。
“我们也想过采取外地做法通过摇号解决,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邢书记说。
今年9月份开学前,邢书记共接到100多张人情条子,最后一张都没有交给学校,因为确实塞不下。“我们局长都解决不了,我们更无能为力。”西塞山区校安办副主任卫新春称,每年亲戚朋友找到他,他也是无能为力。
摇号、连夜排队、“条子”等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最重要的是改造学校,增加学位,邢书记一语中的。
每年增加万余入学孩子
“学位”为何如此紧张,适龄学生到底增加了多少?
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得了一组数据:2013年市中心城区小学学生有46775人,幼儿园有20740人;2012年市中心城区小学生38526人,幼儿园17747人。单小学生就增加了8249人,幼儿园增加2993人,一起增加11343人。
“2014年的数据正在进行最后的统计,预计绝对不少于1万人。”市教育局一负责人称,学生人数出现增长,“学位”紧张,主要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乡镇人口快速增长等原因有关。
“我们区来自计生部门的数据是,人口增长率千分之五,第二个人口高峰期即将到来。”黄石港区教育局樊主任介绍,当前人口增长的规模与学校的规模出现较大差异,所以才会出现“学位”如此紧张的现象。
樊主任举武黄路小学的例子,这所学校周边新建金桥水岸,江泰春岸两大楼盘,预计有5万余人将入住,学校本身只能容纳300名学生,现在已经容纳480人,将来要再容纳增加的500多名学生,改造学校,增加“学位”迫在眉睫。
“再不行动,将来学校都将人满为患,学生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如何开展活动。”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周燕霞介绍,单独二胎放开后,人口高峰即将再次来临,从今年开始实施“全面改薄”规划,力争5年内改造482所小学,103所初中,200个教学点,从根本上改造学校,增加“学位”,真正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满足适龄儿童读书需求。
“全面改薄”如何实施?哪里先启动?改哪些?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有无标准?昨日,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中心城区7所中小学率先启动
老虎头小学是“全面改薄”的第一所学校。
记者来到学校看见,现在的学校操场一半为草坪,另一半为水泥地,外貌看起来比较新的教学楼内部已经破旧不堪,分别是1958年和1978年建的老房子。只能容纳800名学生的学校硬是塞下了1200多人。
“现在好了,我们改扩建设计方案规划部门已通过,今年年底将动工。”老虎头小学校长谭杏芝拿出随身携带的设计图稿告诉记者,靠近七中一侧将拆迁建成整体的教学楼。改建后的老虎头小学将有标准跑道,崭新的教学大楼,校门也将重新设计。
“这是可以容纳1800多人的标准化小学,每个班不超过45人。”谭校长说,她等这个学校改造等了12年了,现在不但列入“改薄”计划中,同时也纳入黄石港区政府的8件实事中,目前启动资金已经到位。
两年内,延安路上将再添一所标准化小学,黄石港区教育局预计投入资金860.68万元,用于改善老虎头小学的办学条件。新教学楼将建5层,每层10个教室,预计开36个班。
新教学楼建成后,老虎头小学可容纳的学生人数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将大大缓解附近住户子女就学难的问题,而每个班人数限定在45人,将消除“大班额”现象。
缓解中心城区入学难,“学位”紧张问题,只改扩建一所学校是不够的。黄石港区的武黄路小学、花湖小学、江北学校都纳入了“改薄”重点。武黄路小学目前校园占地16亩,计划向东南方向扩展10亩。扩建后的武黄路小学将容纳1200名学生,满足附近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西塞山区的沿湖路小学、龚家巷小学、黄石九中等也将启动改扩建。由于西塞山区是工业区,城中和边缘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西塞山区校安办副主任卫新春介绍,沿湖路小学、龚家巷小学、黄石九中的改扩建都已经列入“改薄”重点,设计图和规划图都已经完成,拆迁正在进行,明年将动工。
中心城区7所中小学改扩建,未来将增加至少4000个学位,解决入学难题。
“全面改薄”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什么是“全面改薄”?
“就是学校缺什么补什么。”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周燕霞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回答。
今年5月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提出“全面改薄”,是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而启动的重大教育工程项目。
遵循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的原则,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到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基本达标。
黄石市根据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的部署,结合黄石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黄石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全面改薄”共分基本建设类、教学及信息装备类、后勤装备类、安防类共4大类11小类42项。
记者了解到,“改薄”实行一区一册,一校一方案,并制定了绩效目标表,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经费测算标准。根据标准,小到一项化学实验器材的价格都有严格规定,数量更是进行了测算。
这次“改薄”不仅仅针对薄弱学校,根据黄石的教育现状,名校也要改。黄石“全面改薄”规划中,共安排资金132503万元,涉及小学482所,初中103所,教学点200个。其中黄石城区小学55所,初中24所,教学点10个。大冶市小学133所,初中41所,教学点28个;阳新县小学294所,初中38所,教学点162个。共覆盖中小学生255638人。
通过5年“全面改薄”规划的实施,黄石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将得到全面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改薄”划出20条底线
“全面改薄”也有硬杠杠,它划出了20条底线要求,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的项目学校必须是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长期保留,且办学条件尚未达到“底线要求”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
不支持超大规模学校建设(3000人以上县城初中和2000人以上县城小学),不支持超标准、豪华型学校建设。
中央和省级资金不支持办公楼、独立建筑的图书馆、礼堂、体育馆、塑胶跑道运动场、游泳馆(池)等不属于基本办学条件范畴的项目。不得用于超出基本办学条件范畴的事项,不得用于D级危房和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食堂建设。
一般情况下,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新建小学建设最多不超过1000万元,初中不超过1500万元,寄宿制学校可适当增加。
“全面改薄”的20条底线要求其中包括:消除D级危房;多层校舍建筑每幢不少于2部楼梯;教室和宿舍内外墙面平整,室内无裸露电线;教学用房室内采光良好;学生1人1桌1椅(凳);按国家标准配置满足教学需求的黑板;具备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有利于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有可供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教室;学生宿舍不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配备开水供应设施设备;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校舍一般设置水冲式厕所,厕位够用,按1:3设置男女蹲位;除特别干旱地区外,寄宿制学校应设置淋浴设施;在校门、宿舍等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和报警装置,宿舍区配备急救箱;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