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改市的试点,有了眉目。 10月14日,有报道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已经揭晓,首批“镇改市”的试点名单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二道白河镇。 10月17日,时代周报记者向浙江省发改委系统一位知情人士求证。该人士称,作为浙江省唯一试点镇,龙港镇已原则通过“镇改市”,但还在走部委的批文程序,正式下发还需要一些时日。“镇级(市)试点的目标是到2017年要形成制度和体系,在全国推广。” 此前的9月16日,国务院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在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共62个城市入选。其中,全国只有龙港镇和二道白河镇两个建制镇参与试点。 更早前的6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有“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的明确表述。 按上述标准,目前我国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可设为县级市的镇(不含城关镇)共有152个。其中,人口规模在10万-20万,达到小城市规模的镇有142个;人口规模在20万-50万,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镇有10个。 以人口规模论,龙港镇已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这个隶属于温州市苍南县的鳌江流域小镇,拥有43.7万常住人口。2013年,龙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6亿元,经济总量也超过了全国多数县级市。 近两年,借新城镇化之势,“镇改市”热潮不断升温。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已有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开展类似“强镇扩权”的试点。 龙港的试验,正是中国目前上百个经济强镇试图展示自身实力的一个缩影。 被压抑多年的建市冲动 温州市区向南78公里,即是苍南县龙港镇。龙港大道两侧,成片的工业园区、随处可见的银行网点、星级宾馆和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区,彰显这座浙南小镇的强大经济实力。 看起来,拥有189条街道的龙港已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并无二致。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小镇,在1984年从近乎荒郊滩涂上崛起,又因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集资建设城镇公共设施和户籍管理制度而享誉全国,每一项改革都是对当时政策发出的挑战,后来被誉为“龙港模式”。 龙港建镇至今刚满30年,但其谋求建市的夙愿却已持续了20年。1993年,时任龙港镇长李琦铁就公开表达过撤镇建市的愿望。是年,顶着“温州地区乡镇经济综合实力第一”的光环,龙港镇在北京举办了一次风俗民情展,在展示自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向其他地区乡镇领导传授经验。 彼时,身在北京的李琦铁,在如潮般的溢美之词中听见了一个颇令他感兴趣的声音“龙港干吗不建市?”—龙港的经济总收入和人口总量更胜于内地的一些中小型城市,为什么不能建市? 1994年,龙港镇人口已达13万,工农业总产值5亿元,设镇之初的“鳌江流域经济中心”目标已经达到。但面对这样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镇级行政管理捉襟见肘。 1996年,已卸任多年的龙港镇首任党委书记陈定模等离退休干部居前台出力,部分龙港企业家居幕后出资的“龙港建市促进会”成立。该协会以龙港与对岸鳌江镇合并组建副地级城市为活动目标,组织张贴标语等行动,内容都是些要求撤镇建市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