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4-10-21 23:01 编辑
长江奇景——江中石林
地名是一个代号,但它可能又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数不尽的故事。阳新人都知道阳新有个镇叫黄颡口,但是否都知道黄颡口这一地名缘何而起、它身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由来:黄颡鱼与黄姓
黄颡口滨临长江,有“花果之乡”、“鱼米之乡”的美称。黄颡口这一地名是如何来的呢?
“对此我没进行过细致的调查、考证,不过听过一些民间传说。”20日,黄颡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贾希超说,传说在很久以前,黄颡口一带有两户姓黄的居民以卖黄颡鱼为生,到后来名气大了,就有了黄颡口这一地名。
事实上,关于黄颡口这一地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互动百科中关于黄颡口镇的介绍中提到了黄颡口的名称来历——黄颡口居民历来以江上运输和捕鱼为生,黄姓是三国时代黄颡口的大姓,黄颡口指的是黄姓的两个渡口(这一说法可信度很高,因为现在偶尔还可见“黄双口”式的写法)。而阳新县政府门户网站上,关于黄颡口的简介中写到:“黄颡口镇位于黄石市东南部,阳新县东部,北临长江,与药圣李时珍故里蕲州隔江相望,因盛产黄颡鱼,又为港口,故名黄颡口,明代始称黄颡口镇。”
另外,据1984年版的《阳新县地名志》记载,黄颡口为滨江小集镇,因地形像黄颡鱼,镇傍其口,故名黄颡口。“因地形像黄颡鱼的说法我之前并不知道。”贾希超说,他到黄颡口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但在去黄颡口工作后也有意识了解过黄颡口的历史文化,却并未听说黄颡口的地形像黄颡鱼,养黄颡鱼的倒还是有的。
综合上述几种传说,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长久以来,黄颡口渔业发达,而其地名由来,与黄颡鱼有着斩不断的联系。
建于明代的滨江古镇
黄颡口是阳新县历史悠久的古镇之一,自明代建镇,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据黄颡口镇中学语文教师严俊考证,在《明史》和《清史稿》中发现了有关黄颡口的一些记载:
张廷玉等著的《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中写到,“兴国州元兴国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永兴县省入,来属。北有银山,西有黄姑山,旧俱产银。南有太平山,与九宫山接。东有大坡山,产茶。东北有大江。东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镇巡检司。又东北有黄颡口镇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领县二:大冶州西北。北有铁山,又有白雉山,出铜矿。又东有围炉山,出铁。又西南有铜绿山,旧产铜。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检司。通山州西少南。东南有九宫山,宝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东有黄泥垅巡检司。”
而在《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湖北》中则写道:“兴国州繁。府东南三百八十里。南:阖闾。东:大坡。西:黄姑。北:大银山。西南:龙山。东北:大江自大冶入,又东入江西瑞昌境。富水自西流入,谓之富池口。有富池镇巡司。西南:龙港,北与富水合,移州东北黄颡口巡司驻之。有驿。”这里,《明史》中提到了黄颡口镇巡检司,也就是说,至少在明朝,就有了“黄颡口”这一地名。
在《阳新县志》记载:黄颡口镇与蕲州隔江相望,明代中叶建镇,设黄颡司,有文、武衙门,辖(氵韦)源口和富池口;清代设巡检司、厘金局。镇上有正横合面街,正街临江,东西向,长600米,宽6米,单合相间,石板并沙土路面,多为商户和手工作坊;横街合面式,与正街呈“T”形,南北向,长280米,宽4米,石板路面,多为船民住宅,亦有少数杂货、熟食铺面。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时期,受国民政府军骚扰和日军蹂躏,多数房屋被毁,商户停业。1948年有百货、南货、药材、水果商行数十家,船民约200余户。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黄颡口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376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另《明太祖实录》中提到了关于设立巡检司的原因—— “朕(朱元璋)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这说明,巡检司一般设于关口、要道,黄颡口设巡检司,说明当时的濒临长江的黄颡口地理位置重要。
如今的黄颡口,则凭借自己的区位优势和沿江经济开发的势头,在工业、农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发展,并在着力打造花果名镇、工业新镇、文化重镇、和谐古镇、滨江秀镇。(今日阳新 记者 程婷 )
【美图看阳新】美丽阳新之黄颡口镇
http://bbs.cnhubei.com/thread-2993763-1-1.html
(出处: 东湖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