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公安局蕲州镇水陆派出所女民警王晓红:警徽闪耀警花红 QQ图片20141023094127.jpg (60.4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42 秒前 上传
QQ图片20141023094158.jpg (66.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8 秒前 上传
QQ图片20141023094226.jpg (55.6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5 秒前 上传
记者严克林 周海斌 周华生 通讯员 张晶 人物名片: 王晓红,女,汉族,湖北省蕲春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6年12月6日出生。1986年12参加工作,1995年3月调入蕲春县公安局蕲州水陆派出所任户籍民警。 她所负责的户籍工作多次被评为黄冈市“十佳文明户籍室”。 2009年,中共蕲春县委授予“四先型”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至2013年荣获蕲春县公安局“十佳民警”;2009年、201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蕲州镇授予巾帼服务标兵; 2014年5月,荣获蕲春县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其连续多年被蕲州镇评为岗位能手。 19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群众的需求是她的头等大事。她对待群众始终能够做到微笑服务,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为群众解决户籍问题。优质服务是她的执着追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情况下,她仍能不厌其烦的为群众做好解释,提供细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为农村老人办理证件时,大多数都是采取主动上门,尽量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方便。为方便节假日返乡群众办理各项业务,她始终坚持节假日开门服务,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群众口碑是她的无尚荣耀!19年来,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群众口碑,树立了平凡而又丰满的形象。 她的先进事迹先后被鄂东晚报、中国报道网、平安荆楚网等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在蕲春县蕲州镇,只要提起派出所的王晓红,无人不知,家喻户晓。对她的服务态度,敬业精神,人们纷纷赞不绝口,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这是对她一种至高无上的赞誉。 她是户籍窗口的“闪烁红星”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事?”“同志,我能帮上您什么忙?”这是王晓红多年来在户籍窗口上标准的文明用语。走进蕲春县公安局蕲州镇水陆派出所户籍室,你总能看到王晓红的微笑和热情。她的质朴和言行,让老百姓感到心里温暖,办事踏实。 常听到群众反映,到一些窗口单位办事难。门难进、脸难看、人难等。而王晓红站在户籍这个窗口上,十几年如一日,总是热情服务,让群众满意。为整个公安机关树立了形象。她坚持每天最早一个到岗,最晚一个离开。以良好的姿态迎接工作,用热心、细心、耐心面对每一个办事的群众。人再多、时间再晚,只要有群众在,她都要坚持办完最后一份户籍业务才下班。白天工作未处理好的,她就利用晚上加班加点,直到把当天的工作做完,才离开户籍室。从不以下班或办不了为由,拖拉推诿。群众的事在她心里永远都是大事。 蕲州镇菩堤村有个姓王的婆婆,是布依族人,今年75岁。老伴去世后,老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几十年以前她嫁到蕲春县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户口本上民族一栏被写成了汉族,王婆婆为此一直揪心不已,却始终找不到更正过来的办法。因此,也没有办法办理二代身份证。这一拖就是四十几年,老人的黑发变成了白发,可她的民族身份却始终变不回来。前年11月,蕲州水陆派出所为了方便当地群众,就在菩堤开办了一个警务室。王晓红从此成了两个窗口的大忙人。每逢周一和周四,她就一大早赶到那里,为当地村民办事,中午又匆匆地赶回所里上班。王晓红来到菩堤。使彻底失望的王婆婆又看到了希望。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警务室,向王晓红反映了情况,她说:“我的男人是汉人,我也很爱汉族。可我的根,是布衣族啊!我不能死了,连根都找不到。”一番话让王晓红心酸、难过。她认为,这是我们基层民警在过去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让老人期盼了这么多年,伤心了这么多年。为了一个母亲的心愿,也为了一个民族的和谐,王晓红当即就满口答应了王婆婆。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四十多年的陈年旧案,如今很多人和事都已经物是人非了。为了找到依据,王晓红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她头顶烈日,跋山涉水,进村入户,摸排询访。连续40多天,她走过10多个村组,询访过400多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晓红终于发现了王婆婆民族身份的相关证明,她便一手一脚地收集资料,亲自帮助她填写申报表格,没让王婆再多跑一步路,在一个星期内,就将她的民族更正为布衣族,并为她办理了新的身份证。一桩四十多年未了的心愿,在王晓红的手里如愿了。在王婆婆眼里,完全失望的事情,王晓红却解决了。难怪当地群众把王晓红当成“贴心人”。2008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户籍室办证大厅排满了办理“二代身份证”的人,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办证时,王晓红发现他的户口本上的信息与户藉网络的信息不符。就关心地问老人:“网上怎么还没有你老人家户口”?没想到这句话,一下子惹恼了老人,他当时就破口大骂,不但埋怨村干部不负责任,还骂王晓红是故意挑事不给予办理证件。挨了骂,心理再委屈,王晓红仍然坚持笑脸相迎,和气解释,耐心劝说,仔细查阅老档案和底册,最终找出了原因。原来,老人的常住户口,在变更登记栏目里写着“于1989年10月因病故注销”。一个大活人,怎么变成了病故呢?难怪老人发火。过去的遗留问题,王晓红感到惊异,她苦口婆心地给老人做工作,按照程序,又主动帮助老人找村干提供证明材料,找领导签字上报,补录户口,重新办好身份证,送到老人手里。并再一次向老人表示歉意。老人双手接过证件,眼睛都湿了。一次误注,让老人寒心伤心。一句安慰,又让老人心里温暖。像这样热心帮助群众的事情数不胜数。户籍室那一面面写着“为民解忧难情深似海”、“廉洁高效展民警本色”和全市“十佳文明户籍室”的锦旗,就是对王晓红工作的最高奖赏。 她是基层群众心中的“红姐” 俗话说的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晓红在基层老百姓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口碑到底有多好?你进了户籍室,看了她与群众现场交流的情景,你就会心中有数。在蕲州,无论是年龄大的或小的,都亲切地叫她“红姐”。这个“红姐”的“红”字,不仅是她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代表着警徽上的一种颜色,一种付出,一种责任。 蕲州镇水陆派出所是一个大所。辖区面积156.97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0.2万人,户籍登记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非常繁重。多年来,这项工作一直由王晓红一个人负责。为了让领导满意,让辖区的群众满意,她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诚、实、细”这三个字。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不疏忽。在办理户口和身份证时,对群众提出的任何问题,她都能完整、准确的答复,办事精准到位,被蕲州老百姓称为“活电脑”、“贴心人”。蕲州东门居委会辖区内有个叫王四清的特困户,一家四口人,夫妻双双下岗,没工作,租屋住。两个孩子连户口都没有。三年前的一天下午,王四清忐忑地来到蕲州派出所户籍室,找到王晓红,试着要求解决两个孩子户口。王晓红热情接待,当时就把补办户口必须的手续和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纸上,交给王四清。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没见王四清来办手续。孩子的户口解决没有?这个家庭生活过得怎么样?王晓红一直放心不下。并多次请派出所同事帮助查实。直到前年9月才知道,王四清因为孩子没有出生医学证明,所以搁下来了。王晓红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孩子出生的医院,查阅档案,补办了出生医学证明,并很快为她的两个孩子补办了户口。王四清捧着新户口本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逢人就说:“我一个平头百姓,鬼都不认得,要不是“红姐”为我跑上赶下的办理,我的孩子这一生怕都是个黑人口。” “红姐”的名字,在蕲州地区有口偕碑。大家叫起来是哪样的亲切自然,质朴顺口。 她是百姓心中的“红色警花” “红姐”也好,好民警也好,可她在家里,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她经常在风寒入骨的夜里,让丈夫开车送她到所里办事。有时候丈夫接她下班回家,走在半路上,一个电话,又得拐回去。好在丈夫理解她,干脆也搬到所里与她住在一起。对年迈多病的婆婆,她感到亏欠更多,愧对老人。2013年6月5日,王晓红早就和丈夫约定,要利用这个星期天休息时间,去武汉看望因高血压中风住院的婆婆。为了工作,她不能为家庭尽责,不能为老人尽孝。这次看望婆婆,是她期待很久的愿望,她想亲自为老人擦一下身子,哪怕是亲自给婆婆喂一口饭,尽一份孝心。可是,当她和丈夫刚到医院,手机就响了,从对方一串急切的语气中,王晓红感到事情十万火急。原来,一位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把身份证丢失了。如果没有身份证就不能参加第二天的高考,这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命运,必须赶在天黑前,补办临时身份证。接完电话,王晓红面对卧在病床上的婆婆十分为难,她满怀愧疚地说:“妈,所里工作太忙。真的对不起。”婆婆非常理解地说:“刚才我都听见了,你去吧,路上注意安全!”听到这里,王晓红眼睛湿润了,她再也控制不了内心的情感,紧紧地拉着老人的手,伤心地说:“妈,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儿媳”。就这样,王晓红在医院仅仅呆了10多分钟,又匆匆地坐公汽往所里赶,回到蕲州已是晚上6点。她顾不擦一把汗水,就快速地为学生办理临时身份证所需的手续,还叫丈夫亲自开车把这位学生送到县局找户政科办理临时证件,让那位考生第二天顺利地进入了考场。后来考生的家长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王警官的一分付出,改写了我孩子的一生命运。也续写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精彩篇章。我代表全家,代表全蕲州的百姓感谢她!” 有人把女警察比喻成“警花”,蕲州人赞誉王晓红是“红色警花”。王晓红说:“我哪是什么花呀!顶多是一棵扎根泥土的小草。”其实,不论是花还是草,有花有草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 王晓红很普通,很平凡,她就是一个基层户籍民警。她在基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行动诠释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真正含义,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理念,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万个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