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印发了《黄石市贯彻落实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把黄石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开放度高、辐射力强、产业基础雄厚、物流畅通、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实施方案明确了黄石战略定位是在巩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力争省委、省政府支持,提升黄石战略定位,将黄石定位为鄂东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上,按照“核心带动、轴线集聚、东拓南融、组团布局”的思路,重点推进南向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推进东向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西向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形成“一脊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 实施方案细化了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体制机制六大重点任务,并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 实施方案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强化任务落实,把实施方案中的每一项任务逐级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从“一主两副”到“一主三副”
时间进入2014年,“一主两副”格局正悄然发生改变,“一主三副”时代或将到来。
2014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首提“一主三副”
2014年10月10日,为期两天的2014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在汉圆满闭幕,下届将在黄石举办。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时期,区域经济加速融合,城市间竞争已演变成城市群竞争。武汉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却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武汉城市圈提供了战略机遇。论坛期间,与会者紧扣协商主题展开讨论。普遍认为,武汉城市圈各市发展定位虽有不同,但融于城市圈协同发展抱团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城市层级、缩小发展差距的目标一致,在积极承担“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目标任务一致。
与会者纷纷表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抢占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支持黄石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暨“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核心——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主题研讨会再次提出“一主三副”
2014年10月18日,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在汉举办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暨“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核心——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主题研讨会,并举行了首届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就长江经济带以及这一国家战略下的湖北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展开学术探讨、智慧碰撞。
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如何推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首先就要解决一城独大的问题。如武汉在湖北一城独大,周边的孝感、黄石、咸宁都比较小,因为武汉在湖北的吸引力太大,把周边资源都吸引来了。 肖金成指出,依托水运物流优势,未来,在长江干流上可以崛起很多大城市,黄石、荆州、宜昌都有很好的条件,但在支持这些港口城市群做大做强时,一定要注意工农互补,不能让从农村转移出的农民沦为城市贫民。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四成,但其发展潜力远没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加快沿海和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希望通过上海带动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但如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分化依然明显,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核心原因是空间距离太远,龙头上海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带动作用有限。”
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的GDP增长速度正在放缓。未来几十年,单靠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支撑经济增长的局面已经不现实,急需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创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和增长带,形成多中心网络开发新格局。
魏后凯认为,从发展战略来看,必须改变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把重点放在中上游地区,让长江实现双向开放、联动发展。以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为核心,以上海、重庆、武汉为极核,推动上中下游三个板块互动;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为核心,向东、向西双向开放。
“复兴大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魏后凯建议,湖北要打造“一主三副战略”,即打造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宜昌、襄阳、黄石三大都市圈。打破武汉一城独大的“灯下黑”的局面,把武汉“1+8”城市圈的“8”发展起来,形成“哑铃型”城市格局。
“一主三副”或许是镜花水月,或许真能成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规划,但无论如何,打破武汉一城独大的格局这是共识。2016年湖北首届园林博览会和2018年湖北省第15届运动会两大盛会即将闪耀黄石,期待黄石借此东风,解放思想,争取政策,实现黄冶融合,走向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