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楼梦:曹娥抱父122 七十九回写宝玉奠祭晴雯,刚读毕祭文,林黛玉含笑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曹雪芹的意思,《芙蓉诔》就是《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三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蔡邕赞扬《曹娥碑》碑文: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绝妙好辞”之意。 《芙蓉诔》之于晴雯,《曹娥碑》之于曹娥都是“哀此贞厉,千载不渝”。林黛玉说《芙蓉诔》可与《曹娥碑》并传,再恰当不过了。而揭秘者读到此,称赞的却是曹雪芹的信手掂来、深藏不露。曹雪芹在书中说,宝玉听了林黛玉的赞扬“不觉红了脸”,表面上是宝玉听了表扬不好意思,实际上是因为曹娥的故事触到了秦可卿(宝玉——抛女——秦可卿)的敏感之处——“曹娥”“抱父”。秦可卿——竺香玉入宫前就是曹雪芹的人了,因此曹雪芹用“焦大”“料理”等谐音“曹太”——曹雪芹的太太,也是曹娥,曹雪芹曾自诩“太虚幻境”——“太幻虚境”——“太皇雪芹”,太皇身边的女人当然是“曹娥”了。再者,曹娥救父,秦可卿毒父,“救”和“毒”音近,“义”却截然相反。另外,曹娥投江后抱父尸浮于江面,可是“父女相抱”——雍正纳女为妃对于秦可卿却是难以启齿的蹂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