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有首传统民间谜语:
兄弟四人共两胎,
未曾出世先分开。
嫡亲兄弟挨不到,
叔伯兄弟总是挨。
(猜人体部位)
谜底是:“螺蛳骨”。又叫“播罗骨”。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

书面称“踝骨 huáigǔ”,分内踝、外踝。指桡骨茎突。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腕者,…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内踝和外踝统称“踝骨 ”。


喜欢打篮球的朋友都知道,
这个关节很容易扭伤。

踝关节扭伤常见,占运动创伤20%~40%。多为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牵拉或撕裂,严重者可伴撕脱骨折。踝关节是运动的重要枢纽及承重关节,其状态直接决定人的生活和运动质量。
也经常听到有女同志说:“我的脚扭了。”“莫穿高跟鞋哒!”

为什么踝关节这么容易受伤?

踝关节在跖屈( 做踮脚动作) 时,往往脚会向内翻,即脚心翻向内。由于踝关节特有的解剖结构,这时踝关节不能很好地匹配, 处于“灵活有余,稳重不足”不稳定状态。在踝关节跖屈( 比如下楼梯、下山、起跳后落地等) 活动时失去平衡, 易引起关节内翻,导致踝关节的内翻损伤,即踝外侧扭伤。约占踝扭伤总数85%。
踝关节周围的交叉韧带、骨膜也很脆弱,尤其在跖脚的时最为脆弱。踝关节受过伤的朋友,作剧烈运动时最好带护踝。

问题是踝骨为什么叫“螺蛳骨”“播罗骨”?
人体难道跟“螺蛳”“菠萝”有关?

《说文》踝,足踝也。从足,果声。谓足左右隆然圆起者。
猜踝又读若“螺”。书面虽未载踝读luǒ音。
清钱泳《履园丛话·鬼神·嫖鬼》“ 福建南臺闽安口多妓船,妓名珠娘,又名踝蹄婆,以其赤脚不裹足也。”踝,用同“ 裸 ”。踝蹄婆,旧时对妓女的贬称。
踝子骨即方言音“螺蛳骨”。正确写法“踝子骨”。踝此处不读 huái。
那么,“播罗骨”又是么回事?黄梅是产不出“菠萝”的。
凡鼓起状物,方言多说“播罗”音。
于肉则谓“疱”“瘤”。
刚发育的乳房,俗语称“奶苞”“奶葧”;
含苞待放的“蓓蕾”,方言“花播罗”;花葧奈。同源。
凸凹,方言音有“蹦漥”。与普通话音tu ao相去甚远。
凸,在方言音有三,dou,bo,和beng
看到钱,眼睛斗出血来了。
《集韵》屑韵徒结切:凸,出貌。高也。音合义亦合。
瞪眼时就是“眼睛子”凸出、 高出。
太胖的女人穿紧身衣,鼓眼斗睛。斗,字或作凸。
鼻脓斗斗倒。凸,方音一作斗。

二音若跛、葧。二当在三音前期,无后鼻音。
头让老师桲一棍,凸个疱起来了。凸方音蹦。三音。
桲,连枷,方言连杖或连杖板。桲在此作动词。
我爹往事年奈吃黄烟“播罗奈”。凸隆也。音葧。
脚踝骨,方言或叫“凸隆骨“奈,。
方言“隆”无后鼻音,其音若“播罗骨”。
路上有个石头“播罗”奈,差点兜跶一跤。
拖拉机走石头“播罗”奈开过去,好“腾”人!腾为震字古音。
膝盖,方言(骨+可)膝凸奈。池州亦谓膝凸隆。

凸,方音三读若蹦,隆起,突出义。
民间口语确有二、三音。然二、三音字典、书籍无考。
或为膊?又肩膊也。
《仪礼·鄕饮酒礼·介俎脊胁胳肺注》后胫骨二,膊胳也。
此证,膊,并非胳膊、肩膀专用名词。
《少牢馈食礼》不升肩臂,臑膊骼。

番,《说文》獸足謂之番。有音博禾切,补过切,读若播。
则“播罗骨”,应写作“番踝骨”“番隆骨”。
最后一张图片是“番隆骨”“踝子骨”的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