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江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刚刚收获过的农田里依然繁忙,广袤的农田里数台挖掘机正抢抓时节在稻田里开挖小龙虾“寄养沟”。
该分场五队职工、虾稻共作种植大户冯叶卿一边栽植各类水草和清除野杂鱼,一边告诉记者:“现在得为明年开春后育肥的虾苗提供食物、消灭天敌,这样明年虾稻才有好收成。”
去年,冯叶卿经营虾稻共作面积52亩,亩平效益在3500元以上,目前该分场像冯叶卿一样的致富能手有近百人,今年该分场仅虾稻共作模式就为农户创收2000多万元。
虾稻共作模式正是充分利用了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虾稻共作田块种出的大米售价也比普通大米高出许多。
如今,虾稻共作模式受到农民们的极力追捧,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饽饽”。
高场办事处小龙虾养殖基地的养殖户宋继伟也对虾稻共作情有独钟,按他的话说,虾稻共作“蛮有市场前景的”。为此,今年3月,他和妻子放弃了城里优越的工作,回到高场办事处,承包了100亩田搞起了虾稻共作。
“今年是第一年投入比较大,往后投入会慢慢少些,看我今年卖了虾子,本就基本上回来了。”宋继伟喜笑颜开地说,他的100亩田不仅小龙虾卖得好,种的稻子因为农药用的很少,品质也要高得多,价钱更好。
2014年,全市共有虾稻共作面积13万亩,与去年相比增加了5万亩。全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50公斤,亩平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收3000元以上。(潜江日报记者 成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