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市,地处我市西北角,曾被人称为天门的“西伯利亚”。 如今的“西伯利亚”,旧貌换新颜。拖市人以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破茧化蝶,摆脱全市综合考核长期甩尾的尴尬,去年跃升全市六强。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乡镇,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拖市没有区位优势,就用‘精神优势’来补!”该镇党委书记刘志华表示,以精神区位化解地理位置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后发赶超不是梦。 精神优势 托起赶超新引擎 拖市是农业大镇,白花花的棉花,金灿灿的油菜,曾换来无数荣耀。但风光的背后,却依然是“民穷镇不富”的困窘。 基础弱、底子薄,时间长了,灰心丧气、自怨自艾的情绪不知不觉在干部群众间滋长。怎么办?拖市真的甘于坐在“欠发达乡镇”的冷板凳上吗? “经济条件差,自我造血能力弱不是理由,消极被动和等靠要只会丧失发展机遇,只会被先进越甩越远。”刘志华头脑清醒。镇委镇政府提出,偏远乡镇加快发展“先天不足”,要想有大的突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1年10月,一场“我与拖市共荣辱,我为发展做什么”的大讨论,在拖市全面铺开。在思想交锋和讨论碰撞中,拖市人树立了信心,理清了思路,以担当的姿态破难题,以长远的眼光培后劲。憨厚朴实的拖市人,说干就干,“两年事一年干”、“三步并作两步走”成为机关干部的常态。“我不在办公室,在外跑项目”、“我不在家,在项目工地搞服务”……这是机关干部接打电话时经常挂嘴边的话。 在拖市,有一种精神叫“分田精神”。凭着这种精神,郧西移民分田这块硬骨头被啃下来了! 移民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这是因为移民故土难舍、人生地不熟,对新环境容易产生本能的抵触心理。土地是民生之本,分田到户是做好移民稳定工作的基础。在2011年底全市其他移民村分田工作陆续完成的情况下,唯一一个来自郧西县的移民村——郧西村的田还没有分下去,成为全市移民分田工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2012年初,镇委、镇政府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郧西村移民分田工作组,沉在一线,工作组自己带米带菜带被子,吃住在村,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不怕连续作战,敢于攻坚克难”的分田精神,白天走访,晚上开会,分田工作组的十多位同志脸晒黑了、人变瘦了,但是群众心平了、气顺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终于啃下了郧西移民分田这块硬骨头。土地分田到户后,移民安居乐业,在市移民局的指导下,镇委、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实现了“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的基本目标。 在拖市,有一种精神叫“敢破敢立”。凭着这种精神,镇机关形象焕然一新! 拖市机关老办公楼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修建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大的修缮和改造,导致墙体斑驳、土坯脱落,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属于D级危房。2012年9月,镇委、镇政府多方筹资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办公环境的改善和镇区面貌的美化,换来的是更强的工作劲头,换来的是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拖市,有一种精神叫“锲而不舍”。凭着这种精神,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 拖市虽处偏远,但拖市人敢于“无中生有”,一年引进5家新企业;拖市镇区虽小,但拖市人全力实施“造城进镇”计划,征地120亩建设拖市新城……如今,新的交通客运站搬迁新址,镇区东环正在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扶弱做强 挺起工业新脊梁 “拖市是农业大镇,农业大镇不应成为发展的负担,而要依托农业优势,扶弱做强农字号企业,挺起工业发展新脊梁。”镇委镇政府辩证分析。 后发赶超,发展突围,首先要突破工业。对外,该镇以“六千”精神招商引资(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排千难万难、成千姿百态);对内,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扶持小微型企业由小做大、从弱到强。 “专班包项目,领导包企业”,干部争当“贤内助”,对企业实行直通车和保姆式服务,对项目实行个性式、日常化服务,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能在今天办,绝不明天办。 领导对企业高看一等,干部为企业真情服务,坚定了企业家加快发展的信心,唤起了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 拖市工业的脊梁正在挺起—— 永康油化是我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生产加工企业,是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下辖三个大型油脂加工厂:天门永康、荆州永康和团凤永康,其总部在拖市镇何场工业小区,依托拖市,辐射全国。目前公司正计划新上两条灌装生产线,并正在筹备上市。 三鑫表业制造厂由环方电子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该企业是湖北省唯一一家从事手表生产的企业,目前该企业拥有浪卡等自主品牌4个,各项外观设计专利20多个,年产各档次手表20余万只,产品远销中东、非洲。 天蓬生物资源管理公司,由天门天蓬种猪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3186万元;农产品深加工及冷链系统项目由天门元淼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3960万元。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构建起囊括粮食加工、畜禽养殖、生物质能等多个产业的放射式农业产业资源循环体系,秸秆、养殖产生的废料将通过生物资源管理公司变成有机肥,有机肥再进入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再进入农产品深加工及冷链系统,在市场需求大时投入市场。目前,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已基本形成秸—沼—菜生态种养模式,流转土地5000亩,辐射农户600多户。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完善,将进一步增强循环经济活力,带动更多百姓致富…… 脊梁在挺起,小微型企业也在悄然扩张。天顺德食品、元淼冷链、天瑞木业、全盛禽蛋、金鹿源等企业,正带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 拖市人还着眼于产业集聚,在荷沙线以北、潜杨公路两旁则规划建设总面积为500亩、容纳企业20余家的工业小区,已有4家企业入驻,意向入驻洽谈企业3家。目前全镇中小企业已达42家,工商税收每年都在增长,近三年已翻番,跃上600万元新台阶。 民生为大 映衬发展新气象 民生无小事,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共享。 在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显现的同时,拖市镇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变大了、变新了、变美了。 “过去,只抽两支烟的功夫,就可以走完镇区。现在走在街上,明显感受拖市美起来、亮起来、新起来了!” 年近五旬、土生土长的居民袁天亮欣喜地说。 过去,拖市镇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街旧巷窄、房屋低矮,而且各种附属设施极不齐全,水系基本不通。“晴天灰尘路,雨天泥泞街,臭气满街飘”,就是原来镇区的写照。 秉承“不怕起步晚,后来可居上”的信念,拖市人埋头苦干,誓叫城镇换新颜。在拔地而起的民居里,在宽敞笔直的环城路边,全镇展现出了开放、现代、富饶的新姿。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及周边乡镇农民,选择入驻拖市镇区。 偏远乡镇城镇建设资金从哪里来?该镇把城镇建设纳入每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重点,撬动存量,整合资源,千方百计积累建设经费。 整合人力资源,吸纳社会资金,采取BT模式进行建设;盘活土地资源,走土地置换市场的运作模式,通过征用土地、公开出售地盘建设城镇,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只贴不赚的原则,确保土地增值;整合项目资源,争取国土整理、增减挂钩项目和各类奖补资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相继互动。近几年来,拖市每年都有显著变化,镇区富民街、人民路、环城路总长2000米,行道树、路灯、人行道一应俱全、完善备至,资金总投入4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还多方化缘,争取资金200万元完成了背街小巷硬化、亮化工作。按照镇区“东进南扩”的规划,计划总投资3.5亿元全力建设南部新城。目前正在加快完善第一期金滩商住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总征地63亩。同时旧城改造开发建设力度也在加快,新的城镇商贸中心——农贸大市场和商业步行街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百尺竿头勤跨越,万里征程亦可期。拖市人坚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在未来的征程上,拖市镇将抢抓机遇,再鼓干劲,营造更强的发展气场,乘势而上,实现经济发展后发赶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