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梦(六):梦圆——畅想水都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开闸调水之际
一场跨世纪的国家战略行动 一座古城的沧桑巨变 一个家园的梦想 今年9月下旬,受华西秋雨的影响,丹江口水库水位迅猛上涨。9月19日8时水库迎来今年以来最大洪峰,洪峰流量达13700立方米每秒,截至9月23日14时,水库水位已涨至156.06米,截至目前,水库蓄水量达167.9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通水倒计时。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中国最大的水库濒岸城市,丹江口最大的优势就是水。但为了确保库水水质不受污染,丹江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水,怎样处理好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水都丹江口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现实,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前瞻性提出了将丹江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 浴“水”重生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下游的百姓而言,意味着摆脱水患,安宁幸福;对远在北方的人们而言,则意味着干涸的缓解,生态的改善;而对于祖辈居于汉水之滨的丹江口人民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数十万移民远离故土,库区移民因水库建设而丧失了近二十年的发展机会;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丹江口市汉江河谷最肥沃的均州平原沉入水底,剩余的几乎都是贫瘠的山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越来越有限;为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清澈,减少点源污染,临近库区的工业企业或关停,或搬迁,所有招商项目的“环评”门槛高于其他地方,致使很多投资商家望而却步,发展工业的条件越来越受限;其他如交通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库区水环境保护的制约。 尽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丹江口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诸多制约因素,但也给丹江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次再造山河的机遇。但在丹江口人民的奋力拼搏下,一座初步繁荣,整洁美丽的丹江口新城区的宏图渐渐展现:背靠一碧万顷的丹江口水库,雄伟的丹江口大坝伸展臂膀,将左右城区揽入怀抱;丹土一级公路和环库路连为一体,南北通途由此打通;清澈甘冽的汉江水穿城而过,高峡平湖的胜景和厚重的武当道教文化相映成辉,一座新型滨江生态工业旅游城市伫立在“亚洲天池”江畔。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丹江口市留下一座海拔高176.6米,长3442米的旅游观光大坝,水库加高蓄水至290亿吨,库面1050平方公里,如此宏大的高峡平湖,必将引起国内乃至世界游客的高度关注。 因此,丹江口市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从文化层面来分析,这里有大人文的历史文化底蕴。丹江口市不但有享誉世界的武当文化、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而且还是楚文化和汉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沧浪文化、均州文化、移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特色。 从自然资源来说,这里以武当仙山、丹江圣水为龙头,构成了大山大水的绝美佳境。 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越条件,又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极适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武当山、净乐宫、太极峡、千岛画廊、峡谷漂流与银梦湖等景区构成了水都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加之正在建设的旅游港、五龙湾及太子岛等旅游产业项目,丹江口市山水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从地理环境来分析,丹江口东接历史名城襄阳,西依车城十堰,南靠神农架林区,北临中原重镇南阳。依仙山、临秀水。处于湖北“一江两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内。丹江圣水与武当仙山相依相伴,每年吸引了几百万游客踊跃前往,这仙山秀水,将是丹江口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丹江口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地标,其影响和关注度将会越来越高;丹江口市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经济”优势、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水经济”的资源优势,走上一条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新型旅游城市的涅槃之路。 悠悠寸草心 随着南水北调调水步伐的加快,库区水位的抬升,丹江口水库滨水区将形成诸多小岛和河湾,高峡平湖的胜景将与武当仙山的厚重相映成辉,丹江口的大山大水大人文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丹江口的优势产业之一,而且必将成为丹江口最可持续、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文化旅游产业产生和发展的沃土。丹江口五龙湾景区正是在这片沃土中应运而生的经典之作。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也如汉江的潮水,大浪淘沙。良好的投资环境令许多商家对水都丹江口流连忘返,但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丹江口汉和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的老潘却在水都这座小城坚守了五年,终于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获得了倾力打造丹江口五龙湾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权。 老潘生在南宁长在广西,却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丹江人。其父当年是一名抗战老兵,隶属原国民党五战区李宗仁的桂系军。当年从湖北一路打到广西,参加了血战昆仑关和缅北战役,以后就落户广西。老父亲叶落归根的夙愿也没能实现,成了老潘的一件憾事。 老潘年过六旬,在广西有自己的旅游产业,在旅游、物流、商贸等领域颇有建树。但他执拗地回到故乡丹江口,在这座小城,他一呆就是五年。 老潘心中有个夙愿,这个美好的愿望正是源于他对故乡人文山水的挚爱,对家乡文化旅游资源的独到见解和慧眼识珠,更是源于他那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悠悠情怀。 在家乡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城区右岸,以发掘文化,传承文明,崇尚自然为理念,打造以武当道教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园林式的生态养生高端旅游度假区,建造一座富有创意的标志型建筑艺术群落,建设一支旅游龙头企业,推动水都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旅游项目产生名牌效应,改善家乡的投资环境,带动城乡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城镇就业能力,拓宽乡亲的就业渠道;最终促使武当文化、沧浪文化、均州文化等家乡的优秀经典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老潘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情定五龙湾 汉和文化以建设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以实现区域持续增值为己任,打造以休闲度假、道教养生、人文艺术为主板块,以山水体验、亲水拓展、生态观光为辅助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强力支撑丹江口市“圣水丹江•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形象。 汉和公司在投资前期的项目定位问题上,放眼国际国内旅游大市场,反复咨询专家,多次考察市场,并对本地历史人文做了深入的发掘和整理,经过科学调研,严谨规划,三易其稿,最终结合武当道教文化和汉水、沧浪文化的精髓,将项目定位为鄂西北道教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这样的定位瞄准了当前全球旅游市场的新需求,量身定制了一个适合在本区域发展的旅游项目。打造独特性的亮点,并能够形成很强的市场吸引力和号召力。 五龙湾项目的规划设计理念为:发掘文化,传承文明;依山傍水,崇尚自然。充分展示一个具有创意的建筑艺术群落,一个园林式的生态养生高端旅游度假区。 五龙湾项目分为四大片区:水都艺术城片区;养生谷和八景公园片区;休闲度假区和企业培训基地;艺术家聚落片区和写生基地片区。 依山傍水,文化立业的水都艺术城,居于整个项目区核心制高点位置,由艺术城和中轴园林景观公园组成。艺术城将建设成为水都地标性的建筑,并将其打造成集艺术展示、学术交流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殿堂,塑造成文化体验、艺术熏陶的旅游胜地。 以道家养生为理念的养生谷,武当道教养生文化与丹江水文化的“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自然养生观,集生态养生、文化养生和宗教养生为一体,以道医、道药、理疗等项目,将五龙湾生态养生谷打造成“养生天堂”。 以山水文化为特质的八景公园,以古均州沧浪文化为背景,突出均州文化与沧浪文化的主导地位,实景再造、寄情于景,重塑东楼望月、沧浪绿水及槐荫古渡等均州八大景的风貌,再造八景意境。 以生态丹江水为主题,以快乐五龙湾为依托的休闲度假区和企业培训基地,项目涵盖度假园林酒店、民俗滨水街、渔人码头、高端企业培训中心等。吸纳海内外企业及企业家,前来五龙湾度假养生及开展企业高端商务及培训活动。进而实现五龙湾名牌效应,提升水都丹江口的城市价值。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以自然生态为主旨的艺术家聚落片区和写生基地,面向艺术家市场,建设人文创意生态环境。以创作工作室为主要功能,兼具学术交流、艺术教育培训等辅助功能,创意突出生态和艺术氛围,展示文化特色,提升整个区域的高端文化品质。 五龙湾景区通过严谨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规划布局来展开项目建设。基于项目所在地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保要求严格的前提,五龙湾景区汲取道家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在项目建设中尽量做到依山就势,尊重自然,保持景区周边生态的平衡。如不大规模地开挖山体,不恣意破坏植被;在景区项目建设之初,将培育和种植大量的生态林、创意林等;注重滨水区水土保持和保护库区鱼类资源的多样性,确保库区的水体清洁。只有保证景区周边范围内的山体和水系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库区一江清水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景区项目开发成功和长久运营。 南水北调给丹江口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在历史的长河中,水都丹江口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金秋十月,碧波荡漾的一江清水,将穿黄河,走冀中,入京畿,惠泽北方众生。而有关山与水的传奇,宗教与人文、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都将在这里交汇、碰撞,一个山、水、城自然融合的传奇——丹江口五龙湾景区,将如一颗汉江明珠镶嵌在碧波荡漾、湖光山色间,将成为水都丹江口的新名片,也必将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的养生休闲、旅游度假的目的地。 水,是丹江口的资源,水,是丹江口的灵魂,水,是丹江口的名片,水也是丹江口人的品质和精神的象征。丹江口,以水的魅力滋生出城市天赋异禀的容纳力,在亚洲,几乎占据了所有养生所需的核心资源,堪比世界五大养生名城,丹江口的资源具有全融汇、多维度的显著特征,未来,这座以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命名的美丽城市,也一定能坐在亚洲第一的养生之都的宝座上。 丹江口五龙湾养生度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