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050|回复: 1

我市最大制售假烟丝案开审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08

428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426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4-11-5 1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闻名全国的制售假冒香烟集散地——福建云霄,在多方努力打击下,猖獗的制售假烟违法犯罪活动终于走向了没落。这是2000年,新华网《新华纵横》“云霄假烟的穷途末路 ”报道中的开篇语。曾经的假烟制售集散地因遭到多次集中打击,制售假烟活动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昨日,阳新县人民法院,对该县洋港镇一起制售假烟丝案一审开庭,13名被告中7人来自福建,而这7人中,有6人系福建云霄县人。现场缴获86吨烟草原材料,据称涉案金额过亿,这起黄石建市以来最大的制售假烟丝案,让“云霄”这个地名重新进入公众视线。

  200余名执法人员出动

  2014年1月3日,冬日的空气中寒意依然很浓。
  市公安局、市烟草局100余人联合阳新公安、刑侦等多个警种共200余人突然降临位于鄂赣两省交界处的阳新县洋港镇。
  在人们惊诧的目光中,执法人员赶赴洋港镇下磨村六组一个砖瓦厂附近。砖瓦厂并不是他们的目标。砖瓦厂旁边一家正在生产的小工厂突然嘈杂起来。
  分工明确的20多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活着,直到执法人员进来喊停。地上到处是黑黄的焦油,空气中有浓烈的烟草味道。
  这个小型工厂厂房面积近300平方米,厂房里灯光昏暗,分拣出来的焦油随意倾倒在地面上,车间里和仓库门口放满了用麻袋包裹的烟梗等材料。
  厂房外,一包包烟梗片堆积如山,蒸房内不断冒出的热气让人呼吸困难。
  在随后的清点中,执法人员共缴获烟草原材料86580公斤(折合86吨多)及成品烟丝2949公斤,案值153.59万元。
  参与执法的民警告诉记者,制假者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将低价从云南收购的腐烂烟叶或者烟梗作为原料,采取香精熏烤的方式,制作成假烟丝贩卖。
  烟草局一名技术人员指出,因为烟叶很多都发霉变质,他们的烟叶用人工香精和增色剂进行熏制,通过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烟丝对人的身体危害更大。
  市烟草专卖局直属分局局长曾桑在深感震惊之余坦言,这个制售假烟丝生产线,包括原辅料,生产机械,它的规模、案值,涉案人数,都是黄石建市以来之最。

  以制作香菇打掩护

  制售假烟丝所处的下磨村与江西省武宁县肇成镇大林村接壤,村民大多姓柯。而大林村的村民虽属江西省,但和下磨村村民一样,大多姓柯。
  不仅如此,小磨村许多人家与大林村许多村民家房挨房。“他们选这里建厂,目的就是想尽量逃避打击”。洋港派出所所长陈绪辉说,选择省级交界处从事非法活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可以选择转移、逃跑。
  2013年11月份,当下磨村六组砖厂旁边一块山坳地开工建设时,村民就曾有些纳闷。“是我们村人请人盖的,说是搞一个香菇加工厂。”时隔近一年后,下磨村村民柯于伟(音)说,因为有他们本地人参与,大家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
  不久,工厂开工了,里面真的有人烘烤香菇,不过,请来的人许多都是生面孔,操着外地口音。
  一直开了一个多月后,除了极少数参与的村民外,下磨村许多村民还真以为是个蘑菇加工厂。
  等到执法人员捣毁了这个加工厂后,围拢过来的村民才知道烘烤香菇只是掩护,里面竟然在生产假烟丝。

  偶然相遇的“商机”

  这个规模不大的假烟丝加工厂股东有三人,他们分别是洋港镇人谈某、下磨村柯某国、柯某望。而从不产烟叶的阳新边陲之地为何与生产假烟丝搭上了钩?这要得从谈某的一次偶遇说起。
  37岁的谈某原系洋港镇政府的一名司机,曾给洋港镇某一届的镇领导开过车。虽然经常陪在领导身旁,但谈某只是一名临时工。
  洋港镇政府一位领导回忆,大约2007年,谈某到镇里民政办上班,不再给领导开车。直到2012年左右,谈某没再来上班。
  而就在谈某离开的2013年9月份,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福建人黄东明(又名“黄小伟”,“陈家伟”,另案处理)。
  黄曾做过烟草生意,熟悉烟草的生产加工流程。“兄弟,我看你们这个地方挺好的,搞个厂加工烟草很来钱。”黄某得知谈某想做生意,但苦于没有好路子,便提议合伙搞烟梗加工发财。
  从未涉足这个行业的谈某连连摆头,他觉得搞烟草加工太陌生,弄不好还要冒风险。黄则给他算了一笔账,加工一包烟丝利润几多几多。
  见利润空间很大,拿不定主意的谈某就找下磨村的朋友柯某国和柯某望商量。三人碰头后认为生产烟梗片(又名“烟梗丝”)是犯罪,风险太大,不愿入股。

  高薪聘请熟练工人

  “我真是看中了你们这个地方,偏僻但交通方便,有点风声也可以随时随地转移。”黄又反复劝3人入伙,可大家还是不愿参与。
  见拉人入伙无望,黄又提议租赁一个厂房加工,让谈等人建好厂房,然后租给他经营,他每年给20万元租金。
  这次,谈某等三人答应了。
  黄、谈、柯等4人将厂址选定在现在的位置,三面都是山,有一条路通向这里。之后,谈与柯某国、柯某望共同筹了30万元建设厂房。
  接着,三人又借了27万元让黄购买机器设备,借款时有协议,每生产一包烟梗片,借款方提5元“管理费”。
  2013年11月份,厂房建好,老奸巨猾的黄安排同乡黄某源全权代表自己负责加工厂的生产管理。
  在黄的引荐下,黄某源和谈某从林某手中买来设备,又从云南人孙肖(音同)、郑某那以8万余元价格买来64.8吨烟梗。
  黄某源在朋友介绍下,从福建漳州和云南昭通等地高薪聘请了以李某海为工头的多名“技术工人”。
  “普通工人保底工资是5000块一个月,有3个在各自工序带班的一个月1万块。”阳新县经侦大队大队长贾希鹏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  来自福建、贵州、云南的工人都有熟练制作加工烟丝的技术,高薪也是他们不远千里来到阳新的诱因。

  刺鼻气味引来执法部门

  11月下旬,工厂开始开工生产烟梗片,其中,李某海等人负责蒸煮环节,吴某贤等负责洒水切片环节,黄某生等负责烘干装袋环节。
  第一批产品出来后就卖出了好价钱。黄某源和谈某等人将先期生产的400包烟梗片以100元每包(每包15公斤)价格卖给罗某,将538包烟梗片以160元每包卖给张某,获利颇丰。
  随着生产的进行,问题也出来了。“不是说加工烘焙香菇吗,怎么一股子味啊?”当地村民开始怀疑工厂有问题。
  是香烟的味道,却比香烟味熏人。其实在2013年10月下旬,工厂试生产时,阳新警方和黄石市烟草部门就接到群众举报,在洋港镇下磨村里冒出一加工厂,24小时三班倒生产,工厂里散发出一股浓烈的烟草味,十分刺鼻。
  为避免打草惊蛇,市公安局开始进行前期调查。直到今年元月,决定收网。1月3日,市烟草、公安等部门的200多名执法人员联手出击,现场抓获21名工人。
  被抓人员中,除开谈某等3人为洋港镇本地人,其余人员来自贵州、云南、福建等省市,他们都是以打工为名被招募前来。
  收网行动后,福建人黄某源当时在云南,而在幕后操作的黄东明更是不知去向。调查取证阶段的任务交给了阳新县经侦大队。
  今年1月至3月,民警辗转奔赴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多省市,将主犯之一黄某源抓获归案。
  因为被抓者以福建籍工人最多,且6人均来自福建云霄县。民警多次奔赴云霄县展开调查,可进展很不顺利。
  目前,本案还在深挖之中。

  制假群体需引导

  云霄县当地人士告诉办案民警,一台卷烟机生产假烟,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需50人左右,除技术工的薪水上万之外,一般包装工每月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因此,造假烟,除老板挣钱外,乡邻乡亲也有钱挣。这种切身利益,使云霄假烟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假的不说,当地生产加工烟丝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产业链。”贾希鹏说,云霄县曾是全国闻名的假烟制造大县,当地不少乡村仍有人在从事烟草生产和加工。
  贾希鹏认为,在利益驱使下,像广东制毒大村一样,类似云霄县这种走偏门产业在遭到重创时纷纷选择另觅他处寻找第二根据地,有的在本地干不下去便被人“高薪”聘请到外地。
  “如何引导这个制售假烟群体共同走向抵制远离制假的道路上来,政府部门应相应出台鼓励涉假人员发展正当经营的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贾希鹏认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打击只是一个方面,积极为涉假人员提供转轨转行的舞台显得尤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0

1万

主题

13万

帖子

15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0037

IP属地:浙江省

发表于 浙江省 2014-11-5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严惩制假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